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2015-06-28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己内酰胺环己酮生产能力

谭 捷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研究院, 525011)

国内外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谭 捷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研究院, 525011)

分析了国内外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2014年,世界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为6 500 kt/a,消费量为5 000 kt,预计2018年消费量将达到5 800 kt。2015年,我国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达到2 150 kt/a,2014年的表观消费量达到1 763 kt,预计2018年消费量将达到2 150~2 200 kt,产能已经出现过剩,未来竞争将十分激烈。指出了己内酰胺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今后的发展建议。

己内酰胺 供需分析 发展建议

己内酰胺(CPL)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聚酰胺(俗称尼龙,简称PA),生产PA6纤维(锦纶)和PA6工程塑料和薄膜等。PA6树脂用作汽车、船舶、电子电器、工业机械和日用消费品的构件和组件等;PA6纤维可制成纺织品、工业丝和地毯用丝等;PA6薄膜可用于食品包装。此外,己内酰胺还可用于生产抗血小板药物6-氨基己酸和月桂氮卓酮等,用途十分广泛。

目前,世界上生产己内酰胺的原料主要有环己烷、苯酚以及甲苯等,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环己酮-羟胺工艺、环己烷光亚硝化工艺以及甲苯(SNIA)工艺,其中环己酮-羟胺工艺为主要生产工艺[1-2]。环己酮-羟胺法以苯、氢气、合成氨、发烟硫酸等为主要原料,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苯加氢制环己烷、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氨氧化制硝酸、硝酸加氢制羟胺、环己酮与羟胺反应生成环己酮肟、环己酮肟在发烟硫酸作用下经过贝克曼重排生成己内酰胺、己内酰胺分离精制和硫酸铵蒸发结晶等。由于环己酮-羟胺法生产工艺复杂、中间步骤多、反应流程长、工艺控制难度大、安全环保要求高,生产技术长期被荷兰帝斯曼(DSM)公司等少数国外公司所垄断。降低能耗物耗、简化生产流程、减少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以及减少副产硫酸铵是未来己内酰胺技术改进的目标。此外,以丁二烯等为原料的新生产工艺不断涌现,并逐渐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1 世界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1.1 生产现状

近年来,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2005年,世界总生产能力为4 253 kt/a,2009年增加到4 653 kt/a,2014年进一步增加到6 500 kt/a,2009—2014年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率达到6.91%。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来自东欧和亚洲地区,北美和西欧地区的生产能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世界多家生产企业扩能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因盈利能力不佳而被迫关闭,如乌克兰NF Trading公司于2012年闲置了一个位于乌克兰的60 kt/a生产装置,俄罗斯天然气寡头Gazprom旗下的石化子公司Sibur-Neftekhim于2013年关闭一个己内酰胺原料工厂;2014年,哥伦比亚唯一一套30 kt/a装置永久关闭;宇部兴产公司关闭了其位于日本大阪府堺市的100 kt/a生产装置等。

从产能分布看,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以及亚洲地区。2014年亚洲地区的生产能力为3 635 k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55.92%;东欧地区的生产能力为805 k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2.38%;西欧地区的生产能力为1 095 k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6.85%;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为965 k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4.85%。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帝斯曼(DSM)公司、巴斯夫(BASF)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一些大型石化企业。2014年世界主要的己内酰胺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所示[3-4]。

表1 2014年世界主要己内酰胺生产厂家情况

今后几年,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仍将稳步增加,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除了印度古吉拉特邦化肥和化工公司在达赫新建的100 kt/a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外,其余均集中在中国大陆。预计到2018年,全世界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将超过9 500 kt/a,其中亚洲地区扩能是拉动全球能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今后世界己内酰胺的发展将转向以亚洲为中心,使得该地区己内酰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北美、西欧及日本地区因受下游需求增长迟缓的影响,预计新建或扩建较少,出于环境和盈利能力考虑,可能有部分装置还将关闭停产。

1.2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世界己内酰胺的消费量稳步增长,2010年的消费量为4 300 kt,2014年消费量增加到5 000 kt。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洲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的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65.0%,北美地区的消费量约占16.0%,西欧地区的消费量约占13.5%。

