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团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5-06-24林岳新李君霞
林岳新,李君霞,田 甜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41)
大学生网络社团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林岳新,李君霞,田 甜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4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迈进了信息时代。信息数字化技术给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方便、快捷的同时,它以网络微信、QQ、视频等独特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依附着这种新的形态,随着以群为单位作为平台的新的交往方式深得大学生们的热捧,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这种有别于传统大学生社团的生存现状如何?怎样引导其发展?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生存现状:大学生网络社团吸引力强,但成员不稳定;虚拟的社团成员,游于管理边缘问题;边缘社团的边缘管理问题。为确保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高校必须:创新管理观念;建立管理机制;优化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团;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网络社会的崛起,[1]大学生网络社团这种新的网络社会组织形式对满足大学生的娱乐、兴趣、幻想、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等需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影响力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生存现状及发展也日渐备受关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不同于传统大学生社团的新特点,它拓展了大学生知识交流与个性发展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高校文化建设,但由于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高校呈现出来的新事物,它的概念如何界定?有什么特点?生存发展状况怎样?有什么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和管理?等等问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调查和分析,为高校有关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并丰富和完善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概念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需求取向,依托互联网提供的平台所建立的具有特定宗旨、较稳定的自主发展与自我服务的社会团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发展是新的社团理念和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结果,其种类繁多,从组成形式、参与方式、活动内容等方面区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类,分别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如社团QQ群,班级微信群等,随着个人手机与电脑的普及,高校有线网络以及无线wifi的全面覆盖,传统大学生社团纷纷利用网络优势,拓展活动空间,实现网上网下联动;利用一些专业网站提供的平台自建的俱乐部;建立的专属网站;在大型网站BBS平台基础之上建立形成的虚拟社区;基于社交型网络服务平台发展起来的圈子、活动组,如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微博和智能手机带来的微圈子、微社团等。[2]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
1.虚拟性强
马克·波斯特曾指出:“人们及周围的生活被互联网所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整地延伸,在它所营造的赛博空间里,主、客观世界变得模糊,在主、客观世界之间出现了一个‘虚拟现实’,它独立于客观世界”。[3](P19)在大学生网络社团中,由于网络技术在社团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提供各种功能性服务的作用,因此,虚拟性是它的基本特点。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团生存空间的虚拟性。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办者只要在互联网上注册一个IP地址,便可建立互动群、论坛、聊天室、交流网站等作为社团的虚拟交流平台,无需物理空间,社团成员就可以在虚拟的生存空间进行自由互动。其次,社团成员的虚拟性。以网络为媒介,在与其他社团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轻易地转换性别、样貌,可以以各种网名作为身份标签,甚至可以建立多重身份,以便在网络社团中真实的自我表达,自我揭露。最后,社团互动方式的虚拟性。由于大学生网络社团“非亲身在场”的社会互动性,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相互关注主要通过线上文字、语音、图片以及视频来开展,符号化和代码式的表达形式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网络社团互动方式的虚拟性。
2.互动性高
大学生网络社团与传统社团相比,为成员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更少的限制。在虚拟社团中的人际互动具有陌生人主体间性、去中心化和非面对面性的特点。年轻人不用考虑“面子”、“权威”问题,在网上进行“似远实近”、“似近实远”的既隔离又连接的人际交往。大学生作为一群年龄相仿,对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我的年轻人,愿意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加入校园群众性组织——大学生网络社团,畅所欲言,评论政治,指点时事,进行自我宣泄和思想碰撞,释放压力,调整稳定情绪,缓解心理矛盾,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再者,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利他”意识,他们愿意借助网络社团这一平台,分享资源、信息,对需要帮助的他人伸出援手。例如,汕头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目前拥有会员300人左右,作为汕头大学大型的实体社团,近几年也搭上了网络顺风车,开通了微信群、QQ群以及新浪博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化社团。汕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传递爱心奉献精神和“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理念,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打造了包括“三下乡”、曙光助学工程、萤火虫爱心行动、“阳光社区”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可以肯定的是在网络社团中每个成员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由,他们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社团活动的践行者,在频繁而良性的互动中激发了成员的参与热情。
3.生长性强
