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2015-06-23万泽霞

消费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

万泽霞

摘要:信息是资本市场的灵魂,信息质量的好坏对一个资本市场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基本概念,随后重点深入剖析了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规模等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质量 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中,影响资本资源配置的信息层出不穷,但基础信息是会计信息。各种利益相关者通常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决策与经营,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各项决策。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资本市场资本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那么如何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则是摆在监管者面前必须解决的基础性制度问题。各国经验表明,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较好的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约束与激励公司内部人,使其以最大化委托人利益的方式行事的,其核心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通常而言,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会等公司内部治理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的安排,通过这种安排,在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之间形成的种有效监督、约束与激励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利益。外部治理包括一国创建的公司治理制度环境与治理市场,其中公司治理制度环境是指一国为保障投资者利益,规范公司行为而制定的一整套法律法规及执行体系;公司治理市场包括公司控制权市场、管理者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及产品市场,这些公司治理市场从不同角度对公司内部人的决策行为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

二、会计信息质量

AAA在1966年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它明确提出相关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可定量性等四条用于评估会计信息的标准。1980年5月,美国FASB第2号公告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 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并于同年12月,较为全面的概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FASB认为,规定有用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具有三个作用:(1)为制定与财务报告目标相一致的会计准则提供指南;(2)为财务信息提供者在选择表述经济事件的不同方法时提供指南;(3)增进使用者对企业和其他组织提供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和局限性的理解,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有依据的决策。除此之外,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四项主要质量: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信息质量分成三部分。

由此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目标的具体化。其主要功能是辨别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能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也就是说,信息使用者有什么信息需求以及财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什么样的有用信息(葛家澍、林志军,2006)。

三、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公司的所有者不作为公司的直接经营者,而是作为委托人,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由此在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都以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为原则,获取自身最大利益。

由于拥有剩余索取权,委托人(股东)所追求的目标是资本增值和最大化资本收益,以此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代理人(管理者)的目标则是追求个人在薪酬、奖金、社会地位等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报酬的最大化。通常,代理人会趋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来增强对财务的可操控性;降低企业的债务水平以减少其在企业的投资风险和避免资本市场对其自身的严格监督;会在企业决策中支持扩大企业规模、追求投资多元化等提案,以此来获取更高的个人回报。不难看出,代理人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是以牺牲委托人利益为代价,他们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如何有效减少代理冲突,使代理人尽可能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的、降低代理成本,成为代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层与经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

为了解决代理难题,Jensen和Meckling提出“利益趋同假说”,认为通过管理层持股的方法能够缓解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减少代理冲突。由于管理者倾向于按照自身的利益进行决策,没有持股的管理层很难与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因此,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通过管理人员持股能减少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侵占股东财富和其他非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动机。随着管理人员持股的增加,其与外部股东的利益将逐渐趋于一致,从而使得代理冲突得以缓和,结果必然是管理者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更愿意与外部股东在企业的发展决策上取得一致。所以,“利益趋同假说”认为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Beasley(1996)也认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授予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一定的股权,可以激发他们更加的勤勉,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然而,另外研究者则认为“利益趋同假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随着管理人员持股比例的不断增加,公司控制权可能从外部投资者手中转移到管理人员手中。当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可能使得管理人员的行为几乎不受约束,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也随之增多,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这就是Fama和Jensen(1983)提出的“壕沟假说”(Entrenchment),该假说指出,如果管理层持股过高,他们将可以应用他们广泛的影响力和投票权以确保他们在进行非价值最大化目标时不影响他们的工资水平和聘任与否。此时,管理层会降低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质量,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间

现代公司除了存在上述代理>中突和代理难题之外,部分学者认为还存在另外一类非常严重的代理问题,即公司大股东与外部分散的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公司制度的决策机制使得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其实存在隐含的契约关系,即大股东代理分散的小股东对企业实施控制。但是,由于二者的目标函数并不相同,大股东可能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以小股东利益为代价。另一方面,除了动机,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大股东拥有了牺牲小股东的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能力。以La Porta为代表的“掠夺假说”认为,大股东可以利用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来对小股东实施利益“侵占”。鉴于上述手段的非公开性,Johnson等(2000)又将其称之为“隧道策略”(tunneling)。很明显的,这必然会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Shleifer和Vishney提出“监督假说”,认为股权的集中会减少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倾向,有助于减少委托代理冲突。这是由于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其经济利益也加大,由此大股东为保护投资对管理层的监督亦随之增强,而且此时大股东的投票权和影响力也较大,使大股东更有能力控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以,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是正相关的关系。在国内,也有大量研究成果,如刘立国和杜莹(2003)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是负相关的。杜兴强和温日光(2007)也发现采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以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分别代表股权集中度来进行验证,均得出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是正相关的。

(三)管理层的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间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个根本特征,为了协调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及组织机构等公司治理机制应运而生。在公司治理中,上述组织机构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保证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经营计划等措施的提出与实施,公司的委托人则期望这些机构能根据投资者的利益来激励约束管理者。

董事会是委托人的法定代表,是国内外上市公司中普遍设置的重要管理部门。关于规模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董事会是否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防止与经理层的妥协等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更为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他们认为,规模相对较大的管理层可能拥有更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有利于管理层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些学者认为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增强会计信息的质量。因为相对较大的管理层规模也容易使其成员产生“搭便车”的动机,难以真正的改善管理层的治理效果。

与董事会不同,监事会主要职责是进行监督。关于监事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监事会的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显著的相关性。一部分学者认为,监事会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具有影响力,其监督作用不可忽视,监事会的规模越大,其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相反,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角色比较尴尬,不能有效的履行其监督职能。因此,监事会的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总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监督成本的高昂,使全面监督代理人的行为不仅无法操作而且与成本效益原则相背。所以,因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代理冲突就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代理难题”。尽管如此,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提高,保护投资者利益。

猜你喜欢

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
从“魏则西事件”看“细胞免疫疗法”行业发展状况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下信息管税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资本市场对证券分析的影响研究
XBRL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应用的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