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练习形式评析
2015-06-25陈宜
陈宜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突破了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教材模式,为语文教材的运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活动体验”融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还没有超过十年,其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也导致“活动体验”部分的运用存在不少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
一、“活动体验”在练习系统上的优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与传统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同,苏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不再只放在每篇文章的后面,而是转移到每个版块的后面,并以文本研习形式、活动体验形式、问题探讨形式以及积累与应用的形式出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研习指对文章的阅读、研究和欣赏。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和研究,学生情感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如苏教版教材《斑纹》的课后习题有一道“文本研习”题:《斑纹》描写了什么事物和现象?“斑纹”的含义是什么?找出文章的议论语句,并说出他在文中的作用。
活动体验主要是指在语文阅读活动时的亲历和体验,在活跃的语文活动氛围下用心倾听、开口阅读,以动手记笔记等形式来学习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图片两组》的“活动体验”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对于一个时代,一幅照片能体现的内容有限,但他却记录了历史的真相,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对照片进行评论,说出他们从哪些角度记录了战争带来的苦难。
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文中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意识,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寻找文章蕴含的真理。探讨问题的关键在于探讨,在《安妮日记》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问题探讨”习题:通过阅读安妮的日记,体验安妮的遭遇和心灵的痛苦,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什么还能说出“我必须执着于我的理想”?表现安妮怎么的精神境界?
积累与应用是指在听、说、读、写中积累知识并加以应用,如在《报任安书》中有关于“积累和应用”的习题:朗读《〈报任安书〉节选》《渔父》,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二、“活动体验”的特征
教材文本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活动体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选择,不同专题采取不同的体验方式,同一选文可以选择不同的体验方式,也可以综合多种方式,只要选择合理恰当,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活动体验”强调的就是体验,突出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果。
例如在“走进语言现场”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和辩论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有关语言的视频等,使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黑暗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切身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并得出感悟。在《老王》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去领悟和模仿教材中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和心情,让朗读变得细腻、深刻。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配上音乐给学生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景色之中。
三、“活动体验”的开展
只有有了活动的运行才会让学生生成体验。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要想活动开展好,首先要分析研究其运行机制,进而掌握其中各环节的开展和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和疑问的时候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在《祝福》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言语情景让学生展开思维延伸和交流:“假如祥林嫂没有死,又会有怎样的后续”“如果祥林嫂逃离了婆婆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得到更真实、深刻的体验。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以及探究活动等,认识了对象,并使其主体化,再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理解,获得符合自身需求和兴趣的“活动体验”,并加以内化,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进而实现“活动体验”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品析文本,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获得个人体验,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吟诵青春”专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读活动,根据教材中活动提示设计朗读提示,让学生相互较量,通过恰当的声音传递情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读出了青春的激情。
总之,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这一练习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材编写者提供的体验素材和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专题内涵,不断地总结、整合、感受和领悟,设计出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个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鳌江中学(3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