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2015-06-26郑玲晓朱嫣然
郑玲晓 朱嫣然
摘要:近年来跨文化敏感度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针对3个研究问题对浙江省某特色示范高中的75名高二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如下:(1)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交际信心最弱;(2)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在英语成绩高分组和低分组存在显著差异;(3)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成绩呈显著相关,且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对英语成绩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D0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33-03
一、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如Kramsch,1993;Samovar等,2009;贾玉新,2012)的广泛重视。近年来,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者的一项新课题。美国学者Chen和Starosta(1998)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跨文化意识(认知层面)、跨文化敏感度(情感层面)和跨文化技巧(行为层面)构成,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指人们激发自己去理解、欣赏并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意愿。作为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桥梁,跨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国内外一些学者都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研究,如Anderson(2006)等人调查发现短期出国留学项目对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屈妮妮、窦琴(2014)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00名外语学习者进行测试后发现,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
然而纵观国内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比较匮乏,对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在英语成绩高、中、低分组存在的差异和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更不多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因此,对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对以下三个研究问题进行探讨:
(1)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情况如何?
(2)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在英语成绩高、中、低分组有什么样的差异?
(3)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如何?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来自浙江省某一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的75名高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45名。他们平均年龄17周岁,在学校学习英语至少8年。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hen和Starosta(2000)共同开发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该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已经得到验证(Fritz等,2002)。跨文化敏感度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个人信息和跨文化敏感度问卷。第一部分包括班级、学号、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题型为填空题;第二部分是跨文化敏感度问卷。笔者在参考Chen和Starosta英文版问卷的基础上把所有题项翻译成中文并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做了微调。跨文化敏感度问卷分为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5个维度,一共24题,题型均为客观题,每个题目后面都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置选项,即: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分别代表1,2,3,4,5分,其中9个反向题反向计分。这24个题目主要测试研究对象五个方面的跨文化敏感度,累计的分数越高,说明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4.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调查于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2015年1月)在英语老师的协助下进行。本次调查一共发放77份问卷,当场回收77份,其中有效问卷7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7.4%。调查所得数据录入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9.0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首先对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对英语成绩高、中、低分组在跨文化敏感度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后对跨文化敏感度和英语成绩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情况
(1)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
为了解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的基本情况,笔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调查结果表明,75个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总分平均值为89.73分(满分120分),中位数为91,众数为91。均值、中位数与众数这三个数值比较接近,说明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总分基本服从正态分布。75个高中生中,标准差达8.562,且跨文化敏感度得分最高分为116分,最低分为67分,说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差距较大。根据周杏英(2014)对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划分,60-79为偏低,80-99为中等,100-120为优良。因此,参与本次调查的高中生跨文化敏感总体水平为中等,距离优良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由上可知,这些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并不高,他们就读的是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高中生往往课业繁重,很少有时间在课外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围绕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进行英语教学,未能较好地将《新课标》所强调的五维目标之一“文化意识目标”落实到位,提供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2)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五项因素分析
“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反映了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根据描述性统计,在五个因素中,差异认同感的均值得分最高,为4.180分,其次为交际参与度(3.680分)、交际愉悦感(3.662分)和交际专注度(3.564分),而交际信心得分最低,仅3.443分。
“差异认同感”在五项因素中得分最高这一研究结果与一些国内学者(如胡艳,2011;周杏英,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大多数高中生能够意识到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他们不仅能够尊重和理解外国文化,而且可以接受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在课外接触外国文化有关。通过看外国电影、电视剧,阅读外国小说、杂志等途径,学生能接触到各种文化差异。此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有不少涉及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这些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差异认同感。
五项因素中“交际信心”得分最低这一结果与国内研究者(如周杏英,2007;赵翔,2012;张雪莉,2014)的研究发现一致,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学校提供给高中生的语言实践平台不够多,因此,高中生普遍缺乏在真实场景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焦虑(俞玮奇,2012)。其次,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也是影响高中生交际信心的重要因素。高中生通常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这显然会增加高中生与外国人的沟通难度,在实际的跨文化活动中难免会产生交际阻碍。上述这些原因会挫伤高中生的交际信心,使得他们害怕跨文化交际。
2.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在英语成绩高、中、低分组的差异性
为了研究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在英语成绩高、中、低分组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取75名被试者中英语期末成绩前25%和后25%确定高分组和低分组。笔者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F(2,72)=8.052,p<0.01,表明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在英语成绩高、中、低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LSD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说明,英语成绩高分组与中间组、英语成绩中间组与低分组分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英语成绩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差异最为显著(p<0.001)。由表1可知,高分组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最高,低分组则最低。
3.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探讨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两者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分与英语期末成绩呈中等正相关(0.479***),这说明跨文化敏感度高的学生其英语成绩也相对较高。
为进一步探讨高中生跨文化敏感度各因素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确切关系,笔者以英语成绩为因变量,以跨文化敏感度五项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2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交际参与度对回归方程的解释率为17.3%,交际信心为6.9%,说明这两个因素对英语成绩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其中交际参与度这一因素对英语成绩的预测力最强,这一研究发现值得英语教师重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各种跨文化活动并拥有较强的自信心的学生英语成绩通常较好,其中学生是否拥有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意愿对英语成绩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与启示
本研究基于3个研究发现提出了一些相关启示:首先,描述性数据表明高中生跨文化敏感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交际信心最弱。为改善高中生交际信心最弱这一现状,结合前文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尽量做到以下两点:(1)在课堂上要增加相应的跨文化知识的输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英语电影、精读外国小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2)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如开展与目的语相关的英语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树立信心。
其次,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在英语成绩高分组和低分组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重视和关注成绩较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一些符合自己现有能力并贴合他们兴趣的跨文化教学材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最后,皮尔逊相关分析还发现高中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成绩呈中等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对英语成绩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因此,英语教师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通过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据不够充足,无法全面地反映中国高中生目前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加以改善。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Anderson,P,Lawton,L,Rexeisen,R,& Hubbard,A.Short-term study abroad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 pilot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6,30(4):457-469.
[2]Chen,G.M.& Starosta,W.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3-14.
[3]Chen,G.M.& Starosta,W.J.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8.
[4]Fritz,W,Mllenberg,A,& Chen,G.M.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2,XI(2):165-176.
[5]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Samovar,L,Porter,R,& Mcdaniel,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6th edi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7]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1(3):68-73.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9]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屈妮妮,窦琴.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研究[J].外国语文,2014(6):167-170.
[11]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J].世界汉语教学,2012(4):551-559.
[12]张雪莉.中外合作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8-160.
[13]赵翔.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6.
[14]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7(5):62-66.
[15]周杏英.中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