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探究
2015-06-26段鑫玺闫艳
段鑫玺 闫艳
摘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步入高校,就已经是有自主思维的大学生,做父母的无须再呵护其心灵。然而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仍然不容忽视。通过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和家庭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合力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智商教育;情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52-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缺乏及时有效地心理疏导
父母兢兢业业地把孩子送入大学的象牙塔后,就认为家庭教育已经完成,孩子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了独立思考、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主要是去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获得日后求职的敲门砖。父母能做的更多的是物质供给,而不再是像儿时一样的悉心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遭遇忽视。
当前,我国处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给高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困惑。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父母、老師及时梳理释放,受到挫折却没得到呵护,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产生自暴自弃、厌世报复等不良心理问题。
(二)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传统
即使步入了大学,耳边也不乏“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声音。虽然全国的父母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却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在这个重智商轻情商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父母省吃俭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却从不吝啬;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也给学校老师施加压力,拼命灌输知识,看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学习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情商的培养。
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商是门槛,情商却是关键。情商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指的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商教育相对应,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情商主要体现在社交能力上。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社交窘境更多,像宿舍生活、社团活动等,社交压力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在加剧。如果不能够用健康的方式处理好社交问题,就会陷入孤独,感觉被整个世界抛弃,黑暗心理也就随之而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一)家庭是温馨港湾,及时清除心灵垃圾
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场所:第一个是在母亲的子宫里;第二个是家庭;第三个是教室;第四个是职场。[1]虽然我们经历了由婴儿成长为从业者的身份转变,但是不论我们处于人生哪一阶段,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孩子,家庭是人生永远的温馨港湾,人生从这里出发,也将回到这里。
父母要成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在发现问题时,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听他解释,听他的心里话,不要妄下结论。当“大孩子”因情绪不良而犯错时,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以咄咄逼人的态度亦或者是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责怪谩骂,那么“大孩子”的所谓“独立自主性”就会演化为独断自私,本来沮丧的心更加低落,自尊自信更会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如果父母能警惕孩子遭遇的社交挫折,及时纠正严重的社交盲点,就会大大降低酿成大错的机率。事实证明,这些举措不仅适用于小孩子,也能恰到好处的在“大孩子们“身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因为大学生缺乏与家庭在心灵方面的交流,导致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和学校之间缺乏衔接,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是第一课堂,影响与人相处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孩子自出生到5岁之间,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方面从周围摄取的,比他从5岁到终老一生所摄取的要多的多。[1]我们在父母的牵引下开始逐步认识这个世界,孩子在进学校以前,其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甚至于最初的价值观,都已初步形成,这些均与他们以后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所以很多成年人犯下的错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家庭因素乃至童年。
孩子之间的社交是一种简单的残酷,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心机,也缺乏社交技能,所以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对自己不喜欢的同伴表达厌恶。有非凡社交能力学生善于处理这些矛盾,而那些社交能力差的孩子,特别是有点小缺陷的孩子,就可能每天处于孤立之中。一旦遭到大部分伙伴的疏远,孩子心理就会开始出现阴影,对学校乃至社会的排斥感和厌恶感自此产生。社交受害者回到家里就残酷地对待小动物,或者喜欢与父母争吵,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童年这种处理社交矛盾的方式已经成为日后爆发的定时炸弹。
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看起来就像一个被解雇成年人那样萎靡不振,很有可能你沮丧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已经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如何让孩子学会融入集体,掌握好的社交能力,教会孩子无过错矛盾解决法,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是父母的终身事业,也是令孩子终身受益的无形资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教育开始注重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措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等优良品格,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或者咨询,给心理有困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并即使反馈给父母,与家庭教育衔接起来。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开始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比如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机构;在教育科研方面,开设专门的课程;在实践活动方面,则在学生会设立心理危机干预部、开展呵护心灵为主题的活动等等,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
四、家校配合共同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合力提供最佳教育环境
戴维·里斯曼说:“人天生就是不同的,在追求彼此的相同中,他們失去了社会自由和独立的个性。”一旦失去自我,往往容易走上歧途。我们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想象中的孩子,或者是跟别的孩子一样“优秀”的人。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拥有着独特的内在潜能,等待着父母和老师去唤醒这股巨大力量,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去创造环境来供孩子成长,而不是期待孩子能成长为你期待的样子。
在人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了一身心健康的教师,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2]因此要想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必须寻求结合点,互相补合,而不应该偏废于任何一方。当孩子步入高校之后,家庭依然要是孩子可以依靠的港湾,及时安抚受伤的心灵,并且教会其怎么去进行自我心理疏导。高校心理辅导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们一些心理疏导方法、为他们提供倾诉缓解平台,且及时将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反馈给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人。
(二)合力加强孩子情商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与金钱上的大量投资相比,家长们在家庭文化和时间上的投入,就显得明显不足或者过于吝啬。追求分数的观念仍然是现代家庭的主流,但这种重智商而轻情商的教育往往也容易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在长期学习压力的逼迫下,孩子一旦遇到困难,从父母那里难以得到帮助,相反却在受到责难的时候,青春期潜伏的那种暴力心态往往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2]
在智商教育上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而在情商教育方面,在这个心理认知结构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为这个结构添砖加瓦,增加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二者巧妙衔接、配合,加强智商教育的同时也注重情商教育,就能从根源上减少甚至断绝悲剧的酿成。
五、结语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对信息摄取的自主性更大、选择性更明显。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3]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化。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引孩子建立和不断完善心理认知结构,而适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完善其认知图式,优化“初级结构”,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心理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地完美衔接配合,对于大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为峰.朱永新:家庭教育最薄弱的三个地方[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4(2):19-21.
[2]梁龙编著.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3-254.
[3][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