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聊城地区的金龙四大王信仰

2015-06-24胡梦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庙宇金龙聊城

胡梦飞

(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明清时期聊城地区的金龙四大王信仰

胡梦飞

(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明清时期的聊城既是运河必经之地,也是金龙四大王信仰较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原因,聊城段运河冬春季节时常面临乏水问题,而夏秋季节又有溃决之虞,其中以临清段运道最为突出。漕粮运输的现实需要是导致金龙四大王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聊城、临清等地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商帮数量众多,以山西商人为主体的外地客商成为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金龙四大王庙宇在为漕运官员和往来漕军提供祭祀场所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官员和民众的祭祀需求。

聊城;漕运;金龙四大王信仰

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我国南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在促进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对沿线区域民间信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运河的流经所带来的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活动导致了水神信仰的盛行。在众多的水神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对黄河河神和漕运保护神金龙四大王的祭祀和崇拜。随着大运河成功申遗,金龙四大王信仰及其庙宇遗迹作为运河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相关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黄河和运河在这里交汇。明清时期的聊城是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境内闸坝林立,漕船和商船往来不绝,运河沿岸的临清、张秋等城镇更以其繁荣的商品经济而闻名天下。①漕粮运输和水上航运的现实需要使得当地金龙四大王信仰极为盛行。本文在依据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以明清时期聊城地区为考察范围,在论述金龙四大王庙宇地域分布情况的同时,分析其盛行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探讨金龙四大王信仰主要社会功能及影响,以求为运河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金龙四大王庙宇的地域分布

金龙四大王,名谢绪,南宋诸生,杭州钱塘县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村)人,因其排行第四,读书于金龙山,故称“金龙四大王”。南宋亡,赴水死。明太祖征战吕梁洪时,据说谢绪的英灵曾骑白马率潮水助阵,遂被封为水神。因其具有护漕、捍患的功能,故不断得到明清官方的加封。景泰七年(1456年),采纳左都御史徐有贞的建议,建金龙四大王祠于沙湾。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派兵部侍郎万恭前往鱼台致祭,正式敕封河神谢绪为“金龙四大王”。天启六年(1626年),加封其为“护国济运龙王通济元帅”。清朝建立后,继承明朝的传统,将官方对金龙四大王的崇祀推至顶峰。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清朝历代皇帝不断给金龙四大王敕加封号。至光绪五年(1879年),金龙四大王的封号为“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惠孚普运护国孚泽绥疆敷仁保康赞翊宣诚灵感辅化襄猷溥靖德庇锡佑国济金龙四大王”,达四十四字之多。

明清时期聊城段运河自南向北由东阿、阳谷、东昌府、临清四段运道组成。东阿段运河自寿张之沙湾起,北至阳谷之荆门上闸止,全长二十里。[1]康熙《阳谷县志》记载阳谷段运河自荆门上闸达七级下闸,共长三十八里。[2]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东昌府运河:“自兖州府阳县流入聊城县境,又北迳堂邑县东北四十五里,博平县西南二十五里,又北迳清平县西南三十里入临清州境。”[3]临清段运河为汶、卫交汇之地,其中汶河运道自清平县属二十里铺入县境,西北流二十里,入土城东北门,至鳌头矶,转而南过新开闸,至土山南端,折而西逾南板闸,至漳神庙前入卫河,计程二十四里。[4]自漳神庙(汶河河口)至直隶清河县界,为卫河运道,全长三十里。[5]漕粮运输和水上航行的现实需要使得祭祀金龙四大王的庙宇遍布聊城运河沿岸地区。表1是笔者在依据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聊城地区水神庙宇的地域分布情况所做的简要统计。

表1 明清时期聊城金龙四大王庙宇分布情况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聊城境内共有10座金龙四大王庙,主要分布于运河沿岸的聊城(府治)、张秋、临清等地。众多庙宇为商人所建,商人或商帮成为金龙四大王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

