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的“地盼動”
2015-06-28王挺斌
王挺斌
説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的“地盼動”
王挺斌
北方水,其帝端(顓)玉(頊),其丞玄冥,〔其〕神上爲晨(辰)星。主正四時,春分效婁,夏至〔效東井〕,〔秋分〕效亢,冬至效牽牛。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饑。其出蚤(早)于時爲月蝕,其出免(晚)于時爲天夭〔及彗〕星。其出不當其效,其時當旱反雨,當雨反旱,〔當温反寒〕,〔當〕寒反温。其出房、心之間,地盼動。其出四中(仲),以正四時,經也;其上出四孟,王者出;其下出四季,大秏(耗)敗。凡是星出廿日而入,經也……*該釋文依據劉樂賢: 《馬王堆天文書考釋》,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1—54頁。
對於“其出房、心之間,地盼動”一句,陳久金先生直接翻譯爲“當水星出現在房宿、心宿之間,將發生地震”,對“盼”字没有單獨注釋。*陳久金: 《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第125頁。席澤宗先生認爲“盼”字“似無必要”,認爲可能是一處衍文。*席澤宗: 《古新星新表與科學探索》,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86頁。劉釗先生在《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考釋》一文中認爲“地盼”或“盼動”都不成詞,於是便别出一義,認爲“盼”是“眽”字的譌誤,“地眽動”應該讀爲“地脈動”,並引相關文獻作爲依據。*劉釗: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考釋》,《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八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後收入氏著《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第343、344頁;劉釗: 《〈馬王堆天文書考釋〉注釋商兑》,《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04、505頁,後收入氏著《書馨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32、133頁。劉樂賢先生認爲“盼”通“釁”,引《玉篇》與《左傳》文,把“釁”訓爲“動”,又引《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開元石經》相關文句作爲疏證。*劉樂賢: 《馬王堆天文書考釋》第53頁。
“變動”一詞出現時間較早,周秦漢魏古書習見:
上貳代舉,下貳代履,周旋變動,以役心目,故能治事,以制百物。
(《國語·晉語一》)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本质上,“亡羊补牢”与“亡牢补羊”同病相怜,病理同宗,诊疗分野在于:前者得益于对症下药,后者失诸头痛医脚。术效迥异在于:前者尚可积极预后,后者只会持续恶化。
(《周易·繫辭下》)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
(《周禮·春官》)
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荀子·議兵》)
由此觀之,夫物愈淖而愈易變動摇蕩也。
(《春秋繁露·天地陰陽》)
汝刻而無恩,好盡人力,窮人以威,魯國不容子矣,而使子之齊。凡奸將作,必於變動。害子者,其於斯發事乎!
(《列女傳·魯臧孫母》)
凡人能以精誠感動天[者],專心一意,委務積神,精通於天,天爲變動,然尚未可謂然。
(《論衡·感虚》)*依黄暉校本,見黄暉: 《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231頁。
蚤虱螻蟻爲順逆横從,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蚤虱螻蟻不能,而獨謂人能,不達物氣之理也。
(《論衡·變動》)
