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民政大气起来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访谈录

2015-06-26

中国民政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民生

本刊记者 / 纯 光

让民政大气起来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访谈录

本刊记者 / 纯 光

李万钧 ,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河北任丘人。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1980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干部处助理调研员、副处长、处长、助理巡视员,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秘书长,首都综治办副主任、主任,北京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2012年2月起任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近年来,北京民政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多项工作在理念思路上、在总体布局上、在水平规模上、在体制机制上、在改革创新上、在探索实践上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可以说,北京民政年年有新突破、新发展、新亮点。2014年,北京民政又在哪些方面有大尺度的推进?又有怎样的深层次突破?又有哪些工作新亮点?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2015年,北京民政有怎样的考虑和规划?如何把握面临的新形势?如何适应首都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

记者:北京是首善之区,做好首都民政工作,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老年群众,视察四季青敬老院时,提出了“北京民政要在全国干得最好”的要求,请问,如何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对首都民政事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李万钧: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首都老年群众,视察四季青敬老院时,充分肯定了北京市养老工作,对北京民政工作寄予了殷切期望。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在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建首善、创一流、树标杆的目标,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设计、大尺度推进、深层次突破,加强民政工作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全力推进首都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一是全方位设计民政改革。站在新的起点,首都民政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3年年初,新一届局领导班子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议大事、谋全局,在认真总结民政事业发展历史经验,深刻认识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地位作用,实事求是地分析发展瓶颈和矛盾基础上,决定把改革作为新时期民政工作主题,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率先制定了《首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纲要》,确立了“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体系化”的“四化”改革目标,提出了民政体制机制、干部人事制度、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适度普惠民生福利制度等13个方面的改革发展框架,勾画出了民政工作转型升级的蓝图。一年多来,全市民政系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面启动机构设置、干部人事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殡葬管理体制、社会治理创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慈善事业、财务审计等50多项重点改革,改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重点谋划民政社会治理现代化。面对国家发展战略新调整,首都功能定位新变化,人民群众新期待,从民政职能作用出发,主动调整战略重点,将民政工作纳入现代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中谋划和推进,把社会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民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引导全市民政系统树立科学的民政社会治理观,用现代治理的理念重新审视民政工作,加快转变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系统谋划和部署推进民政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是统筹规划首都民政事业发展。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是支撑民政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的重要基础。为改变民政基础设施市区分割、统筹力度不足,设施建设水平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首都城市定位不完全符合的问题,局党委从去年开始,历时一年多,制定了《北京市2015—2020年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这个规划,在首都民政事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民政工作转型发展的四个特点:职能上从具体办事向规划设计转变、体制上从上下割裂向全市一盘棋转变、方式上从政府包办向调动社会力量转变、模式上从重眼前向抓长远打基础转变。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争取把更多的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市区两级总体规划,每年重点确定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全市统筹、协力推进,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民政设施建设有大的改观。

四是全力建设法治民政。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常态。总体来看,与党和国家的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首都民政还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障碍。为此,我们把建设法治民政作为2015年民政工作主题,坚持首善标准,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加强法治民政建设的意见》,对民政法治建设做出制度性的安排,主动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表率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为法治北京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近年来,北京民政紧紧围绕首都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都有新的发展,可以说亮点纷呈,特色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李万钧:2014年北京市民政局扎实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改革,积极实施简政放权,不断调整和优化行政审批,停止新增公办机构,改变民政包办、包揽事务性工作的传统做法,充分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热情。

改革养老机构建设体制。新增养老床位80%以上由政府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扎实推进民政服务产业化改革,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全市服务业整体布局,从资金、土地、税费、审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投入约2.4亿元,建设104个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超额完成近30%,带动社会直接投资20多亿元。引入社会力量,实行养老服务券变卡,签约服务商1.2万家,涵盖家政、餐饮、日常用品等各类服务需求,加快了养老服务产业化步伐。

