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策略”打造小学语文“悦动课堂”

2015-07-01黄永艳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黄永艳

(南京市古平岗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小策略”打造小学语文“悦动课堂”

黄永艳

(南京市古平岗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学语文的动力离不开兴趣。作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阐述让小学生爱上语文的有效策略: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兴趣盎然的空间,教师要随时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同时,以所教学生学情为基础,把握训练有效性为语文教学服务,以发展性评价“每日表彰”机制激励学生“扬长补短”,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这样的课堂才是“悦动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既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又是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的表现。

悦动课堂 有效教学 有效训练 评价机制

“悦动课堂”指“悦”,高兴,愉悦,是理念,即快乐幸福自由的童年;“动”是方法和策略,即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各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动,积极愉快自主地参与学习,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相对于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课堂而言,指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发展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时候是被激发出来的),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兴趣,才有敏锐的观察、牢固的技艺、丰富的想象、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性运用。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因而语文教师应具备两个依次递进的条件:一是充满爱心,让学生喜欢你;二是运用“小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你教授的语文课。

策略一:课堂上坚持有效教学,随时激发学生“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知识匮乏的小学生好奇心却很强,他们对形象、生动、新奇的事物易产生兴趣,进而接触、认识和掌握它们,心理学称之为“直接兴趣”。因此,“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在社会和集体共同活动中,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不同需要,强调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打好全面基础,而且要在各自基础上,让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发展”①。课堂结构单一,教法固定,问题拖沓,语言单调,不能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是名师们灵活多变的地方,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1.课前精心设计导语,激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好的语文课能在一开始上课时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课前精心设计的导语分不开。张学伟老师的《番茄太阳》“设疑布阵,造成悬念”,“有只虫子弄得我耳朵特别痒,你说怎么办?”的问题令全班轰动,再由“光亮”引入“番茄太阳”。不同形式、富于变化的导语令学生兴趣高昂,为学习语文做好铺垫。

在教授三年级课文《雾凇》时,由于生活在南方,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雾凇洁白晶莹、美丽动人,引得众多游人驻足观看。连江泽民同志也赞叹不已,还为它题词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学生果然很有兴趣。再出示题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围绕题词,组织学生欣赏雾凇的美,收效不错。

2.课中激疑求新,步步推进,掀起学习高潮。一堂课不能平淡无奇,而应升腾跌宕,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把学生引入求知新境界,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孙双金老师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设疑“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拳打洪教头呢”?“林冲愿意吗”?课堂气氛步步高涨。

五年级历史课文《郑成功》,考虑到理解人物心理难度较大,我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郑成功在‘临风眺望’什么?”(台湾岛)“台湾岛离此地有三百多里,他能看到吗?”(不能)“不能,他为什么还总要看呢?”(一心想着要收复台湾)“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他知道大海那边是台湾吗?为什么还要问?”(为了激起士兵的斗志)学生在剖析郑成功行为心理的同时,对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的理解特别深刻。

3.课末留有疑问,保持学生热度,课内课外无缝衔接。齐加尼克通过实验证实:不管学生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结束,否则会破坏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陈建先老师执教《钱学森》临下课前说:“关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还有太多太多,同学们课外可以读《中华名人传记》,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只要点击‘钱学森’三个字,网上就有260万个页面。”让学生带着未解答的问题离开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年级时一节公开课,我上的是历史成语故事《卧薪尝胆》,顺利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这样安排了结尾:同学们,古人把“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副对联中。(出示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将经济效益函数F1与并网稳定性函数F2进行加权,可把F1和F2多目标问题转化为F3单目标问题进行求解。即

(1)下联中“三千越甲可吞吴”正好和课本“出奇兵”相应证,要想了解这一历史故事,建议大家读一读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白话本)。

(2)上联中的“破釜沉舟”也是一个蕴涵着历史故事的成语。它到底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去问问家长,下节课我们来赛一赛,看谁说得好。

4.课堂上,随时抓住契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学习的“间接兴趣”,指学生对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充分认识,明确学习目的性,意识到学习任务重大,对学习结果有兴趣。“直接兴趣”不稳定,只有“间接兴趣”才能扎根学生心底。因此,要随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稳定而持久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次,学校附近马路上传来一阵嘈杂声,我明显感到有学生受到了影响,头忍不住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偏去。我想了想说:“大家想不想听故事?”一听说故事,学生马上来了兴趣,眼睛直盯着我,《毛泽东主席在嘈杂的大街上看书》的故事一讲完,学生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大家都坐直了身体,目不转睛地听我讲课。在教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一些有关历史上著名文学家的故事时,我也会引入“启功”、“季羡林”等当代大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策略二:把握小学语文训练实效性、适度性和多样性原则,让学生爱上写作业。

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作业更应该讲究有效性,正如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一文中说的那样:“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