世界各个地区己内酰胺的消费结构有所不同。亚洲地区己内酰胺消费量中以生产PA6纤维为主,占该地区总消费量的64.4%,而PA6工程塑料和薄膜对己内酰胺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32.6%;北美地区的PA6纤维是消耗己内酰胺的主力,约占该区己内酰胺总消费量的44.5%,PA6工程塑料和薄膜对己内酰胺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53.4%;西欧地区随着汽车、电子电器及包装业对工程塑料的需求稳步增长,PA6工程塑料消耗己内酰胺约占西欧地区己内酰胺总消费量的80.2%,PA6纤维消费己内酰胺约占总消费量的15.3%。预计今后几年,世界己内酰胺的消费量将以年均约3.0%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5 800 kt,增长主要来源于除日本之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而北美、西欧和日本对PA6纤维的需求将比较平稳,因而需求增长幅度不大。

2 我国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生产现状

我国己内酰胺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引进了2套荷兰帝斯曼(DSM)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己酮氨肟化己内酰胺生产技术,使我国己内酰胺的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截止到2015年7月底,我国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达到2 150 kt/a,是世界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国家。2015年我国己内酰胺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2[4-5]。

表2 2015年我国己内酰胺主要生产厂家情况 kt/a

注:HPO为荷兰帝斯曼(DSM)公司开发的磷酸羟胺法简称。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己内酰胺行业具有如下特点:

(1)供应格局发生变化,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以前,我国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巴陵分公司和石家庄分公司,以及中国石化与荷兰帝斯曼(DSM)公司合资的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有限公司等国营企业之手。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民营资本的介入,打破了原来我国己内酰胺由国企一统天下的局面,企业的性质也呈现多样化,石油化工、煤化工和化纤企业纷纷加入,形成了国企和合资、外资以及民营企业共存的生产格局,且国企的话语权逐渐减弱,民企的定价话语权增强。

(2)除中国石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原有一套65 kt/a装置采用甲苯法生产工艺外,其余装置均采用环己酮-羟胺工艺路线。技术来源也从单纯依靠引进技术转向以国产化技术为主。

(3)多配套建有下游生产装置。我国己内酰胺生产企业有不少配套原料和下游PA6生产装置,如山东方明、山东海力、巴陵恒逸、福建天辰耀隆、山东鲁西化工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确保原料来源和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4)装置分布集中,供应地区差异化明显。我国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2015年,华东地区(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产能力为1 350 kt/a,占国内总生产能力的62.79%;华北地区(包括河北省)的生产能力为200 kt/a,占总生产能力的9.30%;华中地区(包括湖北省和湖南省)的生产能力为400 kt/a,占总生产能力的18.60%;华南地区(福建省)的生产能力为200 kt/a,占总生产能力的9.30%。江苏省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省市,生产能力为600 kt/a,占国内总生产能力的28.37%;其次是山东省,生产能力为400 kt/a,占总生产能力的18.60%。

(5)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的产能、产量、消费量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由于需求增长不及产能的增长,装置开工率明显下降,2011年开工率为92.3%,之后两年开工率都在60%左右。2014年,随着己内酰胺新建速度放缓,装置开工率又逐步回升到71.6%。

(6)随着近几年多套新建或者扩建装置的建成投产,我国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快发展,行业已经由供不应求步入供应过剩,由高利润时代进入微利润时代,市场竞争激烈。

2.2 新建、扩建情况

2015—2018年期间,我国仍将有平煤神马集团、长乐恒申合纤科技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兰花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巴陵己内酰胺有限公司、内蒙庆华集团等计划新建或者扩建生产装置。如果这些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实施,预计到2018年,我国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将超过5 450 kt/a。当然这些新增产能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有推迟投产或延期取消等不确定性,但未来两年仍将是己内酰胺的高速扩张期。其中民营公司是这一轮己内酰胺扩张的主体。2015—2018年我国己内酰胺新建或扩建情况见表3所示。

表3 2015—2018年我国己内酰胺新建或扩建情况

2.3 进出口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己内酰胺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大量依赖进口。虽然我国在2003—2008年对进口己内酰胺实施了反倾销,并在2010年开始第二次反倾销。2011年1月起又实施反倾销制裁措施。但在下游需求市场的支撑下,我国己内酰胺进口量依然没有减少。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的进出口情况见表3所示。