二、金龙四大王信仰盛行的原因

明清时期聊城地区水神信仰如此盛行,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自然和社会原因。聊城段运道为运河重要河段,临清、张秋更是运河沿岸的漕运枢纽和商业重镇,乾隆《临清直隶州志》记载临清:“西北控燕赵,东接齐鲁,南界魏博,河运直抵京师,水陆交冲,京畿南一大都会也。”[6]康熙《张秋志》称张秋“夹河而城,襟带济汶,控接海岱,疏贡咽喉,南北要地”。[7]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的现实需要是导致明清时期聊城境内金龙四大王、晏公等运河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从徐州至临清六百八十里会通河段因闸坝众多,而被称为“闸漕”。《明史·河渠志》云:“自南旺分水北至临清三百里,地降九十尺,为闸二十有一;南至镇口三百九十里,地降百十有六尺,为闸二十有七。其外又有积水、进水、减水、平水之闸五十有四。又为坝二十有一,所以防运河之泄,佐闸以为用者也。”[8]康熙《张秋志》记载张秋境内有七闸,分别为荆门上闸、荆门小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七级上闸、七级下闸、戴家庙闸。[9]嘉庆《东昌府志》记载明清时期东昌府境内设有周家店、李海务、通济桥、永通、梁家乡、土桥、戴家湾等闸。[10]临清境内同样设有众多闸坝,“汶水发源于泰山诸泉,至汶上南旺湖之口,南北分流为漕河,南至徐沛合河沁以入淮,北至临清,会卫河以达海,泉微流涩,故建闸蓄缩而节用之。”[11]元代在临清会通河之上建有临清、会通、隘船、魏家湾、戴湾等闸。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会通河南支建南板、新开二闸,亦名板闸、砖闸。

表2 明清时期聊城段运河船闸设置情况表

资料来源:(明)王琼:《漕河图志》卷一《漕河建置》,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第29-35页;(清)嵩山修,谢香开、张熙先纂:嘉庆《东昌府志》卷七《建置三·漕渠》,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7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2-134页。

漕船过闸极为不易。临清南板闸处汶、卫两水交汇之处,“每岁三四月间,雨少泉涩。汶水既浅,卫水又消,高下陡势若建瓴。每一启板放船,无几水即尽耗,漕缺陷舟多阻。宜于闸口百丈之外,用椿草设筑土坝一座,中留金门,安置活板,如闸制然。将启板闸,先闭活板,则外有所障,水势稍缓,而于运艘出口易于打放。卫水大发,即从拆卸,亦权宜之要术也。”[12]卫河水枯期,会通河道高悬于卫河之上,卫河水丰期,浊流常倒灌会通河,泥沙淤塞河道,漕船至板闸口仍有拖坝之险。所谓拖坝,即水少时,船均由坝上拖过,俗谓之“拖坝”。拖坝之时,用壮夫牵挽,利用坝上滑泥顺势拖过。每次拖坝,漕船折毁者颇多。及至回空,由低而上,牵挽更艰。明人李流芳《檀园集》云:“济河五十闸,闸水不濡轨。十里置一闸,蓄水如蓄髓。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下水顾其前,上水还顾尾。帆樯委若弃,篙橹静如死。京路三千余,日行十余里。迢迢春明门,何时能到彼。”[13]临清有会通、南板、新开三闸,闸上俱建有大王庙。《清门考源》记载漕帮 “粮船至三大闸时,先在大王庙内焚香唱戏谢神,人集如山,百官照料,而后过闸。过闸船由下而上,非神功不能做到安渡危境”。[14]过闸的艰辛无疑会加重漕运官员及漕军、运丁的焦虑情绪,在内心深处往往会祈祷神灵保佑他们早日过闸,对水神的信仰自然油然而生。

临清段运道主要利用的是汶河、卫河河道,依赖漳水、汶水济运。受自然气候的影响,临清段运道春夏之交时常面临乏水问题,而到夏秋季节又有溃决之虞。乾隆《临清直隶州志》云:“境内之水运河为大,汶与漳河、卫交汇于城之西南,北流以渠直沽,漕运所关系重,而商贩行旅帆樯之所往来必由于此。顾春夏之交,每忧于浅,及乎水潦盛长亦间有溃决之虞。”[15]运道水量过小或水势过大,漕船都无法正常通行,其中尤以运道缺水问题最为严重。当人力无所施时,自然要请求神助。临清境内水神庙宇众多,既有祭祀金龙大王的大王庙,也有祭祀漳河神的漳神庙,漕粮运输的现实需要无疑是导致临清运河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