“變”即變動之義,《國語·晉語四》:“臣聞昔者大任娠文王不變,少溲於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韋注:“不變,不變動。”《國語·楚語上》:“且夫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於手拇毛脈,大能掉小,故變而不勤。”韋注:“變,動也。”《禮記·樂記》:“聲音動静,性術之變,盡於此矣。”孔疏:“變,謂變動。”《禮記·檀弓下》:“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鄭注:“變,動也。”
所以,“地盼動”即“地變動”,可以叫作“地動”,也可以叫作“地變”。“地動”一詞比較常見,現代漢語中還在使用。至於“地變”,漢申培《詩説·小正傳》:“幽王之時,天變見於上,地變動於下。”《漢書·翼奉傳》:“天變見於星氣日蝕,地變見於奇物震動。”
帛書的“地盼動”就是大地變動,亦即地震。劉樂賢先生聯繫了文義,考慮到“盼”能通“釁”,“釁”可訓爲動,但是“釁動”這樣的詞卻不見於古書。劉樂賢先生的文章曾引了《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開元石經》相關文句作爲疏證,我們在《論衡》一書中還發現四處,條列於下:
齊景公問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對曰:“能動地。”晏子往見公,公曰:“寡人問太卜曰:‘子道何能?’對曰:‘能動地。’地固可動乎?”晏子嘿然不對。出見太卜曰:“昔吾見鉤星在房、心之間,地其動乎?”太卜曰:“然。”晏子出,太卜走見公[曰]:“臣非能動地,地固將自動。”夫子韋言星徙,猶太卜言地動也。地固且自動,太卜言己能動之;星固將自徙,子韋言君能徙之。使晏子不言鉤星在房、心[間],則太卜之奸對不覺。宋無晏子之知臣,故子韋之一言,遂爲(售)其[欺]是(耳)。
(《論衡·變虚》)*黄暉: 《論衡校釋》第210、211頁。
子雲識微,知後復然,借變復之説,以效其言,故願貫械以待時也。猶齊晏子見鉤星在房、心之間,則知地且動也。使子雲見鉤星,則將復曰:“天以鉤星譴告政治,不改,將有地動之變矣。”
(《論衡·譴告》)
……鉤星在房、心之間,地且動之占也。
(《論衡·變動》)
晏子曰:“鉤星在房、心之間,地其動乎?”夫地動,天時,非政所致。
(《論衡·恢國》)
“鉤星”即“水星”,也叫作“辰星”。《史記·天官書》:“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攙、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兔”字,或作“免”。司馬貞《索隱》:“謂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辰星,二也;天兔,三也;安周星,四也;細爽,五也;能星,六也;鉤星,七也。”《論衡》上關於鉤星與地震關係的這幾處文字,大多與晏子有關,經學者研究,初見於《晏子春秋》外篇“太卜紿景公能動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曉公第二十一”,後來在《淮南子·道應》篇上也出現過。*黄暉: 《論衡校釋》第210頁。
不過,從《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晏子春秋》、《淮南子·道應》、《論衡》、《開元石經》等文獻中看,表達大地震動這一概念的,一般就叫作“地動”,有的地方則稱爲“地變”;而在馬王堆帛書《五星占》中稱“地變動”,這看起來讓人覺得有點繁複累贅。其實這也是正常的。比如,古書中表示背叛盟約的詞有叫作“渝盟”,《左傳》桓公元年:“公及鄭伯盟于越,結祊成也。盟曰:‘渝盟無享國!’”杜注:“渝,變也。”《詛楚文》中有“變輸盟約”一語,“輸”即“渝”的假借字,“變輸”即“變渝”,同義複用。*《詛楚文》上的這個“約”字,原本从束从勺,同“約”,這裏直接寫成“約”字。又如九店楚簡《日書》第39、40號簡下部有文句作:
李家浩先生曾有精彩的考釋,他認爲:
又,經營家業、謀治生計叫作“治生”,古書習見,如《管子·輕重戊》:“父老歸而治生,丁壯者歸而薄業。”也可以叫作“治産”,如《法言·學行》:“或謂子之治産,不如丹圭之富。”《論衡》一書中“治生”和“治産”同出,其中《命禄》篇一共出現了兩次“治産”,一次“治生”。生、産義近,可以複用,所以“治生”或“治産”也可以叫作“治生産”,如《史記·貨殖列傳》:“故曰:‘吾治生産,猶伊尹、吕尚之謀,孫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這裏“治生産”與“治生”同時出現,意思相同。
我們在上文已經徵引古訓説明“變”本身即含有變動之義,那麽“變動”其實也是一個同義複詞,“地變動”的含義,與“地動”或“地變”是一樣的。
附記: 小文原讀碩期間舊稿,蒙黄天樹師與陳英傑先生審閲指正,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