APP下载

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金粳优11号的选育

2015-07-01苏京平孙林静马忠友王春敏范俊山闫双勇王胜军刘学军

贵州农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稻区晚熟粳稻

苏京平,孙林静,马忠友,王春敏,孙 玥,范俊山,闫双勇,王胜军,刘学军

(天津市水稻研究所,天津300384)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1-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和口感均强于籼稻的粳稻逐渐受到青睐。人均年粳米消费量从20年前的17.5kg增加至30 kg,人均消费量年增长0.5kg,上升幅度居稻米之首[4]。预计到2015年,粳米需求量将增加125 亿kg以上,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进一步提高粳稻产量,增加粳米供应,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5-6]。

中早粳晚熟稻区包括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是我国主要的粳稻产区之一。该稻区生产的盘锦大米、小站稻是享誉国内外的优质稻米品牌[7-9]。中早粳晚熟稻区目前应用的主要品种类型为常规粳稻,选育和应用杂交粳稻品种是提高水稻单产的有效技术途径。为此,笔者于2007年以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自育不育系金粳11A 和自育恢复系津恢1号为试验材料配制杂交组合,成功选育出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金粳优11号,并于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41)。该品种的育成为选育杂交粳稻品种应用于中早粳晚熟稻区水稻生产奠定了基础。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保持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

1.1.1 保持系金粳11的选育 1997年夏季在天津利用美国粳稻Rexment和自育的津稻1007 杂交,冬季在海南种植F1,1998年夏季在天津种植F2。结合稻瘟病田间接种鉴定和米质外观检测,F2选择生育期早、抗病、优质、综合性状好的单株,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F3;以后各世代采取系谱选择法,以早熟、抗病和优质为选择目标南繁北育,至2001年夏季天津种植F8代,各株系基本稳定,其中,编号01XB11株系综合表现优良,定名为金粳11(图1)[10-11]。

图1 保持系金粳11的选育经过Fig.1 The breeding process of maintainer line Jinjing 11

1.1.2 不育系金粳11A 的选育 2001年夏季以BT 型不育系3A 为母本,金粳11为父本杂交,2001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并以金粳11为回交亲本开始连续定株回交,并对回交后代进行单株选择。转育各世代均进行花粉镜检,选择败育株进行定株回交。至2005年夏季在天津种植回交7 代(BC7)共1 000株,群体长势整齐一致,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不育度为100%,不育系转育定型,定名为金粳11A(图2)[10-11]。2007年通过天津市种子管理站和天津市科委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

图2 不育系金粳11A的选育经过Fig.2 The breeding process of sterile line Jinjing 11A

1.1.3 恢复系津恢1号的选育 1995年夏季在天津利用湘晴与金珠1号组配选恢组合湘晴×金珠1号,经南繁北育,利用系谱法选择恢复力强、异交性能好的单株,1999年夏季在天津进代至F8世代,选育定型恢复系,定名为津恢1号(图3)。

图3 恢复系津恢1号的选育经过Fig.3 The breeding process of restorer line Jinhui 1

1.2 新品种金粳优11号的选育

2007年冬季海南南繁期间,组配成三系法杂交粳稻新组合金粳11A/津恢1号,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在天津、河北和辽宁试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2010年以金粳优11号的名称初次参加国家北方水稻品种中早粳晚熟组区域试验,该品种经产量、品质和抗性综合鉴定表现优良,2011年进入区试续试,2012年进入生产试验。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41),定名为金粳优11号。

2 金粳优11号的特征特性

2.1 产量与生育期

2.1.1 区域试验 从表1 可见,金粳优11 号在2010年初次参加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6 个试点中平均单产为9.55t/hm2,比对照津原85 增产12.9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为83.3%,居第一位;全生育期为163.5d,比对照迟熟6.17d。2011年在中早粳晚熟组7 个试点中平均单产为9.88t/hm2,较对照津原85 增产10.52%,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76.9%,居第一位;全生育期为161.57d,比对照迟熟1.14d。2a区域试验平均单产为9.72t/hm2,比对照津原85增产9.14%。2a累计14 个试验点次中11 增3 减,增产点比例为78.5%。2a全生育期平均为162.5d,较对照晚熟2.5d。

表1 金粳优11号区域试验的产量和生育期Table 1 Yield and growth period of Jinjingyou 11in regional test