民生保障成效显著。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民政部门最根本职能,按照“兜底线、补短板”的工作思路,集中出台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开展救急难、促进慈善与政府救助衔接、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免除婚姻登记工本费、取消见义勇为申请时限限制等惠民政策40项,不断完善民政保障服务政策体系,填补民政社会服务的制度空白。根据经济发展和服务对象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低保、优抚、征地超转、烈士褒扬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从家庭月人均580元调整为650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从家庭月人均460元调整为560元,抚恤补助金和义务兵优待金标准增幅9.4%,地方烈士褒扬金标准增幅80%,见义勇为褒扬标准调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

民政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统筹制定了8个城市管理改革文件,有序推进石景山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587个社区开展“参与式协商”试点,拓宽了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建成48个新型农村社区。取消了社会团体分支机构审批,异地商会登记审批下放区县,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16个区县打造各具特色的民政品牌,全力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综合减灾示范区。

记者:“善谋事者必先谋其势”,这些年北京民政有声有色,与您对民政工作的深入调研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您对民政工作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研判?

李万钧:我总体感觉,民政现在到了转型发展的阶段。

第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形容民政是一艘开了60多年的老船,无论是民政的职能,还是它实现这些职能的方式和手段、途径,还有对百姓需求的回应,我感觉还是比较传统。虽然后来民政职能不断在调整和充实,比如服务国防、军队、社会组织管理、社区建设,这都是后来赋予民政的职能,但是,这些民政新增的工作,不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就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有些涉及到上层建筑,条条框框也比较多。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工作方式的创新受到很大的局限,这是对民政第一感觉,就是太传统。

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万钧走访慰问低保户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民政转型。我们现在的政府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要干政府该干的事;二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过去民政更多的是管了很多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比如我们养老的问题,他们的需求可不仅仅是保证吃上饭、有衣穿、有病能及时得到救治,老年人的追求和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完全是个性化的需求,政府想包办也包办不了。实际上政府该管的事也并不一定要政府自己干,既可以政府自己办,也可以政府让社会去干,然后政府作为保障,同样能把这些人服务保障好。所以,民政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放出去的,养老可以放,福利院也可以放。所以我们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克强总理这一届政府,提出政府要瘦身健体。我觉得民政首当其冲,现在由政府管的事太多,政府包办的事太多,思想还不是特别解放。政府转变职能,是促使民政工作转型的催化剂。现在民政在这方面迫切需要的还是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第三,改善民生使民政由边缘走向舞台中央。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过去改善民生,改善的是小民生,也就是保障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真正的民政,我觉得要大气一些,要从改善大民生着眼。底层民众,优抚、低保、五保,传统意义上的鳏寡孤独,以我们现在的体制、机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民政真正的发展,不在于拥有多少权力,也不在于自己攥着多少养老院、占着多少殡仪馆、拿着多少墓地,民政真正的发展在于改善大民生,这个大民生是服务尽可能多的社会人群,不敢说包罗万象,把所有人群包括进来,但是最起码多数人的民生改善任务应该落到民政。比如养老就是大民生,人都会老,谁都有动不了这一天,都有需要伺候的这一天,政府怎么把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好、平台搭建好,然后让这些老年人到了这个阶段以后能够老有所养,在这个基础上还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彻底把后顾之忧解决了,我觉得这就是大民生。比如社区建设,政府的公共服务怎样满足社区群众需求,达到让基层安稳、让社会和谐的目标,这就是大民生,它惠及的人群可不是某一类人,基本上是全体市民。我为什么说要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心去?如果民政大气起来了,真正把大民生作为统筹研究的对象了,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自然就会提高。改善民生的需求也是民政转型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如果我们把转型发展当做一种新常态的话,这就是新常态。