表3 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的进出口情况

2.4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锦纶丝、帘子布、聚酰胺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己内酰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05年我国己内酰胺的表观需求量为677.0 kt,2010年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 124.7 kt,同比增长约19.66%。2014年的表观消费量为1 762.6 kt,同比增长约8.48%,2009—2014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3.40%。相应产品的自给率2005年为30.16%,2010年为43.91%,2014年增加到87.37%。近几年我国己内酰胺的供需平衡情况见表4。

表4 近年来我国己内酰胺的供需情况

我国己内酰胺主要用于生产PA6纤维和PA6工程塑料,其中PA6纤维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80%,非纤用PA6主要用途有一般民用塑料(主要指棕丝及渔网丝)、工程塑料(主要指汽车、电器行业用铸塑模件)以及双向拉伸尼龙膜,约占18.0%,其他方面的需求约占2.0%。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纺织、汽车、电子、交通等行业对PA6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得近年来PA6聚合装置保持积极扩张的态势,这将加大对己内酰胺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此外,目前我国工程塑料及薄膜消费比例仅占总PA用量的17%,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及发达国家水平。改性塑料以轻便、价格低廉以及坚硬等优越性逐渐在塑胶行业中崭露头角。因此,未来改性塑料的发展不可限量,相应对己内酰胺的消耗占比将逐渐增加。预计2018年我国对己内酰胺的总需求量将达到2 150~2 200 kt。

2.5 市场价格

己内酰胺的市场价格主要受原料纯苯价格以及下游PA6需求等的影响。2013年1—2月,由于原料纯苯价格上涨以及下游需求逐渐恢复,市场价格小幅度上涨,2月上涨到20 100元/t,达到全年最高价位。此后呈现小幅下跌,5月的市场价格达到全年最低价格17 400元/t,与最高价格相差约2 700元/t。此后价格开始上扬,9月价格达到18 600元/t,10月之后又开始下跌,12月以17 500元/t的价格收局。2014年市场价格也呈现先下降,后上涨,然后又下降的格局。1月达到全年最高价格18 200元/t,4月下降到全年最低价格15 600元/t。进入2015年,市场价格逐渐下降,1月为15 900元/t,7月下降到12 900元/t。由于原油价格仍处于低位,加上2014年新建装置将逐渐提高负荷,2015年下半年也有多套新建装置将建成投产,市场供应将不断增加,而下游需求以及上游原料的价格相对平稳,故今后一段时期内,己内酰胺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仍将维持目前小幅度上涨或者下跌的发展态势。

3 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建议

3.1 发展趋势

(1)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仍将稳步发展,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生产能力的增加,是推动世界产能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工艺仍将以环己酮-羟胺法为主,其他方法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消费仍将以PA6纤维和树脂等为主,新应用领域将不断得到开发,但对己内酰胺的消费影响有限。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未来竞争将十分激烈,尤其是在亚太地区。

(2)由于欧美等己内酰胺传统市场产能普遍过剩,为消化过剩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国外己内酰胺生产商正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部分生产商在逐步缩减常规己内酰胺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增强和扩大高端己内酰胺产品在生产、研发、应用等方面的竞争实力,将继续加大对我国等主要消费国的出口力度。我国己内酰胺行业技术突破带来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对部分进口己内酰胺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对国外己内酰胺生产商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为抢占我国市场并保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未来国外企业很有可能加快在我国合资建厂或向我国输出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这些都会降低在我国建设己内酰胺装置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同时也有可能引发我国己内酰胺产能的无序增加,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

(3)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国己内酰胺国营企业所占比例将逐渐减少,民营以及合资企业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并将逐渐成为我国己内酰胺供应的主力军。

(4)PA6纤维和PA6树脂仍然是我国己内酰胺主要的消费领域,PA6纤维对己内酰胺的需求增长幅度将放缓,而PA6树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但己内酰胺面临被其他产品替代的风险,尤其是在纤维领域可替代己内酰胺的产品相对较多,而且竞争格局较为复杂,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其中,在民用丝领域主要面临着聚酯产品的竞争,在斜交轮胎帘子布领域主要面临着子午轮胎聚酯帘子布的竞争,在地毯丝领域则主要面临着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竞争。

