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2015-06-23陈世寅刘青松牟雅洁陈洪波
陈世寅,薛 亮,罗 勇,刘青松,牟雅洁,陈洪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陈世寅,薛 亮,罗 勇,刘青松,牟雅洁,陈洪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目的 观察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加多源治疗仪(TDP)照射治疗,治疗组运用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VAS评分、压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腰背肌筋膜炎;走罐;中药热奄包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纤维组织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主要是由某种原因(慢性劳损、感受寒邪等)导致腰背部筋膜及肌组织出现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等无菌性炎症病理改变的筋膜病,以腰背部酸痛、僵硬、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研究应用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5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骨科门诊就诊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纳入标准:年龄20~65岁,符合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1,2]: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③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④X射线检查早期无阳性体征,中后期可有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软组织劳损;②1周内接受过于本病相关的中西药治疗的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并对中药过敏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胃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⑥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⑦治疗不合作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针刺加多源治疗仪(TDP)照射。针灸取穴原则:在腰背部痛性结节、条索状改变处寻找阿是穴,配合膀胱经穴、华佗夹脊穴。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所取穴位,得气后,加多源治疗仪(TDP)照射,留针20 min。每天一次,5天一疗程。一个疗程观察疗效。
1.2.2 治疗组 将红花、紫草、穿山甲、防风、苍术等各取适量于食用橄榄油中浸泡 5 日以上制成刮痧油(对刮痧油中中药过敏者慎用,可改为医用石蜡油或凡士林)。将木瓜、川牛膝、川芎、独活、防风、蚕沙、甘草、桑寄生、续断、当归、红花、羌活、白术等药碎成小段,混装在20 cm×30 cm的布袋中,封口。第一次使用的药包首先用清水浸泡30 min后放入蒸锅蒸煮60 min取出,待药包表面温度降至45~50 ℃,用干净治疗巾包裹。患者俯卧位,暴露皮肤,将自制刮痧油涂于治疗部位(以腰背段督脉、膀胱经为主)。根据患者体质、体形选用大或中号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用火罐吸住皮肤后,将火罐沿双侧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来回推罐各5~10 次,直至背部出现红紫色或紫色瘀点为度。走罐时注意罐口始终与皮肤平行接触,用力均匀适中不宜大,速度缓慢。隔天一次,5天一疗程。将已加热的用干净治疗巾包裹的药包放于患处,其间需要来回运转,烫敷时用力均匀,速度先慢后快,随着温度下降逐渐变慢,直至冷却。每天一次,5天一疗程,观察一个疗程疗效。治疗过程中随时听取患者对热感的反映,观察皮肤颜色变化,避免烫疗包接触皮肤时间过久,防止皮肤烫伤。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判定患者疼痛强度。0分:静息时及活动时均无疼痛;1~3分:静息时无疼痛;4~6分:静息时轻微疼痛,日常活动时候疼痛加重;7~10分:静息时或者日常活动时疼痛剧烈。压痛评分:0分为无压痛;1分为轻度压痛;2分为明显压痛;3分为重度压痛。活动功能评分以胸腰椎活动时是否存在屈伸、侧弯、旋转受限评价,存在任何1项,记录1分。
1.4 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 100%。痊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 80%,腰部活动自如;显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 50%,< 80%,腰部活动不受限;有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 20%,< 50%,腰部活动改善;无效:腰痛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 20%,腰部活动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98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1例、对照组3例脱落)。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疼痛及压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压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压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压痛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劳累而作,久卧湿地,贪凉受冷或劳累后复感寒邪,使肌筋中经脉气血循行不畅,不通则痛。治疗当祛风散寒、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达到 “通则不痛”的目的。
走罐、中药热奄包治疗都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特色疗法。走罐集拔罐、刮痧、按摩疗法的功效于一体,能扩张毛细血管,使其充血,打开毛孔;中药热奄包集热疗、药物功效于一体,与皮肤直接接触,通过走罐后打开的毛孔能使药物的功效强力渗透到体内,起到活血化瘀、散寒祛湿、通络止痛的效果。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背部走罐是以十二经脉皮部与十二经脉、十二脏腑相通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罐体边缘及负压吸吮刮熨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而刺激有关经络、穴位,治督脉振奋 “一身之阳”以固本,取足太阳膀胱经可有效解表散寒,且可通达全身脏腑之气,标本兼治。现代研究发现,拔罐(走罐) 有很强的负压吸吮力量和温热作用,在吸附或移动过程中,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皮下渗透压增强,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使风寒湿邪直接通过拔罐得到外泄,祛邪外出,同时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性渗出物吸收,使局部新陈代谢加强,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组织中致痛递质的刺激,降低神经兴奋性,消除肿胀及疼痛,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再生。走罐以自制刮痧油为介质,更加强活血化瘀、散寒祛湿、通络止痛的效果,能够缩短疗程,达到治愈的目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医临床多以“火”或“热”作为介质治疗本病,如:中药热奄包、中药硬膏热贴敷、温针、灸法、中药熏蒸等。中药热奄包配方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散寒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施术时的温热效应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再借助走罐后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毛孔扩张,热奄包与皮肤的广泛接触,增加了药物药效的渗透、吸收。故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较单纯针灸治疗在临床疗效、缓解疼痛方面优势明显,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赫双林.临床疼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国外医学麻醉学复苏分册,1993,14(4):228-230.
[4] S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Cupping pl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ment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muscle fasciitis of the package
CHEN Shi-yin,XUE Liang,LUO Yong,LIU Qing-song,MU Ya-jie,CHEN Hong-bo
R274.3
B
1672-6170(2015)01-0144-03
2014-07-21;
201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