民政的转型该从哪里入手?我们算了算,民政大概三十多项业务,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善于从三十多项业务中抽出共性的东西。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2013年专门出台了民政“四化”建设发展意见和规划,其中,首要的是社会化,这是其它“三化”的核心,除此之外,还有民政服务的产业化、民政工作的体系化、民政的信息化。为什么说核心是社会化呢?民政要放下这些包袱往前走,我们现在拽着的、抱着的、背着的包袱太多了,仅事业单位就有96个,机关还有20多个处室。而且从公务员、到参公管理人员,从全额拨款单位、到自收自支单位,最后到企业,这么多单位、人员,很臃肿,人要臃肿了,就会得糖尿病、高血压,机构这么庞大,如果我们不瘦身、不转型、不把一些包袱放下,我们怎么发展呀。民政社会化,一开始争论比较大,经过一年多讨论和实践,大家都觉得民政确实该瘦身了、确实该转型了、确实该社会化了,所以,现在大家思想认识是统一的。社会化,我现在把握两条:第一,政府直管直办的单位一个不增;第二,现有的逐步走向社会。围绕着社会化,我觉得可以做很多的文章,一方面,能让社会承接的我们全让社会承接。我们已经制定了《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管理办法》,所有新建公办养老机构一律走社会化运营这个路。大兴区搞了个集养老院、光荣院、儿童福利院为一体的福利机构,规模很大,需要救助的孩子才100多人,我就说,北京的春苗儿童救助机构已经救助了六七千个孩子,很有经验,能不能把你们儿童福利院这块承接了?再比如光荣院,全市符合条件进光荣院的优抚老人才一百多人,大量剩余床位,工作人员二百多,远远超过服务对象。去年,我们出台一个文件,所有的光荣院在保障优抚老人的基础上对社会开放,视同养老机构,现在陆续开始接受老人。比如我们设计的养老券,我们改成实行老年银行卡,家里谁都可以拿这个卡去消费,所有超市都打折,不仅政府给的钱打折,自己存的钱还打折,都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也就是沾老年人的光,真正实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自己也觉得挺光荣。我们先在海淀试点,然后一点一点逐步推开,下一步还要赋予这个卡免费刷卡坐公交、免费进公园。

这就是社会化,它完全不是政府运作;它也是产业化,它把老年人消费作为产业去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一个老年产业协会,产业协会要建立老年基金,政府出一部分,社会上募集一部分,专门成立老年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促进北京老年产业的发展,这个市场很大,包括老年旅游、老年用品、老年教育等等,把它当做一个产业。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民政可以小钱办大事,还可以不花钱办大事。因为你手里有资源,你是掌握政策的,关键看你怎么设计。

民政市场很大,比如殡葬,现在殡葬是政府执法,政府管办,政府挣钱。一到清明,指责之声不绝于耳。死不起,高价墓,全都冲你来了。殡葬都在你自己手里,所有意见都指向政府。不改行吗?像社区服务,市场太大了。生老病死都在社区解决,我们现在面对这么大的市场,政府都做了什么呀?建机构,服务站不能低于多少平米,里面弄一个大长柜台,站了一帮人,穿着制服,在那干站着,一天来不了俩人,老百姓需求的不是这个。其实一个街道有一个服务中心就够了,有一个办事大厅就够了,到社区跟到街道能差多远,有必要每个社区都弄一个吗?社区需要什么?社区需要的是服务,灯管坏了谁换,水堵了谁疏通,买菜在什么地方买,孩子往哪送,需要的是这种社会服务,而恰恰这些服务还很欠缺,政府没把它当成一个产业去发展。民政名义上管社区、管街道,但是我们也没干到群众需求的关键点上。社区改革这块,确实应该好好的考虑,包括社区的自治,水平太低了,社区居民没有丝毫的社区的归属感,因为社区居委会忙活着贴标语、弄牌子、搞统计,就是政府交办的这些事,不是忙活老百姓需求的事。所以说民政工作改革,民政要一块一块的研究,要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们总结了大概五十多项需要改革的事项,我觉得每一项都有改革的紧迫性,确实到了必须得改、必须转型的阶段了,它的切入点就是要先放下包袱,然后把它变成产业,把它变成服务业,把它变成一个大民生的概念去设计,整个民政才能真正大气起来。实事求是讲,你不转型,民政部门没多大地位。所以,从民政自身考虑,我觉得也应该改,应该主动改。

