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5-06-29樊永军
樊永军
【摘要】随着岁数的增长语文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改变,一是由于影响的因素在数量上递增,二是由于在整个结构中一些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因素不断增强。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相关的实践,经由许多与语文阅读能力有联系的教育实验,找出了提高小学各学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及培养低年级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途径 语文 培养 阅读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7-02
所谓阅读能力是个体在进行阅读当中所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汉文阅读能力就是读者从汉文读物中分析整理与运用信息的心智能力。一般来讲,语文阅读能力是运用自己已有的学问经验通过书面所表达的语言中,对文章进行分析,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的能力。对小学而言,需要在朗读或者是默读课文时,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吐词连贯且富有感情,在阅读当中能会运用一些适合的阅读方法,从而感受自己思维上的拓展,达到增强语感,锻炼发音,提升阅读质量的目的。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建议,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评价要求的叙述,可以归纳出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主要作用是: 评定学生的阅读效果、掌握学生的阅读出发点、教师分析学生的阅读学习难点、明白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不足、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热情,通经由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可了解教师的阅读教学与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实际情况,还可使家长根据子女在校的阅读学习情况,有针对地进行家庭辅导,从而由整体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综合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要将综合性体现出来,对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各个方面与整体表现进行评价, 也就是从学生阅读中的心理感受、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语文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在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评价不仅是单一地对各项内容进行测量打分,也要运用一些非测量的手段进行深入地评价。即经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全面的测量,以能详细地了解语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1.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分析力不强。不能对阅读中的段落大意、词语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于阅读的方法也不能很好的运用。
2.小学生阅读的方式比较单一,许多学生只是逐字逐句地精读, 即从按头到尾的顺序读,不会概括地进行阅读,也不会通过跳读在短时间内阅读完一篇文章,更不会采用错读法先挑重点的内容进行阅读。
3.根据阅读要求,一些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有效读速较慢,需要加强阅读方面的练习。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阅读是一项有技巧性的脑力劳动,学生在阅读当中若能够采取恰当的阅读方式,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地思索,通过运用自己思维对文章进行概括,则对于他们智力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对策及改进策略
1.提高将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新旧知识能否有效地结合对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首先要认真做到课前预习,在预习时要根据有关的阅读材料多进行阅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再次要会对课文的有关结构进行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熟悉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的结构,以便能迅速地对各种文章结构进行判断。
2.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找出了中心思想,就能够明白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在阅读中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有以下三点:一是对重要内容划线与标记,通过划线与标记可将不同性质的内容区分开来,这样能够在下次进行阅读时快速找到需要复习的重要内容。二是写注释,它的作用在于对文章里的重要内容加深理解。三是要联系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概括要尽量用精练的话语。
3.提高学生阅读推理的能力
阅读推理的能力需要逐渐地进行培养,如在阅读前教会学生预料将会发生什么,或对文章的内容展开想象,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阅读当中把自己的预测与课文进行对照,同时,老师要多提一些可提高推理能力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生阅读的两个主要环境分别是家庭和学校,因此,要由这两个方面入手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一是与家长勤沟通,让家长多为学生准备一些阅读书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并在业余时间鼓励孩子进行阅读,对孩子的阅读行为进行赞扬。二是营造良好的学校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崔海峰.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结构、层次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夏正江.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2012(02).
[3]温鸿博,莫雷.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建构[J]. 基础教育课程,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