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与对接:研究型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探究

2015-06-29冯书锦

亚太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研究型大学

冯书锦

摘要:大学新生处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需要完成一次跨越。研究型大学承担培养科研人才的任务,对学习适应性的要求也会更高。本研究以浙江大学师生为对象,发现学习适应性问题主要是由于新生自我评估偏差、学习自主性较差、学校具体性指导不足造成的。对此,提出了建立学习适应性测量与干预机制、加强兴趣探索和学业规划指导、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健全制度规范和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学习适应性;本科培养;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39-02

适应这一概念来自拉丁文,原意为改变、调整,[1]是机体应对外界变化的一种能力。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2]大一新生作为刚刚完成基础教育学习、脱离家庭独自生活的群体,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在科研目标与教学任务并重的研究型大学,学习适应上的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一、研究背景

学习适应性问题,国外学者研究指出,学习适应性可分为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的维度,并编制了针专注于对学习压力事件评估的问卷[3]。1995年加拿大学者编制了专门针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问卷,将学习适应性分为信念、情感和行为三个基本维度,考试焦虑、考试准备、害怕失败、注意质量、求助教师、同伴帮助、学习优先、学习容易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九个细分维度。[4]本世纪,我国学者也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冯廷勇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五个重要维度[5],包括一定的学习目标,方法学习的能力,教学理论和观念,课程的结构和方式,对教师、课程的态度,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等。

教育是一个连贯的综合系统,大学和高中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两者彼此衔接,却又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普遍将升学作为终极目标,课程有国家统一大纲指导,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学习。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复合型人才,学习规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通常由自己决定,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首要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等教育机构。[6]但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具体实施上,却存在科研与教学地位失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游离、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成效错位等问题[7]。

二、問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大学,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学科背景,充足的实践经历,学生的学习强度大、成就期望高。以浙江大学为例,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大、完成学习的期限短,微积分课程一学期的知识容量相当于某普通一本院校一年的学习内容。同时,置身于同样优秀的同学中间,保持优秀就必须不断进步,亲友和社会也给予学生的学业成绩诸多期望,迫使学生必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否则就会被落下。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和事实观察,为了明确大一新生在学习适应性现状和具体问题,我们进行了对浙江大学师生进行访谈。浙江大学是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该校近年来为新生更好融入大学生活进行了不断探索,具有典型性。本次访谈共43人次,其中新生37人,教师6人,录音近300分钟。对学生的访谈主要从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五个方面展开,具体问题涉及适应性整体自我评价、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转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对学业发展的规划、对课程与教师的印象等方面。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对新生的适应性评价、不适表现及原因、改进的措施建议等。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新生适应性自我评估偏差

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相协调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估的准确性非常重要。然而,访谈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对自身适应性的评估与具体实际有一定偏差。举例来说,访谈中问及学生是否适应大学生活时,大部分回答都是“还可以”,“挺好的”这类较为积极的评价,而当被问及是否习惯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喜欢写课程作业时,有的同学说“完全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老师也没有教过”,也有同学反映“老师上课节奏太快,跟不上,课后还要自己学一遍”,表现出较多的中立和负面态度。我们有理由对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存疑,认为他们存在自我高估的倾向。这种自我高估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直到临近考试才意识到欠缺,产生焦虑心理,匆忙作出弥补;甚至考试失败成为事实以后,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错过了纠正偏差的时机。

究其原因,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对学生出勤状况、作业完成并没有严格的记录,学生接收不到任何关于自身学习状况的直接反馈,而且对某一课程的胜任力较高很容易影响学生对于整体学习适应性的评估。另外,大学课外活动丰富,对于新生来说尤为新鲜,许多精力倾注在活动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泛化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分散了对学习问题的关注,即使细节上显示出端倪,但整体上仍然引不起重视。