张秋境内建有显惠庙、感应祠等河神庙宇。明代前期张秋黄运交汇,黄河的泛滥溃决使得运道屡次受阻,为治黄保运,当地屡兴大工,并修建河神庙宇以镇摄水患、酬神报功。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河流渐微细,沙湾堤始成。乃加璞太子太保,而于黑洋山、沙湾建河神二新庙,岁春秋二祭。”[16]景泰六年(1455年),“自沙湾抵临清,皆淤塞不通”。为消弭沙湾河患,敕建感应祠,祭祀大河之神,“其左祀护国金龙四大王及平浪侯晏公、英佑侯萧公,以春秋二仲及起运、运毕凡四祭,北河郎中主之。”[17]景泰七年(1456年),“建金龙四大王祠于沙湾,命有司春秋致祭,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奏请也。”[18]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和频繁的河漕治理活动是导致当地河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

金龙四大王作为水神,具有保障水上航运安全的职责,因而备受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商人和商帮的崇奉。聊城、临清等地为运河沿岸商业都会,客籍商人和商帮数量众多,他们成为传播金龙四大王信仰的重要媒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杭州商人闻镰等在临清汶河南岸的旧窖口渡创建大王庙,供奉金龙四大王,庙宇“壮伟可观。”[19]随后,山西商人也集资修建金龙四大王庙。临清市博物馆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新建金龙四大王神庙碑记》称:“敕封金龙四大王,……威镇江河津流,率土敷储运保商舟,神功浩荡不容复赘,凡我西晋易闽赣者,咸荷顺风以护送,而大江鄱阳毫不为患,信仁圣之庇佑焉,为答谢金龙四大王的庇佑,西商们“捐资助金皆乐施,不假他募”,修成“大殿三楹,而殿之上又宗其楼焉,……灿然壮观。”此庙具体位置,碑记中没有记载,只记载了侯尚人、樊希贤等捐资人的姓名。②康熙十四年(1675年),山西茶商韩四维等又在卫河西浒的广济桥旁边创建一座大王庙,州人董上新为作《广济桥西岸大王庙记》云:“茶船至清源(临清古称),或更舟而北,或舍舟而陆,总以输运西边,西边之人仰赖惟殷,是以诸商皆乐于修建王庙,非众力辐辏亦不能告成事。”[20]聊城山陕会馆位于运河西岸,大殿奉关帝,南殿祀火神,北殿崇祀的就是金龙四大王。会馆内保存有嘉庆十四年 (1809年)山陕众商重勒的《金龙四大王行略碑》,碑文详细叙述了金龙四大王谢绪由人到神的经过。[21]

张秋镇金龙四大王庙同样为商人所建,寿张主簿马之骦《重修金龙四大王庙碑记》云:“张秋镇当会通之中,天庾御衣之龙舸,王师国旅之艨艟,朝士通人之鹢首游洄街尾,如络如织,莫不祈望神庥以资利济。……旧有祠,肇自明崇祯中,为西商朱元运、梁儒英鸠同里众商鼎建,规模故宏敞,榱题埏埴,故藻丽坚致,迄今阅三十余年,数罹兵燹,不无毁伤剥蚀矣。兹晋人张孝、秦人陈良观桑梓之前猷,动缁食之继好,尽己捐金,鼓人成玉,爰有众商齐登进步,共效合力,遂致堂构尊严,廊庑娩美,垣墉表卫,门屏扬辉。”[22]除酬神外,商人还借助修建庙宇、崇祀神灵以增进同乡情谊、扩大与当地社会的交流。

