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灌输教育的再认识和思考
2015-06-26刘静静
刘静静
摘要:灌输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人们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坚持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灌输教育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在探析灌输论思想渊源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厘清人们对灌输教育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传统灌输教育的反思和教训总结,指出新形势下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灌输教育。
关键词:灌输教育;精神实质;反思;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93-02
灌输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灌输教育在教育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积极生产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灌输教育曾被错误地运用,以及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灌输教育被误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重新审视灌输教育,寻求当代灌输教育的出路。
一、灌输教育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实质
1.灌输教育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灌输的相关概念。早在1844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有过灌输教育的有关思想,如“思想的闪电”射入到“人民的园地”,就是将哲学这种精神的武器灌输给无产阶级。1844年9月,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到不能把庸俗习气灌输到共产主义运动中,首次使用了“灌输”这一概念。1887年,恩格斯在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①从中可以看出,恩格斯所谓的“灌输”思想,并不是机械地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教育,而是把灌输教育与工人阶级的亲身体验相结合,这也是恩格斯指出的灌输教育的方法。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灌输教育的有关思想分散于多篇文章和信件中,因此也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考茨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教育的有关思想。在1887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加因斐纲领》的讨论和定稿工作时,考茨基就赞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教育思想。1901年11月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通过了新的纲领,否定了向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必要性,这遭到了当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考茨基的批评和反对。随后,考茨基在《新时代》上发表文章,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必须从斗争外面向无产阶级灌输的东西,而不是从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从而对灌输教育的有关思想进行了相对系统地表述。
列宁对灌输教育的有关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1894年,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指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通俗化,然后灌输到工人群众去,帮助他们认真领会、学习。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②这里的“从外面”,不仅是向工人阶级灌输他们不了解的社会主义意识,还包括从政治的角度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本质,从而明确自身的使命。列宁不仅仅向工人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同时更加注重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对灌输教育思想进行的最全面、最深刻的阐释。
2.灌输教育的精神实质
从马克思主义者的诸多原著中,我们不难发现,灌输教育主要是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经济斗争以外的阶级对立,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自身的解放。其中关于“灌输教育”的大量论述都与一些人理解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要抛开一切误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本质。
第一,灌输教育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对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務而言,灌输教育是一种原则,即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灌输教育原则,包含了灌输教育内容的规定性和实现途径的多样性。一般来讲,方法是原则的具体化。在方法层面,“灌输教育”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指一系列的多种教育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或是谈话法等。因此,将灌输教育仅仅理解为某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是片面的,将灌输教育等同于“强输硬灌”的措施更是错误的。
第二,灌输教育是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试图运用它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宣传和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科学的魅力和严密的逻辑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因此,其宣传、教育又带有一定的非强制性。因此,灌输教育是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辨证统一。
第三,灌输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践过程。一方面,灌输理论是开放的体系,灌输教育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发展自身的有关理论,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灌输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不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教育对象,增强实践的效果。
二、对传统灌输教育的反思
建国初期,灌输教育完美地配合了党的其他方面的工作,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到基本确立。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灌输教育方针逐渐发生了偏离,带有一定的阶级斗争色彩,尤其反映在反右派扩大化运动中。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灌输教育的隐患日益突出,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保障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在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灌输教育的确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我们要积极反思其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首先,灌输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一方面,灌输教育超越了灌输对象的思想水平,忽视了人的思想行为发展的规律,因而也不可能联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阻碍了教育对象自我的提高;另一方面,灌输教育忽视灌输对象的主观能动作用,遏制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灌输主体把教育对象当做是可以任意摆弄的物品,认为灌输教育的效果与灌输的强度和时间的长短有关,只要持续地进行“强输硬灌”,便能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灌输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理论发展与创新严重滞后。灌输教育的内容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正内涵和时代的要求。此外,灌输教育多为“政治”灌输,排斥与其他理论观点的交叉融合,比如文革期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强制措施,对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进行无情打压,国家失去了大量拔尖人才。
再次,灌输教育的方式多为填鸭式,缺乏真挚的情感交流。灌输教育过程多为单一的理论说教法,教育方式呆板,生动性不强,难以与教育对象产生共鸣,使灌输教育成为了空洞乏味的说教教育。另外,灌输主体往往居高临下,对工作投入不够,使灌输教育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的色彩,更不会顾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灌输教育对象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灌输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最后,灌输教育主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需求。一方面,灌输教育主体自身缺乏完善的理论知识,没有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精神实质,造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灌输对象的需求脱节;另一方面,灌输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而不能以理服人,长期的强制性灌输教育压抑教育对象人格的发展,影响教育效果。
三、新形势下实施灌输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的灌输教育,应注重教育对象主体能动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共同发挥。灌输教育的过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教育目的进行有关思想、理论、方法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教育对象依据自身的思想实际和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内化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对象都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而教育对象是受教育过程的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灌输教育往往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育对象能动作用的发挥,因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新时期的灌输教育要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灌输教育过程中要多注意教育对象的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形势下的灌输教育,应强调内容的科学性,包容性,现实性,与时俱进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灌输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期的灌输教育不应该是对经典理论的教条化理解,而是用经典理论的观点、原则和方法引导教育对象提高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并从实际出发,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此外,灌输教育的相关理论应具有包容性和与时俱进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观点交融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根据时代的变换赋予自身新的内容,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新形势下的灌输教育,应创新方式方法,特别注意显性灌输教育和隐性灌输教育的有效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特征选择合适的灌输教育方法,如讲授法、谈论法、参观法等。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灌输教育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为满足人们现代传媒的新需求,显性灌输教育应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便捷的通讯工具促进灌输教育思想的传播,最大程度地为人们所接受。此外,隐性灌输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隐性灌输教育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能够使教育对象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期,我们首先应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再通过遗址参观、纪念活动等形式,将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行为规范等寓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弥补显性灌输教育的不足,實现灌输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新形势下的灌输教育,应提高灌输教育主体的各项素质,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体系,坚定政治方向,否则作为灌输教育的贯彻者和实施者,就会歪曲灌输教育的理念,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加强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补充,还要有开展灌输教育的能力,引导灌输教育对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要以身作则,做到“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统一,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增强灌输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新形势下灌输教育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相关理论体系,把握灌输教育的精神实质和要求,秉承灌输教育的优良传统,超越传统灌输教育的局限,发挥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动员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②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通讯全集(第1卷)[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
[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列宁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王学东.略谈考茨基的“灌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4):125.
[5]颜冰凤.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科学运用探析[J].工会论坛,2012,18(3):63—64.
[6]王金情.新时期灌输教育的再认识和思考[J].黑河学刊,2012,(5):118—120.
[7]张雷.灌输论的当代价值[J].社科纵横,2012,(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