表2 2012年金粳优11号生产试验的产量和生育期Table 2 Yield and growth period of Jinjingyou 11in production test in 2012

2.1.2 生产试验 从表2可见,2012年分别在辽宁沈阳、盘锦、北京昌平和新疆温宿共4个试点进行较大面积的生产试验,仅在新疆温宿表现减产。4点平均单产为9.97t/hm2,比对照津原85 增产12.99%,居第一位。全生育期平均为167.50d,较对照迟熟4.75d。

2.2 综合农艺性状

金粳优11号是晚熟三系杂交中早粳,连续2a区域试验和1a生产试验的结果表明,金粳优11号长势繁茂,株型适中,穗子大,穗粒数多,产量水平高,稳产性好。2a区域试验平均株高为119.6cm,穗长19.9cm,每穗粒数168.7粒,结实率78.5%,千粒重24.2g。

2.3 稻米品质

2010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金粳优11号出糙率为81.2%,精米率71.7%,整精米率66.9%,粒长5.7 mm,粒型长宽比2.2,垩白粒率27.5%,垩白度2.6%,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81mm,碱消值级4.5,透明度2级,达国标优质3级。

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金粳优11 号出糙率82.3%,精米率71.7%,整精米率60.6%,粒长5.7 mm,粒型长宽比2.2,垩白粒率38.5%,垩白度6.5%,直链淀粉含量15.3%,胶稠度80 mm,碱消值级6,透明度1级,米质优。

2.4 抗逆性

从表3可见,经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2a人工接种鉴定,金粳优11 号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3.5级,穗颈瘟损失率最高达3 级,表现中抗稻瘟病。经江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a自然诱发鉴定,金粳优11号在江苏省姜堰和靖江2试验点的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分别为4.50%和6.21%,平均发病率为5.35%,较对照津原85发病率低0.74百分点,表现抗条纹叶枯病。

表3 金粳优11号的稻瘟病抗性鉴定Table 3 Blast resistance of Jinjingyou 11

3 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

金粳优11号适宜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稻区作晚熟中早粳种植。4月中下旬至5月初播种,播种前注意用浸种灵、菌虫清或其他有效药剂浸泡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控制秧龄,培育带蘖壮秧。大田适当密植,确保亩有效穗数,株行距以26.6cm×13.3cm 为宜。每穴栽3~4 苗。注意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水分管理注意干湿交替。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尤其注意在破口前7d施用三环唑、井冈霉素等有效药剂防治稻瘟病、稻曲病。

金粳优11号杂交种制种基地选择注意隔离条件,合理安排播差期,不育系在天津4月中旬播种,恢复系4月初播种。此外,注意花前预测,适时适量喷施“九二〇”,加强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苗期、花期、成熟期等关键时期安排去劣去杂,确保杂交种纯度[12]。

4 小结

近年来,粳米消费逐渐南移,粳米需求量渐渐增加[4-6],选育和推广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是增加粳米供应,保障口粮安全的必然选择。金粳优11号良种良法配套米质可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标准,1hm2产量可较中早粳晚熟稻区现有主栽常规粳稻品种增产1 500kg左右,生产中稻瘟病抗性表现良好,较好地解决了米质、产量和抗性的关系。目前正在辽宁、天津等地推广应用,金粳优11号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杂交粳稻新品种的选育开辟了新途径。

[1]万建民.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程式华,李 建.现代中国水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3]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4]张洪程,张 军,龚金龙,等.“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J].中国农业 科 学,2013,46(4):686-704.

[5]韩长赋.坚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EB/OL].(2010-07-06)[2015-04-22].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2068860.html.

[6]石守设,祁玉良,李彩丽,等.豫南稻区籼改粳刍议[J].中国种业,2007(6):11-12.

[7]夏丽娅,李小亭,胡晓玲,等.盘锦大米品质与产地关系环境关系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86-15188.

[8]董延涌.创新盘锦大米品牌营销抢占大米行业龙头地位[J].北方水稻,2007(5):59-61.

[9]张金刚.小站稻史话[J].天津农林科技,2011(4):44-46.

[10]伍 祥,张上都,陈文强,等.水稻三系不育系G29A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8):14-15.

[11]甘 雨,龚德华,杨占烈,等.杂交水稻新品种健优338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2-14.

[12]邓华凤.杂交粳稻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稻区晚熟粳稻
晚熟的记忆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晚熟
晚熟苹果摘袋五忌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