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漢晉河西和邊塞使用的農具
——“鑡
2015-06-28邢義田
邢義田
邢義田
圖1-1(酒泉西溝魏晉墓畫像磚)
圖1-2(嘉峪關十二號魏晉墓畫像磚)
圖1-3(嘉峪關十三號魏晉墓畫像磚)
圖1-4(嘉峪關六號魏晉墓畫像磚)
圖1-5(嘉峪關六號魏晉墓畫像磚)
圖1-6(嘉峪關六號魏晉墓畫像磚)
圖1-7(嘉峪關六號墓畫像磚,林巳奈夫摹本)
圖1-8 浙江浦江花轎鄉盛田坂徵集的鐵齒耙(《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中國傳統農具》1-322)
圖1-9 臺灣日據時代的鐵齒耙 (《臺灣の農具》第七圖)
再例如《説文》説櫌是“摩田器也”,鄭玄注《論語·微子》“耰而不綴”,説“耰,覆種也”,將“耰”視爲動詞,或意指以耰埋覆種子。林巳奈夫根據嘉峪關魏晉一號墓出土的畫像磚,認爲畫像中由牛牽引丁字形的農具是用來破碎土塊的櫌或耰(圖1-6、1-7),*林巳奈夫: 《漢代の文物》,(京都)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年,第277頁圖6-32。但又認爲同樣見於畫像磚的,一種手持的小型椎土工具,也叫櫌或耰。此外他據《説文》、《釋名·釋用器》對“櫌”和“檀”字的解説以及畢沅《釋名疏證》,認爲櫌即檀,也是摩田器。
圖2-1(嘉峪關魏晉一號墓出土畫像磚局部及“(耕)種”二字榜題)
圖2-2 犁、播種與勞(耮)(嘉峪關魏晉一號墓出土畫像磚,林巳奈夫摹本)
圖2-3 耰(《農書》卷八)
圖2-4 犁與勞(耮)(山東滕縣黄家嶺漢代畫像石局部,中研院史語所藏拓)
表1 臿、插、鍤字例*居延觚9.1字也有學者主張釋爲“掩”,《居延漢簡(壹)》(中研院史語所2014年)從之。若據EPT49.85A臿字,上从干或千,竪筆貫穿下半字,甚至稍有出頭,我認爲字右旁書爲上“土”(非“大”)下“申”,仍以釋爲“插”或“揷”較妥。這一字出現在《倉頡》木觚上,觚上文字書寫十分工整老練,應是《倉頡》範本,其字形應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參邢義田: 《漢代〈倉頡〉、〈急就〉、八體和“史書”問題》,《治國安邦》,中華書局2011年,第616—617頁。
表2 “齒”例字表*以《肩水金關漢簡》(二)、(三)爲代表,其餘請參佐野光一《木簡字典》。
表鑡字例
圖3-1(《農書》卷八農器圖譜)
圖3-2 山東文登徵集的人字耙(《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中國傳統農具》1-330,木框邊長133釐米)
圖4-1 杷(酒泉西溝魏晉墓畫像磚)
圖4-2 杷(嘉峪關一號魏晉墓畫像磚)
圖4-3 杷(嘉峪關五號魏晉墓畫像磚)
捌杷”句,謂:“無齒爲捌,有齒爲杷,皆所以推引聚禾穀也。”在河西魏晉畫像磚上可以清楚看見手持有齒的“杷”播揚或推聚穀物(圖4-1~4-3)。居延簡EPT51.64提到畫天田用“杷”,應是用杷去推平或聚攏天田中的沙。無論如何,顔注提示我們: 古人於農具可因有齒無齒而分别命名。如此,少齒或多齒的農具有不同的名稱,不也在情理之中?