(二)新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问及学习方法的变化,很多学生表示“和高中没什么区别,主要靠自学”,但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自学的背后并非不依赖老师,而是无老师可依赖。绝大很多新生表示“和老师没什么私下联系”,“老师一下课就走了,不知道去哪儿答疑”,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主动进行求助。相应地,老师们也认为同学的主动性需要加强,某位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对新生的适应性指导方面,“老师是合格的,学生是不合格的”,学生几乎没人主动联系老师寻求学业帮助。其次,学习自主性较差还体现在学习规划能力不足,学生对各专业具体的学习内容不了解,“还没想好选哪个专业,不太清楚具体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自身的发展路径,没有中长期的学业目标,因此在学习上产生无所适从之感。

研究表明,积极高唤醒情绪与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访谈中某位辅导员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相互验证的。很多同学对自己必修课程的缺乏兴趣,觉得课程内容晦涩枯燥,如数学、物理、医学等,使得学习动机不足。而且一定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许多同学对学业发展没有具体规划,不了解该如何行动去达成目标,也有人对于自己的专业前景并不看好,对于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学习动机较低。

(三)学校具体性指导不足

学生刚进入新环境,出现不同程度适应问题很正常,学校应当做出应有的努力。浙江大学针对大一学生形成了学长组和新生之友两套制度。前者由五名高年级学生构成,对接一个班级,职责是带领新生熟悉校园,提供生活学习全方位的引导。后者由行政和教学人员构成,每人对接一个寝室,为新生提供帮助。制度虽然建立了,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对新生之友没什么印象,接触比较少”,“学长组在军训完就没什么联系了”,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经过高考的严格选拔,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基本学习能力,但是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会使得能力的迁移产生一定困难。有些课程自成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转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否则会花费大量时间且收效甚微。在大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受到高年级同学潜移默化影响,很多同学认为自己进入大学以来变得“容易得过且过”,除了归因于管理制度的宽松,还可以归结为没有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致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四、对策建议

上述问题的解决,首先要采取措施纠正学生自我评估偏差,促进问题的发现,再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外界的指导和干预,从而提高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

(一)建立学习适应性测量与干预机制

新生的适应性自我评估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不适问题,是由于接收到的反馈不足造成的。对此,我们应当建立新生学习适应性测量与干预机制,定期向学生发放量表进行测评,统计和分析测评结果,并将结果反馈到每个学生,辅以指导建议,根据情况轻重,在有必要时采取实际干预措施。通过评测和干预,帮助学生纠正自我认知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的偏差,发现问题所在及严重程度,在反馈中形成对自身适应性的正确认识,自觉进行改变。

(二)加强兴趣探索与学业规划指导

大学的管理体制赋予了学生较大的选择自主性,相应也承担引导的责任。“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好象一个成功的生活一样,必须严格地按照‘依靠自己的原则。”[8]学校可以通过学习风格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观摩体验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挑选契合自己的专业、通过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探索专业兴趣。同时,应加强对学业规划的指导,增强学生对学业发展的判断力和掌控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提高,激发学习自主性。

(三)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课程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对学习的适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大学中自学现象虽然是常态,但是自学应是课后的深入研究,而不是对老师授课内容的再次学习。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丰富的课程形式,如户外作业、实地考察等。教学上应促进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构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產生自主探索的愿望。

(四)健全制度规范和评价体系

针对新生进行引导和帮助的各项制度,学校应建立更为细致的执行方案,明确各项职责要求,使工作有章可循,评价有据可依。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制定要求:引导学生探索专业意向,激发学习动机;体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学有困难,积极指导提升学习能力。同时,学校方面应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考评,以督促其落实情况。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康立芳,朱秀琴.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综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1):18-21.

[2]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44-48.

[3]Zitow D.The College Adjustment to Colleg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Personnel,1984,25:160-164

[4]Simon L,Roland R.Test of Reaction and Adaptation in College(TRAC):a New Measure of Learning Propensity for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87(2):293-306.

[5]冯廷勇.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3:135

[6]郭广生.关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

[7]付景川,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J].教育研究,2010,6:78-80.

[8]弗兰克·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5.

猜你喜欢

学习适应性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探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析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研究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形成“学习目标取向”,促进学习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