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很强的“生长性”。网络的低成本性使社团管理者不用花太大的成本就能轻松自如地注册社团,更加便捷地发布和获取信息,而且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至所有的网络区域和网络人群,范围很广,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为社团活动的发起者随时联系和聚集社团成员创造了可能性。信息时代,大学生热衷于每天登陆网络账号,浏览论坛信息,看帖、跟帖,积极参与网络结社。于是,各类大学生网络社团蓬勃发展,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令人不得不惊叹它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4.风险性高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社团的群体性,社团个体成员一定程度上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社团中的非理性行为“买单”;大学生网络团体作为新出现的事物是松散和非正式的组织,其管理和运行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出现问题时可能导致极大危机和付出巨大代价;有些社团依赖于兴趣话题和社会焦点而存在,成员兴趣话题和社会焦点一旦平息或者失去影响力,这些社团也随之解散,它们只能是在一大堆偶然兴趣和意见的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暂时现象,它们匆匆成立,又匆匆消失,犹如海边的潮起潮落,壮观美景只是一瞬间。
三、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生存现状
为了获取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信息,探索网络社团的发展策略,2015年4月,我们在汕头大学开展了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生存状况及发展策略”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在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3份,有效问卷占比例82.3%,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年级的比例分别为36.1%,30.9%,19.9%,4.7%,8.4%,从回收的问卷看,男性占56.3%,女性占43.7%,调查数据通过SPSS计算机处理分析,有几个方面的发现:
1.吸引力强,成员不稳定
在对“你是否加入网络社团?”的调查中,回答加入4个以上,加入2-4个,只加入了1个,没有加入的比重分别为34.5%,42.2%,13.5%和9.8%,可以看出有高达90%的大学生参加了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大约为3个,可见,网络社团已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往的重要平台。 网络社团为兴趣或需要相似的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调查发现,在已经加入网络社团的742位大学生中,有69.9%的人认为他们所在的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更容易出现成员的加入或者退出现象,22.4%的人认为会经常出现这一情况,而只有7.7%的人认为从来没有这一现象出现。可知,大学生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更具不稳定性,不稳定性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二个因素造成的:
①成员自主性强。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具有虚拟性,在网络社团中以虚拟身份进行互动与交流,自主性强。遨游在虚拟的网络社团的大学生,得到了时间的自由,空间的任性,个性的彰显,他们总是随性而起,在激情消退之后,选择逃避、放弃,这种自主性自然而然影响到网络社团稳定性。
图1 加入网络社团目的调查
如图1所示,大学生网络社团吸引成员的最重要因素是兴趣爱好、学习需要和工作需要,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共同的爱好和共同利益,那具有共同爱好和共同利益的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时,由于缺乏约束性,当社团成员共同兴趣消退,缺少共同话题或者利益吸引时,网络社团就岌岌可危,成员的进出自由加剧了社团的不稳定性。调查显示,有81.4%的人认为“共同的兴趣”是维系一个网络社团的最重要因素,而兴趣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影响着网络社团的稳定性。
②成员缺乏约束力。可以说在大学生网络社团中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利益、没有制约措施,也没有封杀社团成员ID、终止成员资格就是对社团成员最严厉的处罚,使成员更加不稳定。
图2
在图2,在“你的网络社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吗?”的问题中,56.8%和36.7%的人分别认为“有,但不完善”和“没有”,只有6.5%的人笼统地说有,由此可见,多数网络社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成员的行为,更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来保障社团的稳定度。当社团成员的兴趣不再时,当社团不再满足他们的工作、学习利益时,他们不需要遵循任何程序和规则,只要悄无声息地隐退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加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目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1.3%的同学认为在网络社团中的言论更自由,再加上不完善的规章制度,所以当他们恶意散布不实言论或者攻击他人时,只要默默地离开就可以全身而退,他们也并不用担心任何惩罚和自己利益的损失。因此,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削弱了对成员的约束力。
2.虚拟的社团成员,游离于管理边缘
①社团具有虚拟性。大学生网络社团是伴随着互联网产生而产生的、不用经过学校有关部门的注册,因此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很大的虚拟性、自发性。如图3所示,被调查者中58.1%的人是以匿名的身份加入网络社团的,这说明社团中一半以上的成员身份不明,大学生在网络社团这个平台空间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共享信息、传播知识和宣泄情感,具有无中心性、自由度高、交流空间广的特点。对管理者来说,难以发现、无法预测其影响,难以有效地控制和开展育人工作。
图3 成员加入网络社团真实身份状况
②社团成员复杂性。社团成员复杂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难度,在我们调查的823位大学生中,有81位同学表明他们没有参加任何大学生网络社团,而其中51.9%的同学是因为网络社团的复杂性而没有加入其中,由此可知网络社团的复杂性是网络社团的一大问题。
图4 对社团成员熟知状况
如图4所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了解社团成员,而78%是有些了解,7%是不了解。与现实社团相比,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为成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为每一个参与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这里只能是雾里看花,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在网络的世界里,你不知道与你聊天的是人还是狗。”恶毒的不法分子也可以在这层面纱的掩盖下幻化成纯洁的大学生,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③社团规模大。众所周知,一个组织的成员数量也是影响其管理方式的重要原因。对于人数众多的集体可以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破”的管理手段,而对于人数较少的组织则可以进行“小班教学,逐个突破”,调查可知,大部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都达到了50人以上(如图5所示),这无疑加大了管理难度,必须采取前一种管理手段,但是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发展较不成熟,在管理模式上还没有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人数众多”这种类型的管理方式,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无疑给网络社团的引导提出了新课题。
