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回顾性分析

2015-06-23王秀琴平杰潘书权田桂珍柯森方

河北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过敏史回顾性注射剂

王秀琴,平杰,潘书权,田桂珍,柯森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3医院药剂科,北京通州 10114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回顾性分析

王秀琴,平杰*,潘书权,田桂珍,柯森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3医院药剂科,北京通州 101149)

目的:总结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分布和特征,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总结临床表现及药品分布特征。结果:61~80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最多,占41.8%。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87.7%,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反应,占38.5%,药品品种以心脑血管类居多,占34.4%,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合理用药,关注易感人群,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中药注射剂具有起效作用快,生物利用度高,临床疗效好等优势。此外,研究表明,相比较于单一结构化合物而言,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细菌、病毒感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具有更为高效、低毒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也日益升高,不但延缓患者的康复,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2]。本研究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的122例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有关中药注射剂ADR的病历报告共122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统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患者不良反应史、ADR临床表现、ADR累及的系统、出现ADR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给药途径等。分别根据不同的类别,将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及分析,分别计算各项内容构成比。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122例中药注射剂ADR的患者中,男性65例,占53.3%,女性57例,占46.7%。出现ADR患者的年龄分布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61~80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最多,占41.8%。

表1 中药注射剂ADR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2.2 中药注射剂ADR的患者过敏史及给药途径情况:122例中药注射剂ADR中,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共12例,占9.8%。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107例,占87.7%。肌肉注射15例,占12.3%。

2.3 中药注射剂ADR所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的临床表现:ADR以全身性反应为主,占38.5%,其次是皮肤,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分别占17.2%,14.8%,13.1%,见表2。

表2 122例中药注射剂ADR累及的系统以及主要临床表现

2.4 涉及ADR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及构成比: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比例最大,占34.4%,其次为清热解毒类,占27.0%,见表3。

表3 涉及ADR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及构成比

2.5 中药注射剂ADR转归情况:122例中药注射剂ADR患者,在停药或针对具体病症进行治疗后,治愈68例,占55.7%,好转54例,占44.3%,无死亡病例及后遗症患者。

3 讨论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日益广泛使用,具有临床疗效好,起效快,给药剂量能够准确控制、生物利用度高等优势,但随着中药注射剂使用量不断增加,其引起的ADR发生率也不断上升。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其成分较单一西药注射剂往往更为复杂,制剂的纯度受到药材产地、品种、采集时节、储存方式等因素影响[3],纯度不易控制与保证。其次,目前我国对于中药注射剂的相关政策及规定尚未达到完善的标准,中药药材来源不一,质量不够稳定,制备工艺及提取纯化方法多样,且尚无统一的定性定量标准[4],从而影响了中药注射液的质量稳定性。此外,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较为复杂,倘若纯化分离不够完全,未分离的组分中很可能存在异性蛋白、大分子物质等致敏原,从而增加ADR的发生率。

本研究对于中药注射剂所致ADR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均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发现,男性所占比例为53.3%,女性所占比例为46.7%,基本持平。年龄分布情况的结果显示,出现ADR最多的患者年龄为61~80岁,占41.8%,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老年患者由于较高的年龄,药代动力学发生一定的改变,机体各种器官、系统的功能及代偿呈逐渐衰退的趋势,肝肾功能相对低下。此外,该年龄段的患者机体抵抗力及耐受能力较低,对药物较为敏感,因此,相比于其他年龄段而言,ADR的发生率最高。本研究结果发现,122例中药注射剂ADR中,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共12例,占9.8%,提示对于有家族史、过敏体质、过敏史的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更要慎重,用药后要密切监视患者的临床反应及可能发生的ADR。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107例,占87.7%。肌肉注射15例,占12.3%。静脉注射的ADR率明显高于肌肉注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静脉注射时,药物能够更快的进入血液,从而引发ADR,此外,中药注射剂中若含有不溶性微粒,会增加患者水肿、静脉炎等ADR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用药中,能口服给药的尽量口服给药,不给予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尽量不给予静脉注射,对于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务必要加强临床监测。

对中药注射剂的ADR所累及系统、器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前三位依次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附件、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中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多糖、多肽等大分子物质,具备一定的免疫原性抗原,可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过敏。而涉及ADR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主要为心脑血管类,占34.4%,其次为清热解毒、抗感染、抗炎类,占27.0%,分析原因,可能与超量给药,重复用药等有关。

[1]孙长江,葛建彬.9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106~109.

[2]马春红.我院9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6):96~97.

[3]杨翠琳,邓晓莉.我院10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4):61~62.

[4]李艳娜,董杰,陈颇静.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使用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2013,10(20):92~94.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6.062

1006-6233(2015)06-1042-03

*通讯作者:Email:wangxq69@163.com

猜你喜欢

过敏史回顾性注射剂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沉默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骆氏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心电编辑在心律不齐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