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严三实”的历史渊源
2015-06-25王燕飞
王燕飞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严三实”着眼于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言简意赅而又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是对新时期党建思想的拓展和创新,更是对我党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弘扬。探究“三严三实”的历史渊源,旨在铭记历史、立足现实,有助于党员干部将“三严三实”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全党的行动遵循。
[关键词]三严三实;历史渊源:行动遵循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它是党优良作风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进一步丰富了管党治党的思想理念。追本溯源,对“三严三实”的历史渊源进行理论探寻,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三严三实”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严三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传统理念和道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修身,古已有之。最出名的当属《礼记·大学》中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曾在《论语·子路》一语道破为政者更需严于修身的原因,他认为,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身何用?“正己正人”。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谆谆教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修身为本。用权,为官常论。古人论为官,推崇“清、慎、勤”,主张“公生明、廉生威”。中国百姓向来有“青天”情节,被誉为“青天”者,廉洁为一,但秉公用权,为民做主却是更深层的原因。而在今天,党和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更应做到“严于用权”,习总书记曾强调:“公权为民,一丝一毫也不能私用。”律己,行为之要。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曰“君子求诸己”。而我们非常熟悉的“严于律己”则出自宋朝陈亮所写的《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说的即为律己从严方能干事创业,为国为民。
“三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严以修身是基础,严以用权是核心,严以律己是根本。“三严”最终目的是“三实”,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实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三严三实”, 既强调品德修炼,更注重为官有为。
二、“三严三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标准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对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奉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民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当代中国,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就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为人民服务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把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我们看到很多贪污腐败官员在其忏悔录中都会讲到,根本原因是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被享乐主义、唯权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侵蚀,最终导致自己腐化堕落、违反党纪国法,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自己也身陷囹圄,追悔莫及。由此可见,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而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可低估的危害。
“三严三实”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外化和具体要求。将“三严三实”内化于心,成为党员干部信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有利于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三、“三严三实”把握了管党治党的理念核心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念从未改变,作风建设也从未松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通过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毛泽东强调它们是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管党治党的理念创新,在国内外形势的诸多考验下,党的作风建设从未止步,并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党建理论成果。
在党面临新考验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严三实”理论,这是对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传承与创新。党员干部了解“三严三实”的历史渊源,有助于准确把握其现实意义,将“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自己行动上的基本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董振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十五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4).
[2]刘云山.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N].学习时报,2014:9,8.
[3]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5:4.
[4]张宝顺.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奋力推进“四个全面”[J].求是,201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