三、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功能及影响

1.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功能

明清时期的聊城是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船往来不绝。众多金龙四大王庙宇的存在为漕运官员、漕军、运丁提供了重要的祭祀场所。在漕运受阻时,他们往往选择去水神庙宇中虔诚祈祷,以求神灵佑助,借以缓解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慰藉。而当祈祷获应后,他们往往亦会采取奏加封号、颁发匾额、修建庙宇等方式以酬神报功。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漕运总督杨殿邦奏请为临清金龙四大王颁发匾额,以酬谢神灵。其奏折云:“山东临清州内头闸北岸有金龙四大王庙一座,每遇水旱,官民有祷必应。本年夏间,霖雨连绵,卫水骤涨,临清闸几至门口,彼时,济东道司徒照在临清一带督催重漕,率同临清州知州陈宽及在事文武员弁恭诣金龙四大王庙虔诚叩祷,卫水旋即平缓,重运得以源源出闸。迨八月初间,卫河水势连日消落,节节露浅,时江广在后十三帮因渡黄羁滞,尚未抵境。该道等深恐阻浅稽误,即多备剥船,禀请在山东境内截剥运道,一面复赴神庙祈祝。数日之内,卫河长水二尺余寸,帮船畅行入直,无须在东境起剥,佥谓:时届深秋,卫河长水如此之旺,为历来所未有,丁情极为欢忭,此皆仰赖圣德感孚、得荷河神默助。”③因祈祷灵应,颁发临清金龙四大王庙御书扁额曰“恬澜利运”。[23]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初六日,漕运总督杨殿邦再次奏请酬神报功。其奏折云:“山东临清闸外为汶、卫两河交汇之处,乃通漕利运要津。……本年二三进两船因渡黄羁阻,入东较晚,比及驶至临清,距霜降仅止数日,卫河存水深处仅三尺余寸,浅处不足三尺,江广各帮船身重笨,吃水至五尺以外,虽经臣与山东抚臣奏明,在该处拨运,而水势浅塞,拨船亦难畅行。济东道花咏春等在河干办理起拨事宜,目击情形,深虞贻误,日赴金龙四大王庙暨漳神祠竭诚默祷。数日之间,历昭显佑,自九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卫河水势骤涨三尺,各帮军船或仍以原船北上,或在闸外起拨,均各畅行无阻。回空军船亦乘此连樯南下,并无冻阻之虞。若非河神默佑,安克致此。……臣查各处水势,每致春秋间,即形消落而漕船北上,非河流充足不能挽行。本年军艘驶抵临清,正水落归漕之候,及数日之间陡增一倍,俾各帮漕粮北运无误,实为从来所未有。……臣寅感之余,倍深欣幸,仰恳皇上酌加酬锡以答神庥。”④不久,朝廷颁发御书匾额二面,着杨殿邦交由地方官员摹制悬挂,以答神庥。[24]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上谕:“本年南粮首帮、挽入东境,正值卫河盛涨。而浙船行抵临清、又在冬令水落之时。经督运文武各员先后诣金龙四大王庙暨漳神庙虔诚叩祷,俾重运漕船得以全数出闸,首二两进回空帮船、亦得趁水连樯南下,神灵默佑,钦感良深。”[25]加封山东临清州金龙四大王封号曰“普运”,漳神封号曰“助顺”。

2.金龙四大王信仰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随着金龙四大王信仰的盛行,地方官员和民众还赋予了其祈雨、祈晴等功能。顺治十五年(1658年),临清知州郭鄤主持重修金龙四大王庙,州人王介锡《重修金龙四大王庙碑记》云:“北地土高风燥,旱干即水涸,漕艘衔而至,胶滞不前,则必烦挑濬之役。农夫废其业以从事于畚锸,而岸不加阔,流不加溢,致督漕使者催符如雨,当事者于炎风烈日之下弗获休息,疾声相呼,篙者殚厥力,櫂者焦厥杓,牵挽者汗流浃背厥肤,徒有仰天嗟叹。……戊戌(顺治十五年)夏,郡侯郭公(郭鄤)来牧兹土,正当来牟将登,需甘雨,公虔祷之,立应,独河涩如故,公乃斋戒而告于神。……不逾期,澜翻浪涌,增尺有半,舳舻千计,汩汩然顺流无留行矣。”[26]

金龙四大王庙宇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祭祀需求。在古代社会,当自己的愿望实现后,官方和民间常举行歌舞、戏剧等娱神活动,以酬谢神灵的佑护,这种活动称为酬神、报赛。《洞灵续志》载:“河神有所谓大王、将军者,皆曾膺封锡,载在祀典。金龙四大王,谢姓名绪,南宋人也,化身为金色小蛇,尤著神异,沿河各处多立祠奉之。东昌祠中兼奉神乩,香火特盛。每神降,则张筵演剧。”[27]临清大王庙戏楼,位于运河二闸桥东,清乾隆年间修建,船户集资演戏敬神。[28]聊城市文物工作者曾在闸口桥东关街北发现了清同治年间的《重修东昌大王庙碑记》,碑文详细记载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东昌大王庙的修缮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龙四大王信仰在民间的普及和盛行。