图5 大学生网络社团参与人数
④自由的网络围墙,负面思想的萌芽。作为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社会精英”,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接触社会而使得自己的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心智的不成熟,而更加愿意相信他人,这也成为了当今大学生容易成为违法犯罪的受害者的重要原因。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微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传销组织在大学里成立“窝点”,考试枪手、网络诈骗等等,这些不法现象在网络社团中的出现让我们不寒而栗,我们在思考,在扪心自问,到底是什么让社会精英显得如此“脆弱”?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外,网络社团的虚拟性又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成为了他们散布不实信息,施展“忽悠”伎俩的舞台。除此之外,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也极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以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QQ群等为运行载体,成员的加入不需要严格的身份审查和认定,而据统计,“80%以上的网络技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是由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4]
同时,在对网络社团成员对其社团中出现的负面思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认为经常会出现负面思想的只占有5.6%,但是认为从不出现负面思想的所占比例也较小,而认为偶尔会出现的所占比例较多,达到67.5%。可见,不法行为正占据着网络社团这块阵地,一旦负面思想的泛滥成为常态,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网络社团将成一个完全不受控制的群体,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所以作为管理者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防范于未然,勿以恶小而不为。
3.边缘社团的边缘管理
大学生网络社团游离于传统社团边缘,边缘社团在学校管理上处在边缘管理。
①关注度不高。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发展中,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指导,而且相关社团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也难以得到保证。
图6 维系网络社团最重要的因素调查
如图6所示,在有关“维系大学生网络社团最重要的因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1.4%的成员认为维持他们所在网络社团长久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只有27.1%的人认为是“学校的管理”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社团成了学校管理盲区。作为学校管理部门,怎样转变观念、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步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成为了挑战。
②运作经费缺乏。据调查统计,目前,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如图7):首先,会费,和大学生现实社团相似,这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36%;其次是学校拨款,约占15.8%,与现实社团相比,比例较小,而且审批过程复杂,经常有延期发放的现象,因而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最后是社会赞助,占15%,这方面的收入不稳定,尤其是那些不出名的社团,社会赞助更是甚微,而且大多赞助是实物的,而非资金赞助。物质基础是维系一个社团乃至集体运作的重要保障,虽然网络社团与学校的传统社团相比所需的经费较少,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一个优秀的社团除了有灵魂般的领导人物、优秀的社团文化、丰富的社团活动、团结的社团成员之外,还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有了资金的保障,各项社团活动才能有序的进行,社团活动开展得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成员,进一步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继续发展社团,如此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优秀网络社团的经久不衰。
③社团引导乏力,管理机制滞后。正如上文所说,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虚拟性、成员的复杂性以及负面思想的大量出现,给社团的引导工作增加了难度,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由于网络社团是高校新生事物,因此对网络社团存在着引导不力、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在对待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上方法陈旧,简单地以传统社团的管理方法复制到网络社团上,观念落后,以“有形”代替“无形”,可以说,盲目的方法和陈旧的机制导致大学生网络社团成为盲区。
图7 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内容
如图7所示,在“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内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交流学习选择人数较多外,有53%的人选择了“讨论人和事”,还有48.7%的人选择了“现实聚会”。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网络社团的活动内容较单一,以聚会为主;活动较随意,往往仅凭召集人的影响和魅力,振臂一呼,或出游、或集会、或筹款,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聚会为主的社团活动又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因而成为社会监管的薄弱环节,容易产生成员矛盾和社会问题。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使参与者充满了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在互动中激发了成员广泛的参与热情,形成强大的动员宣传能力,这对一些社会的不公现象能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但是由于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尚处于思想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对于事物的是非辨别判断分析能力欠缺,再加上网络社团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使得社团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间接影响大学生抗议社会的行为从而造成对社会和学校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5]同时也威胁到大学生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共同发展,违背了网络社团建立的最初目的,最终会阻碍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策略
