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为舟,以兴趣为帆
2015-06-29李金香
李金香
摘要: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总有难于上青天之感,并且文言文又是高考不可或缺的部分。且不从高考功利性的角度上考虑,文言文也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的一部分,凝聚着先哲们的智慧,激荡着浓郁的爱国热忱,学生更应对其有所体悟,来更好地传承发扬文化传统。反思已往文言文教学中的模式,我认为可按“预习感知——诵读体悟——激活课堂——拓展深化”的教学模式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关键词:预习感知;诵读体悟;激活课堂;拓展深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68-01
无论教师在教学中是多么地春风化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总是有种“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的被动,学生也显得是那么的不情愿,爱学不能由心而生。学生的畏途巉岩不可攀的心理需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因此,我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颇有实效的教学模式。
一、预习感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明确要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每课一个导学案,对于在预习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明确,“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一些常见的错误理解就会暴露出来,在亲自动手互相讨论中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就提高了,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课文短小精辟,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呼之欲出。学生对内容颇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来带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此文涉及的句法词法知识很多,词法如使动用法、古今异义,句法如宾语前置句,以及重点虚词“以”“之”等的用法。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语法知识相当薄弱,对句子成分不甚了解。如若直接从基础知识入手,学生会觉得举步维艰。在预习中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结合注释及背景掌握故事的内容,分清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把握整个故事的前情后事,初步感知独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诵读品鉴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也进一步强调了诵读的重要及诵读的严格要求。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加深理解,提升文化素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悟。如学习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进行分角色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了悲剧情节,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也了若指掌,对封建家长制度也深恶痛绝,文本中的一些经典名句也谙熟于心。对秀外慧中的兰芝的同情,对蛮横无理的婆婆的怨恨,对趋炎附势的王兄的不满等,都通过阅读体现出来了。再配上符合情境的音乐就俨然是一场情景剧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读演相结合。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收效非常好。在学生诵读时,教师要予以得当的指导,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发现并思考问题,感受文章的音乐的美感。
三、激活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解题——背景简介——逐句翻译——字句详析——内容归纳。教学在改革,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广阔的视角反思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课文《鸿门宴》,是一篇情节引人入胜的文章,出自《史记》。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可以读懂大半,所以教学中不必强迫学生把古文肢解为一堆词句来理解,破坏了这篇文章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而应该加强对整体文意的把握,在整体感受中掌握文言文相应的句法与词法知识。也就是说以品鉴内容及人物来带动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方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根据内容,让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宴会前,宴会中和宴会后。根据人物所属的阵营,给人物归类。鸿门宴会使项羽由军事上的主动变为被动,项羽最后只落得了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却使刘邦化被动为主动,最后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引导学生分小组品鉴刘邦集团成功与项羽集团失败的原因,小组之间激烈的讨论凝聚着每个组员的智慧。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到司马迁善于在矛盾斗争中,在人物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这个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积淀与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以指点,能起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
四、拓展深化
一方面要注重比较阅读,一方面要注重延伸阅读。比较阅读如:教学《六国论》时,我们可提供苏辙的《六国论》,设计习题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不同的大家对同一史实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模式。延伸阅读如:学习《氓》时,可以挖掘此文对高中生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也可以采用討论的形式,让他们谈谈对主人公的看法以及正确的爱情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感知一篇现代的爱情宣言诗,就是舒婷的《致橡树》,感受那种自由平等相互依偎相互尊重的爱,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内素材的挖掘,有许多经典的古文都是经典的作文素材,可以训练学生一材多用的能力,把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融合起来,二者互相促动,效果会更佳。
新课改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同时要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才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青地.注重学法指导建设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3(02).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唐余富.注重学法指导建设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