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有效情境教学的思考
2015-06-26王贵武魏凤平
王贵武 魏凤平
[摘 要]当前,情境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让情境教学更高效,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情境创设要有效;情境创设的数量要适度;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情境创设 情境材料 情境问题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情境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实践。如何让情境教学更高效呢?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情境创设要有效
实践证明,情境创设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情境教学的成败。那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
1.选取恰当的情境材料
创设有效情境的前提是选取恰当的情境材料,恰当的情境材料应具备以下特征。
(1)生活性。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比较关注的生活现象。将抽象的内容还原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可使学生如临其境,“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可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可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是重要的、有用的。
(2)趣味性。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教师要选择趣味性强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图片、音乐、谚语、诗词典故等创设情境,并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在积极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性。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因此,教师要选择具有激发学生情感功效的素材创设情境。一旦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学习就会变得主动,对知识的感悟就会更高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达成。
(4)实效性。情境创设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情境素材的选择应着眼于它的实际功效,始终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切不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
2.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设计高质量的情境问题是情境创设的关键一环。因为情境问题是连接情境材料与生成新知识的桥梁,通过问题会诱发学生思考,促使新知的生成,实现生活逻辑向理论逻辑的过渡。高质量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度性。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问题太简单缺乏探究性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
(2)层次性。太大、太空泛的问题往往使学生无法明白设问的要求和指向,从而无法有效参与课堂探究,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细化和具体,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可能设计有梯度、递进式、有层次的“问题链”。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有收获,品尝到解答问题后的喜悦,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
(3)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学生害怕答错的顾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构建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二、情境创设的数量要适度
情境创设并非越多越好,教师要避免情境设计的“泛化” 和“神化”。并不是每节课或每个环节都需要创设情境,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纯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果一堂课创设的情境过多,会使学生目不暇接,疲于应付,缺少参与、互动、感悟的机会,难以对情境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容易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效的情境教学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可以活跃师生的思维,使教学相长,更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师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互动中,师生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相反,如果课堂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感到紧张和压抑,课堂气氛会变得沉闷,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