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戒指的演绎(作家读作家)
2015-06-25陈集益
陈集益
读林筱聆的《趁凤飞》容易联想起莫泊桑的《项链》。《项链》女主人公因为一串项链引发一系列故事,由此跌入命运的低谷。而《趁凤飞》的故事借由一枚戒指将女主人公的生活打乱,陷入多重苦恼之中。可能我也写小说的缘故,深知用如此相近的取材来完成一篇小说,一不小心就会掩盖在名著的阴影之下,成为一篇向大师“致敬”之作。让人欣喜的是,《趁凤飞》貌似从《项链》结束的地方开始它的讲述,但是并非续写或者嫁接,而是站到了它的对立面,给书写带来新的可能、新的挑战。
我们应该有印象:《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因为“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热衷于参加上流晚会”,后因丢失项链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小说借此“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妇人,同时赐予她们爱慕虚荣所导致的恶果”。不论莫泊桑写《项链》的本意是否如此,至少学校老师是这么教导我们的,以至于玛蒂尔德几乎成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代名词。这无疑是意识形态下语文教育的悲哀。我们知道,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就连自然界的花卉与动物都懂得展示美。玛蒂尔德作为一个有正常爱美之心的小妇人,借朋友的项链去参加一个高大上的宴会,何错之有?现在,林筱聆的《趁凤飞》同样写了一个身份卑微的小妇人——杨念卿,她原本拥有一枚表姐折价卖给她的翡翠戒指,却因为生活的窘困和丈夫的冷嘲热讽将其出售给好友沁阳,当有一天她得知这枚戒指升值数倍而懊悔不迭、想重新得到它处心积虑之时,小说始终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展开,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理解与同情。而小说立场之变化,不但矫正了我们头脑中某些被强行灌输的思想偏见,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对名著《项链》的反叛。
不仅如此,杨念卿想拥有一枚戒指的愿望,面对丈夫嘲笑她“阉鸡趁凤飞”时表现出的不满,以及同事聚会上“醋劲十足”的言行举止,均可看作她对自己才秀人微和家庭庸常生活的无声反抗。下里巴人就不能戴翡翠戒指吗?现在哪个女人身上不戴点这东西?凭什么“沁阳一副贵妇人相,哪怕戴的是B货,人家也会以为是真的!换成我,一副穷苦相,即使戴的是A货,人家也以为是假的!”——一个人之所以会沦落为一只“阉鸡”,固然有无钱无权命运不济的原因,但仅仅如此吗?杨念卿内心深处的反抗情绪并非出于心高气傲,而是她仅仅要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受尊重。“她赌气戴上戒指,像维护一只阉鸡最后的尊严。”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小说的题旨。然而现实生活的残酷性就在于,就连这点小小的愿望也不容易得到。翡翠戒指这种饰品的诞生,或许是先民们为了追求美而创造的,但是在“金钱至上”的今天已沦为或变卖或走关系送礼的物什,价钱几何是它唯一的存在价值。最终杨念卿的“反抗”在面临诸如偿还债务、按揭款、课外培训班关闭等等困境之时,也被改变了,她开始考虑这枚戒指的升值能给她带来多少好处,从而厚着脸皮与好友沁阳等人周旋。由此,世俗与物质,资本与利润,艳羡别人与攀比他人的心态,就像一个漩涡,将杨念卿最后的尊严裹挟,“她只觉得喘不过气来”。
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开掘,由一枚戒指的得失牵引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起伏,写出了一个小人物丰富敏感的精神世界。小说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完成一系列情节的兜兜转转之后,杨念卿无意中得知沁阳归还戒指的原因是怀疑戒指是假货。原本以为得了便宜的杨念卿,那可怜的一点算计、得意和自尊再次撕开一个裂口。手中失而复得的戒指到底是真是假?小说步步演绎如剥洋葱,将物欲世界下的人心层层剥开,直抵灵魂。当然,小说最后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而是抛给读者一个谜语、留出更多思考空间。——事实上,到底是表姐亏欠“我”,“我”亏欠沁阳,还是“我”亏欠表姐?将戒指拿到专业机构做一个鉴定所有疑问都会水落石出。然而是什么让杨念卿放弃了鉴定?我想,是她对人与人之间诚信与仁义的捍卫,是她对友情亲情的珍惜,或许还源于她的脆弱——她没有勇气面对任何一方的“亏欠”。因此一枚戒指,它可以7800元,9800元,五六万元,也可能无价,或者一文不值。所有这一切,就看你眼中的世界是灰暗还是明媚,是丑恶还是美好。而杨念卿宁愿相信翡翠戒指是真的,因为她懂得什么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于欲望漩涡中挣扎的杨念卿终于跌跌撞撞地爬上岸,变成“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这是杨念卿的胜利,也是作者的善意。
林筱聆对杨念卿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还包括那个把“阉鸡趁凤飞”挂在嘴边的她丈夫,他的刻薄与吝啬,也是活灵活现。而且,林筱聆不仅在人物塑造和开掘主题上显示出一种成熟,在细节描写和观察生活方面也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认真努力。文中有很多诸如:“她突然踩不着油门般地思维断档,脑子里一片空白,”“餐桌上的橙色桌布这边一个窟窿,那边一片油迹,像一只被开水烫伤脱了皮的老黄狗。”“杨念卿抽回自己的手,像抽回一张不小心让人看到的存款单”,等等精彩的比喻句,仿佛信手拈来,不仅鲜活生动,而且细腻可感。小说的不足之处,可能就是巧合与转折有点频繁,也就是戏剧性强了一点。注重讲故事的小说当然是需要戏剧性的,但是处理不好会显露编造的痕迹。另外结尾处,母子俩关于《项链》一文“到底是项链重要还是友情重要”的讨论,也有过于直白之嫌。好在瑕不掩瑜,《趁凤飞》仍不失为一篇出色的小说。
责任编辑 石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