我们除了干好传统的民政以外,要从大民生方面设计,现在首要任务是养老,因为这是现实压力,全社会都关注。第二位的就是社会治理。这是民政未来发展的方向,民政应该成为社会治理的骨干部门,因为我们管理着基层政权,我们管理着社区、街道、社会组织、社工,我们还有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基本全带“社”,跟社会真是紧密相连。所以,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设计,让民政大气起来,它的根本目标就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在这种战略思维指导下再考虑我们民政每一块工作,方向明确,站位就不一样了。

记者:请您谈谈对如何做好民政工作的感悟。

李万钧: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到民政局工作三年了,三年时间很忙碌、很充实,也有许多感受。

第一,民政本质是菩萨事业。习总书记在指导河北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叮嘱大家,要用菩萨之心、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仔细品味总书记的嘱托,的确如此,民政真是现实中的菩萨事业。首先民政干的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事,第二民政人像菩萨一样来呵护困难群体。每当有在大灾大难时候,或是在年老、贫穷、流浪、无依无靠的人们身旁,总能见到民政人的身影,与这些困难群体朝夕相伴,为他们的利益和生活奔走。第三,做好民政工作需要一颗菩萨心肠。要对群众痛苦感同身受,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第四,做好民政工作需要有菩萨一样的境界。菩萨总是不辞辛劳、不求回报,无私地帮助他人。民政工作是平凡而实在,许多工作润物细无声,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通过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做民政工作就要有不讲回报,竭尽全力帮助困难群体的境界。

第二,新时期民政工作大有可为。虽然民政是一项传统工作,但伴随国家的改革发展,在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城市管理服务等方面,民政不断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尤其是在党治国理政理念发生重大变化、政府民生保障职能不断强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首都城市建设相对稳定的大背景下,民政工作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幕后走向前台,具有大有可为广阔前景。第一,民政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民政承担着大量公共服务,特别是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等,都是新的服务业态,是一个庞大的服务产业集群。第二,民政部门已经站在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民政与社会治理有着最广泛、最前沿、最直接的联系。民政解决的是基本民生问题,具有“兜底”作用,是社会治理的源头,只有让困难群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才会有和谐稳定的基础。第三,民政工作已经成为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识。民政服务的老年人、优抚群体、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是发展社会福利最基本的部分。他们的民生需求最迫切、最突出,在落实收入倍增计划过程中,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四,民政已经成为塑造社会文明的新风尚。民政工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工作本身就是弘扬公序良俗、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民政可以利用贴近群众、道德价值深厚的独特优势,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多做文章。

第三,要坚持以改革推进民政事业转型发展。北京是首都,全国人民看北京,世界通过北京看中国,这就要求首都民政部门必须始终坚持首善标准,把民政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树立大局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入,必将呈现更多跨区域、跨行业的民生和社会问题,民政越来越与整个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做好民政工作,应主动拓宽视野,胸怀全局、放眼全国,跳出首都、跳出民政看待民政事业。要将民政与首都治理现代化、非核心功能疏解、城市精细化管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结合起来,积极吸取全国民政事业先进经验,找准改革着力点和切入点,确保事业发展与首都功能定位符合、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群众需求衔接。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当前,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面临很多难题,单一依靠行政机制、政府力量,已难以确保管理服务的精准到位。必须把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作为推进民政事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优先考虑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凡是社会能办的,政府就不直接办,更多通过市场融资、购买服务、市场经营管理等方法,吸引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民政事业,不断壮大民政服务供给,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民政部门管理服务效能。

三是广泛运用现代手段。标准化、信息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民政必须确保民政服务优质、管理规范、便捷高效。要加强标准化、信息化等现代手段在民政管理服务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快制定实施系列标准,打造综合信息平台,让民政管理服务更精细、群众更满意。

四是强化责任担当。当前,首都民政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拿出敢啃硬骨头、敢闯难关的勇气,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破解制约事业发展难题。要有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凡是认准了的事,只要是对事业发展、对社会和人民有利的事,不管有多难,遇到多大阻力,坚定不移,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地冒出来,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一年接着一年干,善始善终,久久为功。我相信,通过全体首都民政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耕耘,一定会开创首都民政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万钧视察“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北京展区展示产品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民生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