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思考
2015-06-26邓莹莹
邓莹莹
摘要: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导。本文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發展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进行研究,理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目标、对象和内容,探索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85-0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浪潮不断掀起。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急迫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迅速发展,但问题也在不断显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形式多,内容少;投人多,收效少;尝试多,推进少”问题。[1]要形成理性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就要理清其地位、目标、对象和内容。这个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风生水起。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高校举行五花八门的创新或创业大赛,并给创业的学生提供平台。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结队成伍奔波于各类比赛或加入创业大军。为了全身心投入,还不惜经常逃课,甚少把时间花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我们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有潜力并且有能力去创业,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没有成功的虽然多少收获了经历,但也会错过大学最宝贵的在校学习的时间,得不偿失。可见,茫然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创新创业,会导致学生忽略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高校教育不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法》第16条也指明高校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的初步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首要题是要把专业知识学好。高校要避免本末倒置,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适当的位置,积极推进但不过度推崇。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发展的人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所说:“一个大学做创业这件事,要落在创新创业教育,而不是创新创业生意。”[2]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落脚点。它绝不是发掘创新项目和培养学生老板那么简单,也不是单单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重要的而是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独立人格的人。[3]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虽然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但毕竟也只是少数大学生能成为创新创业的后备军,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并不断创新的主动寻求发展的人,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我们要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德育作用,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也要把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融入其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影响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本身更有价值,这也符合教育应以学生作为落脚点的理念。
三、创新创业教育应分清对象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层次性,应根据对象来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一种教育是全校普及教育。它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目的是让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与理念能内化为他们心中的自然的深层意识和行为习惯。这种通识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问题,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的品格。另外一种教育是聚焦性教育。这种教育的对象是有创业意愿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邀请资深专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高校应引导学生善于了解和利用各级政府的支持性政策,让这些政策真正具有生命力。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与企业多模式合作,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并且指定指导老师进行对接、跟踪与指导,若发现不成熟的项目,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去寻找项目,组织团队和谋得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应切合实际,切忌空谈
“外事不明问百度,内事不明问知乎”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遇到难题时的选择[4],这折射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内容脱离实际,不够实用。虽然在1998年,我国高校就开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也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孵化基地等,但是在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上普遍存在任课老师不专业,课时少,内容抽象等问题。绝大部分任课老师本身没有创新创业经验,甚至没有系统接受过理论学习,其上课大多也是泛泛而谈。虽然高校邀请校外专家来增加师资力量,但有些是挂名讲师,有些即使来了,也只是以讲座形式谈谈创业经历和人生感受。这些课程教育的内容结构混乱,实用性差,导致这类课程犹如虚设。而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虽然高校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但也缺少实战经验的指导。大多数学生的项目停留在设想阶段,即使落地也难以实现目标。从以上问题看来,高校要真正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想方设法邀请特定领域的校外创新创业人士担任长期的固定的讲师,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内容能系统涵盖创新创业需要的项目选择、运转模式、融资渠道、人事法律、财务税务、管理方法等知识。同时,可设置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专门为学生提供各类咨询和帮助,并挖掘和引导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高校发展的一大契机。高校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要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创新创业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更要传递创业创业的精神和品质,使他们能成长为一个主动寻求创新和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84.
[2]李平沙.高校创业教育,应落脚于“教育”[N].人民日报,2015-03-26(17).
[3]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4]张魏桔.青年创业仍存“双低”现象:一些政策缺针对性[EB/OL].http://edu.gmw.cn/2015-05/27/content_15795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