1.创新管理观念
创新观念就是要承认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信息社会中高校出现的新事物,吸引着大学生的参与,作为高校社团的管理者,既不能否定更不能扼杀它的存在和发展,而是要跟上时代步伐、解放思想,积极扶持,为网络社团给予方向上引导、技术上的支撑,对于社团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高校作为孕育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摇篮,襁褓,对网络社团的良性运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犹如母亲,网络社团就是她的孩子,母亲要热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发育”、“成长”和“成才”营造活跃健康的环境,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发展动力。其次,从以上调查可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外管理制度存在缺失,是高校网络管理的盲区,及时制定大学生网络管理制度尤其重要和必要。我们认为,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实践中,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满足多样化需求为前提,网络社团的管理活动,要改变传统管理思路——学校、教师是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而学生是被管理者。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学生不仅仅是社团制度的遵守者,信息的接受者,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民主制度的决策者,社团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执行者,更是学校管理活动服务的对象,通过引导、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和心智,营造出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
2.建立管理机制
①申报机制。规范网络社团申请成立程序。申请成立新社团须首先上交一份申请书和申请材料到学校相关部门接受初步审查,经审查资料符合要求后方被认为具备成立新社团的基本条件,即新社团成立必须同时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后,方可进行成立新社团的具体筹备工作。
②评价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促进社团的全面繁荣和发展,高校在学生社团范围内定期进行网络社团及社团成员的评优表彰工作,贯彻平等、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选出“优秀网络社团”,“社团活动积极分子”,“网络社团学生优秀干部”等。
③自律机制。要帮助网络社团建立自律机制。推进网络社团财务、人事、活动立项、民主决策等制度建设,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机制。
3.优化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运行机制
①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对话题的看法和观点往往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因为大学生是富有个性和独立思想的一群人,他们看问题往往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出发,致使同一话题出现意见交互。随着讨论的全面和深入,获得较高支持率的观点逐渐凸显,引导其他成员的意见倾向,从而影响话题走势。如若错误的、不良的思想占据话题制高点,无疑会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有些原因,使得大学生网络社团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首先,仅从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数量上考虑,网络社团中的个人能感受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与传统社团相比,大学生网络社团人数较多,这使得社团单个成员敢于表达、发泄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在独立一个人时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孤立无援,必须克制本能欲望。“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6](P16)如此,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责任感就彻底消失了。其次,相互之间的传染。大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强烈吸引力,也许是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具有趋同性。于是,当这样一群大学生聚集在同一个虚拟空间时,群体中的任何情感、思想以及行动都具有感染力,网络社团中的个人如果缺乏主宰自己思维和反应行为的能力,那他俨然是沙漠中的一颗沙粒,随风飘落到任何地方。那么意见领袖如何产生,并且如何影响着所在网络社团的行为方式和运作特征呢?通过竞争与合作而产生。所谓竞争,意指其观点有理有据,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和事实的检验,能够与其他参与者掀起争论的热潮,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所谓合作,意指在讨论互动的过程中吸纳他人的观点,改善原来的看法,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使自己的意见更有领导性。[7](P74)随着领导性观点支持率的提高,意见领袖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逐渐得到社团成员的普遍认可,其观点成为新老成员参与社团活动、表达思想的“风向标”,促进成员个体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发展,层层递进,使得网络社团从微观有序到宏观有序,最终使整个社团步入新的稳定。
②导师指导模式
网络社团是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社团的指导教师肩负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任务,网络社团的发展方向是否积极向上,社团工作的思路是否清晰,社团是否具有活力,和指导老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切实做好社团工作。在社团工作中,指导老师应熟悉高校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特点和特长,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开展活动。在学期初大学生网络社团制定工作计划时,社团负责人应积极和指导老师沟通联系,讨论相关事宜,让指导老师详细了解工作计划并作科学的建议意见,从而指导学生社团正确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期末导师要做好社团工作指导总结,并且将总结存档,以便使下一步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③确认网络社团成员身份