1.小学语文训练讲究实效性。小学语文训练应把握所教学生学情,如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尤其是训练中突出暴露的弱项,应集中力量攻坚,要反复练,出实效。但反复训练不代表简单机械地重复。对小学生来说,更应不断设计新的题型,引起他们的完成兴趣。同样的内容每次提出新要求,才能温故而知新。

学完《东方之珠》一文,可以对“钻石”一词进行听写,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书写。语文本上设计为 “看拼音写词语”(zuàn shí),读写结合。单元复习时,则设计为“多音字”选择题,更进一步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掌握: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钻石(zuàn zuān)钻孔(zuàn zuān)钻研(zuàn zuān)。学习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时,将反问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改陈述句,一部分孩子有困难,多设计几个题型训练,由易到难。反问句改陈述句:“张兰难道不是最好的?”“你难道不想为国家作贡献?”陈述句改反问句:“陈薇的铅笔盒很好。”“他的生活没有变化。”学生掌握知识变轻松。

2.小学语文训练注意适度性。首先,训练难度要适中。赞可夫提倡教学中的“高难度原则”。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负担,加以锻炼,就会萎缩、退化。”所以,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必须控制恰当难度,才能使学习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当然,要正确理解教材、单元、篇目的教学要求,必须针对当时具体学习情况循序渐进。

《东方明珠》段落阅读: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____。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____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____奔流不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写了________。

(3)请你注意文中带点的词,选择其中一个,写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因为____,所以我们称香港为“东方之珠”。

我们称香港为“东方之珠”,是因为____。

________,因此我们称香港为“东方之珠”。

(前两题为基础题,第三题中三个打比方句子的难度层层递进,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填写,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

其次,数量要适度。小学语文训练更应提倡“少而精”。“多”则易让学生生“厌”。作业要改变训练的无序性和随便性,每个时期的训练都要针对该时期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让所有训练都具有普遍性,适合任何时期的每一个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使训练落到实处。语文家庭作业一般有A、B两种各有难易、数量适度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对语文教学中的生字、词汇量、阅读量、写作量等尽力做到大体有数,从而在一定幅度内予以合理控制,切实发展他们的语文智能。

3.语文训练的多样性原则。语文训练不能仅坚持课本原则,应本着拓展学生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的原则,适当增加课外知识训练,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单一练习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口头与书面训练结合起来,提供多种变式。

语文课外活动范围很广,我们班多采用游戏性竞赛、语文社会实践等方式。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适当开展游戏性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儿童的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通过游戏性竞赛,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活动始终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态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智能潜力,低年级班里常举行“古诗词竞赛”、“成语接龙”、“填字宝宝”等比赛,高年级则有“辩论赛”。语文社会实践很多,“我为商家写广告”、“夫子庙见习小导游”、“秦淮河的调查报告”、“春天到石城”、“了解龙虾的一生”等。课外语文学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力巨大,班里孩子愿意参加,体验更深,兴趣更浓。

策略三:建立“每日表彰”机制,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

培养小学生爱学语文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要根据学生心态、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准绳,用发展眼光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课内外学习语文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发挥出来,促进学生树立信心,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四年前,为打开学生语文课上回答问题不够积极的局面,我在班里设立了“每日表彰机制”——“我的进步看得见”。把班里所有学生的名单用表格打印出来,贴在班级最显眼的地方,每天放学前,针对学生当天学习情况和表现,从语文学习(朗读、上课回答问题、作业完成质量、书写等)、课外阅读、习作等各个方面及时地、准确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表扬性评价,并通过班级“柱状统计图”进行分类登记,受表扬的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名字对应的表格中涂上一格,使学生进步一目了然,学生自身不足展露无遗。这一举措刚一实施,孩子们的表现立刻让我惊喜不已,不但上语文课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正确率高了,还不断问我其他课上有精彩发言能不能也涂上一格。我立即联系其他任课教师推广这一举措,仅一周,任课教师好评如潮。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班级良性竞争形成。同时,我将每个孩子的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学校激励与家庭激励相结合,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期末各类表格中,彩柱最高的当之无愧是“进步奖”获得者。大家还仿造“感动中国”,为那些在各方面进步快的孩子致辞并颁奖。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班风。课余,孩子们常聚集在“进步表”前指指点点、唧唧喳喳、争论高低,快乐在他们脸上洋溢,喜悦在我心头荡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学生爱上语文既是教学智慧,又是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的表现。相信只要教师努力学习、实践,把握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的原则,就一定能让班里孩子喜欢上语文,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有大的飞跃。

注释:

①华国栋.差异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第二版:18.

[1]华国栋.差异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7.11,第二版.

[2]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6).

[3]刘卿.学习困难的历史和现状[J].健康心理学,1999(7).

[4]邢丹.学习困难的成因与教育干预[J].教育心理,2005(1).

[5]刘玉玲.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J].学科探究,2007(10).

[6]曹慧丽.浅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7]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4).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