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和写作逻辑性

2015-06-25许碧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郑国

许碧霞

春秋时期,晋文公殚精竭虑终成中原霸主,为了进一步扩张领土,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怂恿秦王,各率大军一起围攻郑国。而郑国只是一个小国,情势危若累卵,此时最好的出路就是外交,烛之武正是受任于这危难之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秦王,让秦晋联盟瓦解。

对于一个小小的郑国,在“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竟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化干戈为玉帛”,为什么呢?掩卷认真思索,不得不佩服烛之武的迂回外交策略和真诚透彻、逻辑严密的外交辞令。

一、外交策略

1运用逻辑同一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您秦国是为利而来,我就喻之以利,说辞全过程都紧紧围绕一个“利”字。

2运用逻辑矛盾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断扩张领土,展开“争利”拉锯战。秦晋表面上结成联盟,实际上是各怀野心。烛之武充分利用两国之间的矛盾,成功说退秦师。

3运用逻辑排中律

站在“秦利”的高度上,烛之武通过逻辑严密的层层递进剖析,入情入理地告诉秦王:灭亡郑国,秦获利还是晋获利?灭亡郑国之后,对秦国而言,晋国究竟是敌,还是友呢?攻郑与友郑,孰利孰弊?

聪明的烛之武,一开始采用欲擒故纵法,说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处,那就打吧!接着,一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就说我们已经知道自己会灭亡,就这样以一个弱国的身份站在强大的秦王面前,消除了秦王对他的心理戒备,拉近了他和秦王之间的心理距离,这应该是外交心理战术的成功。接着处处围绕“秦利”,为秦国大局着想,一步一步地引导秦王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而和郑国结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二、外交辞令

1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处,那就打吧!(假设推理)

2假设论证和归谬推理

(1)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益(假设前提)

秦国攻打郑国,必须越过晋国,战线拉长,劳民伤财;灭掉郑国,获益最大的是距离郑国最近的晋国,其东边疆域变大,而并不是您秦国。(在假设的前提下推出此情景下的必然的错误性的结论)

(2)结论:这场战争结束,“邻之厚,君之薄”。秦国劳而无得,而晋国腰杆更粗了。

这一层次的论证推理,结果是:利字当头,不得不引发秦王对自己现有举措利弊的认真思考,以利松动秦王攻打郑国的念头。

3对比论证

(1)灭亡郑国对秦国没有益处。(从“越国以鄙远”到“君之薄也”)

(2)不灭郑国对秦国有益处。(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其中又使用假设论证、纯粹关系推理、递进推理)

a如果秦国不攻打郑国,和郑国和好结盟;那么,郑国也不计前嫌,和秦国和好结盟。(纯粹关系推理)

b那么,郑国乐意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招待秦国来来往往出使的人,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递进推理)

对比论证的结论:不攻打郑国,和郑国友好相处,益处多多。

这一层次的论证推理结果是:既然保存郑国对秦国有种种好处,那么,何不放弃进攻郑国?更深入地引发秦王对秦晋郑三国格局的利弊权衡,动摇了秦王攻打郑国的念头。

4引申论证、归谬推理和溯源推理

(1)况且秦王曾给予晋文公恩惠,晋文公承诺:他顺利回国成王时一定给予秦王您焦、瑕两座城池。(引申论证)

(2)晋文公刚回国就对您劈腿了,不仅没按诺言给予您秦王焦、瑕两座城池,更让人看不下去的是“朝济而夕设版”。

(3)结论:晋文公过河拆桥,言而无信。(以上三点属于归谬推理)

(4)为什么晋文公会过河拆桥、言而无信?究其根本,在于晋文公野心大,永不满足;城府很深,善于蒙人。(溯源推理)

这一层次的论证推理,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曾有过的历史矛盾,戳伤了秦王心底多年不曾再注意的伤疤,激起秦王曾经的伤痛,使他不得不对晋文公的为人和自己的此次行动做重新的审视。

经过这一层次的论证,晋文公的为人怎么样,不言而喻了,这就为下文论证树立了靶子;更重要的是挑起秦晋曾有的矛盾,破坏秦晋友好关系。

5求同推理

(1)此时晋文公已是中原霸主,野心大,永不满足,不断向四周扩大他的疆界。

(2)晋文公向东攻打郑国,扩大他东边的边界。

结论:他的目标不仅仅是郑国,下一步就是向西攻打秦国了,扩大西边的边界。

这一层次的论证推理结果是:使秦王不得不直面过去、现在和今后可能发生的境况,正视晋文公,并对晋文公有所警戒。这一招从心底上瓦解秦王对晋文公的信任,以此松动秦晋联盟。

6归纳推理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阙秦以利晋

结论:还是不打郑国好。

我作为秦王,怎能一时冲动呢?我祖辈几代苦心经营创下的基业,怎能置之不顾呢?再则,我的发展呢?

这一层次的论证推理结果是,秦王意识到自己国家今后可能面临的危险,或者也可以说是今后称霸中原的障碍,最后决定与晋国分道扬镳,不仅与郑国订立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保存郑国。

纵观整个推理过程,烛之武作为一个说客,在郑国“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充分利用秦晋联盟的各怀野心、各欲称霸的不牢固的外交关系,在秦王面前,不失时机地迎合秦王,打击晋文公。论说过程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先消除了秦王对他的心理戒备,松动秦王攻打郑国的念想,引发秦王对秦晋郑三国格局的利弊权衡思考,动摇秦王攻打郑国的举动,戳伤了秦王伤疤,激起秦王伤痛,重新审视自己的此次行动,挑起秦晋曾有的矛盾,破坏秦晋友好关系,瓦解秦王对晋文公的信任,终于成功瓦解了秦晋联盟。

福建派语文界泰斗孙绍振曾说过,要有理性,就要做不动感情的分析,满足于抒情就肤浅了,就没有头脑了。议论的基础就是全面(至少是正反两面)分析,这是常识。议论文的教学需要重新启蒙,我们任重道远。语文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名篇,引导学生做深层阅读,在学习欣赏语言艺术的同时,渗透一些相关的逻辑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站在逻辑的角度去大胆发声,学会分析世间万物之间的逻辑关联,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351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郑国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做别人家的父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