在加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之前要有身份核准、资格认证的过程,这种准入模式是以会员注册为主和管理登陆为辅的运行策略,参与者只有接受并认可网络社团关于参加社团活动的步骤、要求、程序等基本规则,才能在网络社团内正常活动。如果以“游客”、“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在参与活动的诸多方面都要受到制约和限制,例如,只能在社团内浏览信息,没有发布信息的权利,不能与社团内部成员进行话题讨论,也不能转载社团内的共享资源或下载资源。确认成员身份能有效满足管理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通过规范参与者的活动行为、确定网络社团的活动形式,以便社团成员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健康的正常的活动,达到自身参与的目的。IT社区DONEWS创始人刘韧说道:“网络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我不赞同网上一个生活,网下一个生活。网络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匿名’,而是沟通起来更方便,更快捷。”可以说,确定成员身份是大学生网络社团内部活动规则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基本的准入要求,大学生网络社团内在的互动机制无从产生,社团活动更无法有序开展。
④整合社团优势
无论是实体社团,还是其他高校的网络社团,一定有其独特优势,大学生网络社团要善于吸收、借鉴其他社团的管理优势,开展交流学习,整合社团优势。一是可以通过邀请大学生网络社团领域成功的管理工作者、专家学者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授最新的理论知识,介绍先进的管理工作经验,或者组织网络社团的管理人员参加进修学习,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更新自己的理念,提高网络技术,大力提高管理队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定期地分批次地组织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人员到社团管理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校参观、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挖掘自身管理的缺陷和不足,勇于借鉴、吸取其他高校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三是利用网络优势,“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8](P73-75)
[1]Manuel 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12.
[2]周琴.网络社团在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报业,2012,(6).
[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王勇,蔡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前沿,2008,(2).
[5]张冠文.关于高校学生网络化组织动员方式的思考[J].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1).
[6]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
[7]高献忠.虚拟社区秩序的生成机制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74.
[8]昝玉林.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高校德育的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责任编辑:赵广平)
Research on Existenc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ndergraduate Network Communities
LIN Yue-xin, LI Jun-xia, TIAN Tian
(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041,China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man has come into the information era. Digitiz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s people's life, learning and work more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new intercourse manner-group community new digitiz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we-chat, QQ and instant video communications are much more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ich bring about more undergraduate network communities. Clearly, this new kind of undergraduate communitie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 What is their existence status? How to guide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undergraduates' network communities' survival status bas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attraction of undergraduate network communities is strong. However, their components are unstable. Virtual members are on the margin of regulation. The regulation of marginalized network communities has many problems. For ensu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network commun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of management ideas, establish new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ptimize their operation mechanisms.
Undergraduates; Network Communities; Existence Status; DevelopmentStrategy
2015-08-16
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大立项课题(2014WT013);广东省高校德育创新项目(2015DYYB091)
林岳新(1963-),广东揭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思想教育及社会问题方面的研究;李君霞(1988-),女,湖南岳阳人,汕头大学2013级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田甜(1992-),女,河南洛阳人,汕头大学2014级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C912.8
A
1008-7605(2015)06-0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