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2015-06-30黄艳
黄艳
摘要:目的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噻吗心安眼药水进行滴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和视野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视力治疗前后未有显著性变化。观察组眼压降低明显,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平均缺损变化不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眼压有一定降低,但视野受损较重。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具有起效快、疗效稳定和副作用少的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6-0044-0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伴有典型的视乳头凹陷、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缺损,是一种发病率高的致盲性疾病[1]。目前POAG医治主要靠用西药滴眼控制眼压,但不少患者的视野缺损仍会持续扩大,视功能损害加重。本文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以病证结合为指导思想,在用噻吗心安眼药水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辨证辅助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眼科于2011年8月—2014年11月收治的26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4例,女性118例,年龄在27~74岁之间。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1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视力、眼压、视野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眼压≥21mmHg(经多次测压);②具有青光眼性视乳头损害或(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③出现典型性青光眼性视野缺损(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弓形暗点等);④眼压升高时前房角开放[2]。
1.3排除标准①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②急性闭角性或其他类型的青光眼:③先天性眼部异常;④近期曾行内眼手术或激光手术;⑤对实验药物过敏。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用0.5%噻吗心安眼药水滴眼降眼压,每日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诊治:①肝郁化火证:眼胀不适,时觉视物昏花。眼前部及眼底均正常,视野基本正常。全身兼见胸胁满闷,食少神疲,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对证采用丹栀逍遥散(丹皮10g,炒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2g,炒柴胡6g,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清热疏肝解郁;②阴虚风动证:劳倦或过度用眼后,头晕眼胀,视物昏蒙。白睛、黑睛、前房如常,瞳神略有散大呈青绿色,视野向心性缩窄。全身可兼见失眠耳鸣,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对证采用沈氏熄风汤(玄参12g,麦冬12g,牛膝12g,茯苓12g,代赭石24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钩藤6g,菊花6g,远志6g,蝉蜕6g,石菖蒲9g,女贞子9g,白蒺藜9g,首乌12g,磁石15g),滋阴养血,柔肝息风;③痰浊内生证:头眩目痛,视野检查生理盲点扩大,或弓形暗点,或鼻侧视野缺损。全身兼有胸闷心悸,胃脘痞满,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或滑。对证采用导痰汤(半夏6g,橘红、茯苓、 枳实、南星各3g,甘草1.5g),燥湿祛痰,行气开郁;④肝肾亏虚证:眼珠胀痛,视物不清。眼底视盘生理凹陷加深扩大,颜色苍白,血管呈曲膝状改变,视野明显向心性缩窄,全身可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对证采用杞菊地黄丸(枸杞子40g,菊花40g,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滋养肝肾。
1.5观察指标分别检查并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入组时和治疗结束时的视力、眼压及视野临床症状变化。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视力变化情况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因其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与沉重的负担。目前针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仍以西药降眼压为主,并不能有效减少视功能的损害[3]。中医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行辨证论治,不仅可以平稳地降眼压,而且能改善视功能,因此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本研究在应用西药噻吗心安眼药水降眼压的基础上,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肝郁化火、阴虚风动、痰浊内生、肝肾亏虚4型辨证施治,结果眼压、视功能等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表明辨证论治干预治疗POAG能有效降低眼压和恢复视功能,相较于单纯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疗效持久、耐受良好等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对认识和治疗疾病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患者能得到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治疗与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保障患者视功能不受损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积极研发更有效的西药和更合理的辨证分型,并探讨对应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进一步提高疗效。此外,临床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还需注意防范治疗过程出现环境不利因素,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深入细致检查病情[5],并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加强对青光眼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患者出院后仍要求其定期复查眼压或视野,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汪宁,彭智境,范宝剑,等.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4):22.
[2]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31.
[3]苏航,姚德金.夏枯草膏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5):252-254.
[4]张迎书.中药复明片对不同证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2):256-257.
[5]曹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误诊及漏诊病例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2,12(2):112-113.
(收稿日期: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