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
2015-07-01杨前屏张利荷杨信霞
杨前屏,周 祥,张利荷,杨信霞
(海南大学 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nigraNietner)又名橡胶盔蚧、乌黑副盔蚧,属同翅目蜡蚧科副珠蜡蚧属[1],可在橡胶树上大面积发生,对橡胶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和发展。橡副珠蜡蚧主要危害热带园林植物,如榕属和槿属植物,同时也危害番荔枝、柑橘、咖啡、棉花、巴豆、番石榴、橡胶、芒果和木瓜等经济林木。美国已报到的橡副珠蜡蚧有100多种寄主植物,我国报道的有30多种[2]。橡副珠蜡蚧对橡胶的危害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叶片和嫩枝汁液危害,致枝叶发黄、萎缩、落叶和枝条干枯等[3]。另外,橡副珠蜡蚧还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由于橡副珠蜡蚧的形态和生理结构特点,防治难度大,药剂防治效果差。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parasaissetiae)和斑翅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ceroplastae)是海南常见的2种橡副珠蜡蚧寄生蜂[4]。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喜产卵于褐色期至少量幼虫出壳期的橡副珠蜡蚧成虫体内,此期也是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寄生的最佳时期,寄生率和选择系数均以褐色期成虫最高[5]。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2 龄若虫、3龄若虫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6]。目前,尚无有关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空间分布型的报道。因此,笔者于2014年对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橡胶林区(中小苗和开割树)的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常见的寄生蜂(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空间分布型进行调查,为2种寄生蜂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以及橡副珠蜡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时间及方法
2014年4-10月在沙田队橡胶林区对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空间分布型进行调查。将试验地分为6 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50m×50m,小区按5点取样法,每点选取4株(每株取20cm)共20株橡胶树进行调查,记录枝条上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数和被寄生蜂寄生的成蚧、若蚧数(凡蚧虫上有羽化孔的视为被寄生)。每隔15d调查1次,调查期间试验地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1.2 研究方法
1.2.1 聚集度指标法 聚集度指标法是指利用聚集度参数来判断调查对象的空间分布情况[7]。对得到的6组调查数据,按照SPSS 17.0数据处理系统分别求出橡副珠蜡蚧及其2种寄生蜂的各种聚集度参数[8]:平均拥挤度m*、I指标、扩散系数C、聚集性指数m*/m、负二项分布K 值、Ca指标,依据这些参数分析三者的空间分布型。
1.2.2 Taylor幂法 根据Taylor[9]分析的方差与均数的对数回归关系lg(S2)=lg(a)+blg(m)(式中,S2为方差,m 为平均密度,a为取样、统计因素,b为种群聚集强度指标,反映物种的特定属性),当lg(a)=0(即a=1),且b=1,则 为随机 分 布;当lg(a)>0(即a>1),且b=1时,则种群在一切密度下为聚集分布,但其聚集强度不因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当lg(a)>0(即a>1)且b>1时,则种群在一切密度下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lg(a)<0(即0<a<1)且b<1时,则种群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
2 结果与分析
2.1 橡副珠蜡蚧及2种寄生蜂的聚集度指标
2.1.1 橡胶树中小苗 从橡胶树中小苗上橡副珠蜡蚧成蚧及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1)可知,橡副珠蜡蚧成蚧及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各试验小区I指标均大于0,m*/m 指标均大于1,Ca指标均大于0,扩散系数C 均大于1,负二项分布K 值均大于0。说明,橡副珠蜡蚧及2种寄生蜂在整个林间的分布均为聚集分布。
表1 中小苗上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聚集度指标Table 1 Aggregation index of P.nigra nymphs,M.parasaissetiae,P.nigra adults and C.ceroplastaon rubber seedlings
2.1.2 橡胶树开割树 从橡胶树开割树上橡副珠蜡蚧成蚧及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2)可知,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及2种寄生蜂各试验小区I指标均大于0,m*/m 指标均大于1,Ca指标均大于0,扩散系数C均大于1,负二项分布K 值均大于0。说明,各小区橡副珠蜡蚧及2种寄生蜂在整个林间的空间分布均属聚集分布。
2.2 T橡副珠蜡蚧及其2种寄生蜂的回归关系
利用表1 和表2 的数据,按照Taylor幂法则1g(S2)=lg(a)+blg(m),建立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回归方程(表3),根据回归方程,各lg(a)值均大于0,b值均大于1,说明,在林间中小苗和开割树上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
表3 中小苗和开割树上橡副珠蜡蚧及寄生蜂的回归方程Table 3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P.nigraand two parasitoids on rubber seedlings and plants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用聚集度指标法还是Taylor幂法则,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2种寄生蜂在橡胶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该结论与张祖兵等[10]报道的橡胶盔蚧在橡胶树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的结论一致,但张祖兵等的研究没有涉及2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关于介壳虫与其寄生蜂空间分布型研究已有报道,主要有糠片盾蚧寄生蜂在苹果园中的种群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11];松突圆蚧与友恩蚜小蜂的二者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12]。即使是同一种害虫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型也可能不同,因为这与植物生长的特性和害虫的习性等其他因素有关,同时这也与抽查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因本研究对象及其生境与前人的研究完全不同,因此研究结果也不同。
寄生蜂及寄主在林间时空发生规律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寄生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是评价寄生蜂利用价值大小的重要指标。由于橡副珠蜡蚧及其2 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因此在制定防治措施时,避免在成虫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达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杀死寄生蜂),应在害虫大爆发前结合物理和化学防治,在幼虫涌散期喷洒化学农药,剪除受害严重的枝条远处集中烧毁。在进行橡副珠蜡蚧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避免盲目使用化学农药,结合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最终达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
[1]杨平澜.中国蚧虫分类概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2]卢川川,伍慧雄.乌副盔蚧的生物学及其防治研究[J].昆虫天敌,1991,13(3):101-106.
[3]Sivaramakrishnan V R,Nagaveni H C,Muthukrishnan Raja.Poor seed setting in sandal(Santalum album L.)[J].Myforest,1987,23(2):101-103.
[4]Chua T H.The parasite complex of Saissetia nigra in Malaysia[J].Entomophaga,1978,23(2):195-201.
[5]张方平,韩冬银,符悦冠.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寄主发育阶段的选择性[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3):344-348.
[6]张方平,符悦冠.斑翅食蚧蚜小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9,25(1):89-91.
[7]丁岩钦.昆虫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2-134.
[8]赖国毅.SPSS17.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2-54.
[9]Taylor L R.Aggregation.variance and the mean[J].Nature,1961,189:732-735.
[10]张祖兵,李国华.橡胶盔蚧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4):512-516.
[11]陈国华,陶 玫,杨本立,等.糠片盾蚧寄生蜂空间分布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3,16(4):83-84.
[12]禹海鑫,徐志宏.松突圆蚧及友恩蚜小蜂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动态研究[J].昆虫知识,2010,47(2):3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