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2015-06-25章玉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文章情感

章玉芳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曾经指出“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忽视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效益事倍功半;重视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语文教学效益定然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一、养成正确的思维态度和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态度和习惯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它是建立在良好思维心态基础上的。但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如满足现有水平,盲目自大;依赖讲解,依赖教师;抄袭严重,养成惰性心理;机械记忆,学思不能结合。

只有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态度和思维习惯的良性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做法:每天在黑板上写上不同的名言警句,并要求学生摘抄在阅读笔记本上,多读多思。上课时读些有关思维类的文章,一个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鼓励学生多思善问,畅所欲言,打破沙锅问到底。进行思维训练研讨专题讲座。每周进行一次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由浅入深,由易及难,让学生意识到思维训练的意义,让学生爱思考、善思考。这些措施都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态度和思维习惯。

二、根据思维特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

1让学生的思维充满形象

形象思维是语文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基础上的。比如文学类作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一幅幅社会生活画面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学会形象思维,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读懂并鉴赏文章。为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内容,结合内容揣摩语言,培养语感。学生只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准确理解文章,才能学会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强化了形象思维。

2让学生的思维充满情感

良好的语文思维应该是情感化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和表现方式。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积极的、健康的、昂扬的情感披露出来,使学生在快乐的审美情感中接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此,不能对课文做过于理性化的解剖肢解,而忽视了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内在流动的情绪,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情感,尊重生命,开启学生思维中的善感之门,并为此诉诸于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让学生掌握概括性思维

概括性是思维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概括性思维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听说读写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故事梗概”等都是这种思维品质的表现。概括性思维有三个特点:准确、简明、有用。准确可以从字词的音形义、重点语句、观点与材料等方面入手。简明就是删掉多余语句,消除歧义,做到对象、情感、时间、空间、范围、程度、语气鲜明。有用是指概括时要准确提取,而不是对语言材料简单地选择和简化。

4让学生思维具有清晰性

思维具有清晰性是学生逻辑推理思维的要求,思考问题要明确清晰,口头和书面表达要条理分明,否则文章思想内容就会杂乱无章,比如议论要有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作文写作要思路清晰。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等,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可以从纵线和横面上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清晰性,纵线就是表达时要有序、有理,有层次感,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横面上就是要条分缕析,不顾此失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排列要有逻辑性。

5让学生的思维充满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能够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善于发掘文章新意,跳出思维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勇于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见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鼓励学生多发问,使学生真正善于阅读,善于思考,善于求异思维,开拓思路,用多种方法,探究语言现象,解决语文问题。此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也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语文思维品质要适应学生发展

1循序渐进,适应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螺旋上升的,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要循序渐进。学生身心发展也同样如此,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随着基本知识、技能的积累与迁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为此,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2突破发展关键期,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

关键期是指某些心理品质、机能或行为方式形成的最佳时期。中学阶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记忆力处于最佳阶段。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自己的发展关键期,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3挖掘潜力,适应学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跳一跳,摘桃子”,学生语文素养要想提高,就要在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潜力,这就是学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稳定的思路或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方法常常固定不变。但在语文学习中,更要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可变性的潜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思维空间。

4因材施教,适应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学生所处环境不同,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发育不同,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别,这都造成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为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习不勤奋、思维薄弱的学生,应耐心辅导,摸清原因,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品质。对学习努力、思维活跃的学生,要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敢于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教师要把语文思维品质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校(215151)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文章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