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探究,为学生搭建有意义学习的平台

2015-06-27杨建新郑秋杰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竖式两位数小棒

杨建新 郑秋杰

课程标准修订后,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学科体系、学科本质和学科价值的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就是从单元内容整体入手,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分析思考哪些利于学生自学,哪些需要学生探究,哪些需要老师讲授,从中梳理出单元的探究学习主线。从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有的单元是原型扩展型的,有的单元是问题引领型的,有的单元是围绕思维策略展开的,要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应用“连续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创造数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数学。

一、整体思考:分析学生学习的原点与主线

《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难点是理解除法从高位除起的合理性。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心算过程、更方便地展示心算过程中隐藏了的数据,才产生了除法竖式的与众不同。体会到除法规范格式之所以与加法竖式、减法竖式、乘法竖式不同,是数学追求简洁的结果。

教材在安排竖式教学时,首先安排了46÷2,但这样的例题由于高位、低位都能整除,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只会出现“一层式”的竖式,用规范的笔算竖式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学生很难理解常规的除法竖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必然成为模仿与演练,缺少了探究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缺少了对除法竖式意义的深入思考。

反思《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以往总认为笔算竖式学生是无法探究学习的,教学就变成了“教与练”的关系,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理由与动力。在研究中发现,本单元的学习原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不能整除的,其他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把教材的例2和例5进行整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探究规范的除法竖式,给学生学习充分的理由。

除法竖式“为什么从高位除起”,将这个问题作为一条问题主线,重组例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整除)”和例5“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不能整除)”的教学,使学生在第一次认识这种“楼房竖式”中经历对这种“楼房竖式”合理合逻辑的构建过程。在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其他例题的教学就是对竖式各种情况的补充与完善,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主线就清晰明了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

下面是重组例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能整除)”和例5“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不能整除)”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

(一)口算延伸,引发问题。

课件逐题出示:80÷2 270÷3 240÷6 300÷5

师:(270÷3),说说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40÷2 46÷2

师:在自己的本子上试试看,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学生记录自己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展示思维。

1. 46÷2

教师巡视,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方法。

生1:46÷2=23 生2: 生3: 生4:

40÷2=20

6÷2=3

20+3=23

师:看看这些同学的方法,判断对不对。

课件出示4捆小棒和6根小棒。问:怎么分?

生: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

师:就是哪个算式?

生:40÷2=20。

师: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生1:6÷2=3。

生2:2捆和3根合起来就是23根。

生3:20+3=23。

师:(指着生1、生3的方法)就是这位同学的方法(指生2、生3的方法),今天的竖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商是一位数,今天的商是两位数。

师:这两个竖式哪个更合理?

学生认为生2和生4都有其合理性。

师指着生4:在算6÷2时,为什么要把6移下来?学生说不上来。

2.出示:36÷2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三个竖式进行讨论。

(1)交流生2的竖式。

生1:先算6÷2=3,3÷2,商1余10。

生2:不对,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3:还可以再分,10÷2=5。

教师帮助完成竖式(如右图)。

生1:先算6÷2=3,再算30÷2=15,合起来是18。

生2:先算3÷2,商1,分掉了2个10,还剩1个10,要余下来……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哪个比较好?

学生表示同意第三种。

(2)课件出示3捆小棒和6根小棒,结合分析展示分小棒的过程。

师:先分什么?(先分一捆一捆的)是哪一步?

生:3÷2,每份分1捆,还剩下1捆。

师:分完了吗?(学生表示没有)把这一捆怎么样?

生:把这一捆拆开,与6根合起来,16÷2=8。

(三)反思过程,总结提炼。

比较46÷2和36÷2的竖式计算。

师:今天学的竖式和以前学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商是一位数,现在的商是两位数,而且要从高位除起。

生2:个位上的数要移下来写。

师(指46÷2的竖式):为什么4-4下面不写0?为什么3-2下面有1?

生:一个十位分完,一个十位没有分完。

师:竖式计算,从哪位除起?(十位)被除数是三位数呢?(百位)要从高位算起,我们以前学的加法、减法、乘法竖式都是从个位算起,只有除法竖式要从高位除起。

(四)适度练习,实践巩固。

1.学生完成“试一试”246÷2。

师生边说边板演示范竖式计算过程。

2.学生完成“练一练”。

同学之间相互说说计算过程。

二、课后反思: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搭建单元学习探究平台

1.引领探究,结合操作创造新知

在教学中把例3和例5进行整合,安排了两次探究,然后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多次比较分析,直面学生探究中的问题,在思辨中探寻正确的除法竖式,理解为什么除法竖式要从高位除起,从而让学生经历创造新知的过程。

第一次探究: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解决46÷2,让学生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自己说明算法,结合小棒操作的过程解释每步算式对应的分小棒过程,生1和生3是学生口算的表达,生2和生4这两种竖式表达都有其合理性,生4是学生预习的结果,如果学生没有预习,一般只能出现生2的情况。在这里,老师不必强制学生采用生4的形式,因为在这里学生还没有采用生4的形式进行竖式计算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生2的方式更简便,所以安排了学生的第二次探究。

第二次探究:列竖式解决36÷2,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在三种竖式中选择先处理生2的,出现了余数10,说明什么?学生有了以下思考:(1)不对,余数要比除数小。(2)还可以再分,10÷2=5。师生共同的思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竖式。

再分析其余两种竖式,突出本节课的探究点,然后结合分小棒的过程理解此时竖式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迈出创新的步子,构建一般意义上的竖式。

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因为46÷2十位上4÷2能整除,具有特殊性,所以学生思考十分顺利;第二次探究,因为36÷2十位上3÷2不能整除,具有一般性,所以带来了疑问,教师关注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对疑问的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从十位算起比较方便,写出的算式比较简洁;十位上余下的1要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所以需要将个位上的6移下来等。

2.比较分析,在思辨中理清思路

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完善竖式,从而探寻出合理简洁的除法竖式。在第一次探究中,比较“今天学的竖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生2和生4的竖式哪个更合理”,学生发现:以前的商是一位数,今天的商是两位数。从数学直觉上,感觉生4的合理些,生2的比较简单。

前两次比较是学生直觉上的判断,并不确切。在第二次探究中,分析生2的竖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比较三种竖式,引领学生观察三种不正确的竖式,是否能再创造一种不仅能正确表达而且简洁的竖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创造出一般意义上的竖式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46÷2和36÷2的竖式计算,从中发现第一次探究中的生4更具有普适性,而且清楚了46÷2的竖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46÷2要写成这样的竖式。最后比较今天学的除法竖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提炼总结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

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意义就有了深刻的理解,突破了在加法、减法、乘法竖式学习时形成的从个位算起的思维定势,在以后每一个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就是对这一格式的修正和完善。学生有了这样一个探究的基础,就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单元其他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有吸引力和学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

竖式两位数小棒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暑假训练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巧移小棒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两位数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
风车转转转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