(5)由于国内产能过剩,未来进口量将逐渐减少,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己内酰胺产品品质多是中低档,高速纺厂家所需己内酰胺仍无法正常满足,未来仍有一定的进口量。

(6)未来随着我国己内酰胺生产能力的逐步增加,以及世界其他地方装置的逐渐关停,预计出口量会有所增加,而大部分国外切片厂家对己内酰胺品质要求相对较高。己内酰胺出口需要固体货源,但国内除了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既能满足品质好又能满足固体稳定性高,其他厂家技术仍受到限制。市场整体呈现高端货源仍旧缺乏,低端货源竞争愈演愈烈的态势。

(7)面对未来竞争,己内酰胺扩充式粗放发展已经让市场处于崩溃的边缘,部分计划新建或扩建项目,有可能因为市场原因而推迟或取消。

3.2 我国的发展建议

(1)当前我国生产能力出现过剩,而全球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也处于过剩的状态,这将给我国的己内酰胺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现有生产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未来市场竞争的严酷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降低装置的能耗和物耗,提高产品质量。对于计划进入己内酰胺生产行业的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原料、技术、公用工程条件以及物流、产业链等因素,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劣条件及行业风险,慎重加入市场竞争。

(2)未来几年,我国己内酰胺的需求量仍将稳步增长,但生产能力增加更快,使得己内酰胺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建设规模化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的同时,应加快建立与下游产品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经营模式,规避市场风险。

(3)由于我国己内酰胺市场正趋向于产能过剩格局,国内生产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从进口商转换到国内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调控力度,加强产业运行监测,适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供求等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加强规划引导,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综合运用节能环保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以避免己内酰胺装置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此外,还应该加强产业间的横向联系,规范市场,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持续发展。

(4)通过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从工艺源头上减少硫酸铵副产量;加大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加氢精制以及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以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同时应重新修订己内酰胺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标准,制定己内酰胺生产环保标准。

(5)调整生产布局,新建或者扩建装置应该着重在其中下游产品集中的福建、广东、江浙等地,这样有利于采用液体输送,降低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6)目前,我国己内酰胺的消费领域相对集中,且档次不高。今后应该增强己内酰胺在纤维领域的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工程塑料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比例,有效减少替代品的冲击。

(7)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抑制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的倾销行为,巩固反倾销成果。同时积极扩大出口量,以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确保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1] 崔小明.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J].甘肃石油和化工,2012,26(2):15-23.

[2] 吴惠,丁克鸿.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路线进展[J].广东化工,2014,41(1):80-81,79.

[3] 钱伯章.己内酰胺技术进展与市场分析(上)[J].上海化工,2014,39(4):33-39.

[4] 李玉芳,伍小明.己内酰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3(10):42-47.

[5] 宋超.我国己内酰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J].中国化工信息,2015(19):9.

Supply and Demand Status of Caprolacta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Tan Jie

(ResearchInstitute,SINOPECMaomingBranch,525011)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aprolactam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caprolactam in the world was about 6 500 kt and consumption was about 5 000 kt in 2014. It is forecasted that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caprolactam in the world will reach about 5 800 kt/a in 2018. In 2015,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caprolactam reached 2 150 kt/a, and apparent consumption reach about 1 763 kt in Chin in 2014. It is estimated the apparent consumption will reach about 2 150-2 200 kt/a in China in 2018.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was overplus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will be more intens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prolactam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prolactam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caprolactam,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development suggestion

2015-09-22。

谭捷,男,1979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石油化工产品应用开发工作。

1674-1099 (2015)05-0030-06

TQ-9

A

猜你喜欢

己内酰胺环己酮生产能力
住友化学将退出己内酰胺业务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Cu/SiO2催化硝基环己烷加氢反应路径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环己烷催化氧化生产环己酮催化剂的专利技术综述
熔融态己内酰胺加氢的中试研究
2016 年己内酰胺市场综述
己内酰胺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
聚对二氧环己酮的合成及其结晶性能
TEMPO 催化环己醇合成环己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