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建筑学本科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5-06-30刘宁捷
刘宁捷
摘 要: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开展全面工作,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学管理者寻找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与管理;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和改革保障机制的综合意见。基于此,如何有效进行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管理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1 探索高校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顺应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教育日益国际化、综合化的趋势,以培养学生设计技能、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多学科交融为手段,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媒介,实现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初步具备建筑师的基本素质,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和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城市设计、景观与室内设计的能力。
笔者所在学院是一所已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八年的公办二级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校企合作平台下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校校合作”开放式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平台下的“实践训练”培养新模式和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校外拓展”培养新模式。主要表现为:①“校校合作”培养新模式:主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由校内走向校外,由企业走向行业,形成了行业协会支撑、多校联合的“四校四导师”的特色教学模式。校校合作培养是“内核”+“外延”式培养新模式。“内核”主要是指在校内进行的联合培养,如跨学院、跨专业的联合教学与培养计划。“外延”主要是指校校联合,跨校协同创新,这种教学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教师都是学习的机会。②“实践训练”培养新模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贯通培养,包含了从业道德素养、专业观念、专业技能和从业视野等的培养。针对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建立一整套在企业完成的课程建设、带薪实习、毕业设计系统培养方案,实行企业工程师和教师的双岗双聘制。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健全了“内与校外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监控。③“校外拓展”培养新模式: “校外拓展”是校企合作平台下重要的培养新模式之一,针对学生从业素养培养的提高,在企业支持下学生成建制规模化境外研修,开展境外联合课程设计,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从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培养管理条例。
2 探索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在校企合作平台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学院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将开始推进以“导师组工作室制”为主要核心内容的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改革分为两个部分:一二年低年级在目前已有的教学平台建设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相关召集人和团队架构;三四五高年级设立导师组负责制,在各专业教师中遴选和组建导师组,完成相关班级的分组和教学空间建设。形成“低年级大平台教学团队+高年级导师组负责制”纵横结合的教学体系,高年级由原来的按年级平行班级的教学组织方式,递进为“纵向导师组负责制”,构成三四五年级混编教学模式。其中低年级大平台包括一年级的设计基础和二年级的建筑设计;高年级导师组涵盖相关专业设计课以及毕业设计等。
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教學大纲——大类课程课程指导书——设计任务书”三层级管理。仍以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由各导师组共同商议确定年级课程指导书(明确教学目的、设计类型、规模、成果等要求),由导师组细分各组、各年级学生的设计任务书(选定题目、场地选址、具体要求等)及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
导师组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要求及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原则上每位导师负责但不限于一个年级的设计教学;采取多年级同时段上设计课的方式,调动导师组内所有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设计课提倡使用面对面单独辅导与统一讲解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场所安排上,对原有的每个班级独立专业教室进行重新编排,一二低年级仍保留设置独立专业教室;三四五高年级按导师组组建情况重新分组,各导师组采取“工作室+设计教室”模式,教室相对固定。
在教师构成方面,进行如下设置:①低年级大平台分为一年级年级组和二年级年级组,各设组长1名,其余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工作;各导师组原则上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加跨方向教师(结构、设备、物理等)和若干外聘教师,每组设召集人1名;召集人负责本年级或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组织运行和管理。②高年级各导师组中须有不少于1名的校外导师参与日常教学。③跨方向教师可同时担任若干导师组成员;在各组分工中,鼓励具有设计院工作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进行真题真做。④教师可同时作为大平台和导师组成员。各导师组成员由召集人组织安排,原则上相对固定。
在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年级组和导师组是各专业设计系列课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须接受各系直接指导,学院进行督导协调。学院将组织横向评比,定期开展各年级组和导师组之间的评比,所带学生表现优秀小组将予以奖励。
3 结语
通过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我们希望进一步凝练和突出专业特色方向,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结合教师个人特长明确职责定位,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和主动性,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达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风学风和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赤彪,许从宝,王少飞,解旭东,揽海营学——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略要[J].城市建筑,2015(16):123-126.
[2]申绍杰,周成斌.建筑学专业导师组工作室教改初探[J].中外建筑,2014(01):84-85.
[3]李文芳,彭蓉.基于建筑学专业特点的“设计工作室”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60-361.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5年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研究项目《建筑类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教学管理方法革新的研究与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73152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