四、结语

明清时期的聊城是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原因,聊城段运河冬春季节时常面临乏水问题,而夏秋季节又常有溃决之虞,运道水量过小或过大,漕船都无法通行。此外,山东段运河号称“闸河”,聊城境内闸坝林立,漕船过闸实为不易,这些都加剧了漕粮运输的艰难程度。在科技落后、迷信思想盛行的当时,求助神灵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古人经商或远行无非陆路和水路,水路交通在商人远行和货物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祈求航行安全无疑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明清时期聊城、临清等地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商帮数量众多,以山西商人为主体的外地客商成为金龙四大王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金龙四大王虽为官方信仰,但也为当地民众所崇敬。金龙四大王庙宇在为漕运官员和往来漕军提供祭祀场所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官员和民众的祭祀需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运河区域金龙四大王信仰群体的普遍性。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聊城地区特指现今聊城市管辖区域,大致包括明清时期东昌府、兖州府、曹州府、泰安府和临清(直隶州)管辖下的聊城、临清、堂邑、冠县、莘县、清平、博平、茌平、高唐、阳谷、寿张、东阿、朝城、观城等州县。

②临清博物馆藏《新建金龙四大王神庙》碑文拓片,参见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

③漕运总督杨殿邦:《奏为河神显应恳请颁赐山东临清金龙四大王庙匾额酬锡神府事》,《宫中档朱批奏折》,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档号:04-01-14-0064-011。

④漕运总督杨殿邦:《奏为临清闸外河神灵应请各加酬锡以答神庥事》,《宫中朱批奏折》,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六日,档号04-01-35-0285-028。

[1]【清】李贤书修,吴怡等纂.道光东阿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第9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6.

[2]【清】王时来修,杭云龙纂.康熙阳谷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第93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5.

[3]【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大清一统志[Z].续修四库全书第616册,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44.

[4][5]【民国】张自清修,张树梅等修纂.民国临清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第95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83,79.

[6][12][15]【清】张度,邓希曾等修纂.乾隆临清直隶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第94册[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60,308,203.

[7][9][22]【清】林芃修,马之骦纂.康熙张秋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第2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8,41,41.

[8][16]【清】张廷玉等.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2090,2017.

[10][11]【清】嵩山,谢香开等修纂.嘉庆东昌府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第87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132-134,135.

[13]【明】李流芳.檀园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5册,1986:301.

[14]陈国平.清门考源[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220.

[17]【明】谢肇淛.北河纪[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6册,1986:771.

[18]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5765.

[19][20]【清】王俊等修纂.乾隆临清州志[Z].临清市人民政府.临清州志,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1:472,473.

[21]陈清义,刘宜萍编.聊城山陕会馆[M].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

[23]清宣宗实录[M].第39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42244.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55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78.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4.

[26]【清】于睿明修,胡悉宁等纂.康熙临清州志[Z].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9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1165.

[27]【民国】郭则沄.洞灵小志、续志、补志[Z].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14.

[28]王华莹.戏剧探索文论·戏论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27.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Jinlong Sidawang's Religion of Liaocheng Reg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 Meng-fei

(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anal,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

Liaocheng is the place the canal passes through, also the more prevalent region of the Jinlong Sidawang's relig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cause of the climate and terrain,the canal of Liaocheng segment often faced the issues of lacking water in winter and spring seasons, and in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there has the danger of breach, of which the most prominent is Linqing segment. The practical need of grain transport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leading to the prevalence of the Jinlong Sidawang's religion. Liaocheng and Linqing developed commodity economy. Many businessmen, business groups and Shanxi merchants as the main foreign businessmen became the important media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religion. the Jinlong Sidawang's temples provided the places of worship for the water transport officials and military exchanges, it was also meet the worship need of local official and the public to some extent.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Liaocheng Region; Water Transport;the Jinlong Sidawang's Religion

2015-09-10

胡梦飞(1985-),男,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明清史和运河文化史研究。

K249

A

1008-7605(2015)06-0139-05

猜你喜欢

庙宇金龙聊城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金龙客车的不凡履历
金龙“入围”之道
玉璧金龙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