4.单击Delete按钮。图层处于锁定状态时,单击删除按钮会出现如图4所示的选框,点击确定就可以去除水印并且不会影响图片的完整性,以同样的方法可去除右下角的水印。
圖5-1 勞(耮)(《農書》卷八農器圖譜)
圖5-2 陝西三原陂西徵集的耱(《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中國傳統農具》1-359,長78、寬48釐米)
《齊民要術》則較完整地記述了開荒種植所有的步驟或程序。程序最後一步所用的耰、耱或勞(耮)這類“摩田器”,在外形上雖不完全一樣(例如圖6-5),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不帶齒。
圖6-1 耱或耮(勞) (酒泉西溝魏晉墓畫像磚)
此外,使用耰、耱或勞(耮)的人皆站立,以雙腳或單腳踩在横桿上,似不必太過重壓,能使撒下的種子埋入土中即可(圖6-1~6-5)。圖6-5所示由多排横竪的木桿構成,這和前述《農書》農器圖譜所謂的無齒耙——“勞”以及近世徵集的實物勞最爲相似(圖5-1、5-2)。或許由於這種多排縱横木桿構成的耰、耱或勞(耮)本身已有足够的重量,由牛牽引,抹過土表,即足以使種子翻覆在土下,因此畫像中的耕者可較省力地在前牽牛而已。河西畫像上單條或雙條多排的丁字形横木器(圖6-1~6-5)應是作用相同但
圖6-2 耱或耮(勞)(酒泉西溝魏晉墓畫像磚)
圖6-3 耱或耮(勞)(嘉峪關魏晉五號墓畫像磚)
圖6-4 耱或耮(勞)(嘉峪關魏晉三號墓畫像磚)
圖6-5 空曳耱或耮(勞)(甘肅高臺魏晉墓畫像磚)
構造較簡單的耰、耱或勞(耮)(不像圖5-1、5-2所示木桿上加纏柳條)。因構造簡單,重量較輕,耕者常須單腳或雙腳站在横木上加壓。以上畫像中所見,頗可以和繆啓愉在《齊民要術導讀》中對勞的解釋相印證:
勞: 《要術》也用於種後覆土和苗期中耕,使用時有重勞、輕勞之分,依據不同季節和不同作物,看需要重壓還是輕壓而定。重勞是勞上站人或坐人以增加重量,輕勞是勞上不加人的空勞,就是《要術》説的“空曳勞”。*繆啓愉: 《齊民要術導讀》第58頁。
圖7 居延簡85.28+85.23及局部
圖8 敦煌馬圈灣遺址出土Ⅰ、Ⅱ型鐵釘
第二,有些讀者可能會懷疑本文用了不少後世,甚至晚到20世紀的農具去理解漢三國魏晉之世的情況,這不是明明犯了史學研究方法上“以今證古”的大忌?這樣作,確實有危險。但由於這十餘年我關注傳統中國的基層社會,尤其是作爲人口主體的農業聚落和生活,不得不説中國農村兩千多年來在各方面的延續性,强烈到令人訝異的程度。僅以本文所涉的農具和使用方法爲例,大家衹要稍稍比較本文所曾引用陳文華編《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1991年)、周昕編《中國農具史綱暨圖譜》(1998年)和雷于新、蕭克之編《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中國傳統農具》(2002年)三書輯録從古到近世的農具實物和圖像,應該就能大大減少原本可能有的疑慮。
附圖出處:
王禎: 《農書》,據史語所電子文獻資料庫《四庫全書》本。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
周昕: 《中國農具史綱暨圖譜》,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8年。
胡之主編: 《甘肅嘉峪關魏晉六號墓彩繪磚》、《甘肅酒泉西溝魏晉墓彩繪磚》等,中國古代壁畫精華叢書,重慶出版社2000年。
張寶璽編: 《嘉峪關酒泉魏晉十六國墓壁畫》,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雷于新、蕭克之主編: 《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中國傳統農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
臺灣總督府殖産局編: 《臺灣の農具》,(東京)慶友社1923年,1992年重印。
2015年6月22日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