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

2015-06-23李艳莲李占花忻丽云侯凌峰赵有英侯春兰

河北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李艳莲,李占花,忻丽云,侯凌峰,赵有英,侯春兰

(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河北张家口 075131)

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

李艳莲,李占花,忻丽云,侯凌峰,赵有英,侯春兰

(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河北张家口 075131)

目的:探讨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人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接受12次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干预,对照组接受12次一般心理护理。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别于入组时、治疗4周末和8周末对两组进行评定,并于第8周末评定两组的服药依从性。结果:研究组在治疗8周末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和一般病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服药依从性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护理工作中应用特定认知行为技术,能明显改善阳性症状,提高服药依从性,提高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特定认知行为技术;随机对照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期病人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下,护理难度很大。国外研究表明,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1]。比慢性期病例的效果更好[2]。国内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大多针对恢复期病人,且多采用一般的认知行为技术[3,4]。鉴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针对精神分裂症的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对急性期病人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入组标准:①均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PANSS总分评分≧60;③药物治疗的种类和剂量已保持稳定2周以上;④年龄18~60;⑤初中以上文化。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PANSS中联想散漫≥5分,情感交流障碍≥5分,交流缺乏自主性和流畅性≥5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原有药物治疗基础上,研究组给予认知行为技术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护理。研究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18~60,平均(27.3±7.5),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4.8±1.6)年。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8至60,平均(27.6±8.1),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4.9±2.7)。两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剂量基本相同。在以上各项及婚姻,教育和性别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5]:用于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3个分量表:阴性症状量表(7项)、阴性症状量表(7项)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16项)。每个项目1(无)~7(极重度)评分。总分及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临床症状越重。依从性以服药依从性为指标,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以百分率计算。

1.2.2 评定方法: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进行测评。在入组前使用PANSS量表,筛选符合条件的入组病例。采用PANSS分别在入组,治疗4周末和8周末评定两组病人。于治疗第8周末评定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并进行比较。

1.2.3 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研究组接受12次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干预,对照组接受12次一般心理护理。

一般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尊重、和蔼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熟悉患者的一般情况,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观察病情变化并熟悉病情,每天与患者沟通30~40min,包括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症状表现,进行心理教育,即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讲解精神疾病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干预:首先全面收集患者资料并评估,通过适当的共情和温暖、真诚和尊重等基本心理治疗技术建立治疗关系,进度适当缓慢。进行心理教育:使用正常化,告知人们在压力、疾病、睡眠缺乏和感觉被夺等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幻觉,大约2%的人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听到过声音,通过此技术降低患者异常知觉带来的焦虑和病耻体验。采用针对幻觉和妄想的技术对病人进行干预。针对幻觉:①发展合理的解释,如功能失调性解释为“外星人在和我说话”,功能性的解释为“也许是我的睡眠不够”。②记录声音日记。③建立应对技能,并且因人而异,主要采用分散注意力和集中精力二类。具体操作为,在治疗中展示、练习,解释该技术原理,监测应对方法的结果。对声音理性反应,积极想象。采用逐级暴露和反应预防技术解决命令性幻听,并事先建立足够的应对策略。采用应对卡强化处理幻觉的方法。针对妄想:首先以合作的态度和缓慢的进度与患者一起工作。具体技术有检查证据、引导发现、逐级家庭作业、箭头向下、换角度看问题和苏格拉底提问。了解病人关于妄想的信念,进行温和的苏格拉底提问。如病人认为周围人对自己有敌意,使用引导发现技术,想到多种可能性。再如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性欲减退,产生被变性的信念,镇静作用诱发的外力干扰大脑的想法。治疗师运用引导发现和心理教育,帮助病人更合理地理解这些现象。总之,治疗师的合作态度和缓慢步伐使治疗起效。

治疗安排:前4周每周2次,后4周每周1次。每次治疗时间30-40min。

1.2.4 效果评定:采用PANSS量表进行评定。两组分别于入组前,治疗4周末和8周末各评定1次。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依从性以服药依从性为评价指标,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以百分比计算。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在4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8周末,除阴性症状因子分无显著差异外,研究组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和一般病理同对照组比较,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说明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阳性症状干预效果较好,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s)

PANSS分即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总分研究组治疗前22.64±4.53 19.42±5.04 40.20±8.11 86.40±14.28 4周末17.74±3.91 13.10±4.32 31.98±7.63 66.86±12.46 8周末10.96±4.43 9.62±3.79 19.58±5.82 44.88±10.71对照组治疗前23.46±5.55 20.10±5.19 39.84±6.93 89.46±14.74 4周末18.12±4.79 13.80±3.51 31.38±7.02 67.48±14.65 8周末13.02±3.25 9.84±3.86 23.94±7.51 49.46±7.99 t值2.64 0.29 3.21 2.4 P值<0.05>0.05<0.01<0.01

2.2 治疗依从性比较:从表2看出,8周后研究组的完全依从率为84%,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依从比率,研究组为0,对照组为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8周末服药依从性(±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8周末服药依从性(±s)

组别n治疗8周末服药依从性比较(n%)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对照组 50 42(84.00)8(16.00)0研究组 50 30(60.00)16(32.00)4(8.00) Z值2.67 1.87 2.95 P值<0.01>0.05<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治疗第8周末,PANSS总分、阳性症状和一般病理得分方面,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但阴性症状因子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干预能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改善无明显效果。国外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主要体现在能更好的改善阳性症状。国内有人对足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年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治疗4周后阳性症状改善,可能原因是药物治疗时间较长的缘故。在第八周比较两组的服药依从性,研究组病人完全依从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不依从的比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说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研究组实施较规范的认知行为技术干预。针对患者的幻觉、妄想症状分别采用特定的CBT干预,且特别针对急性期病人的特点,治疗进度缓慢,每次不超过40min,参与研究的人员都是经过CBT系统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

[1]Zimmermann G,Favrod J,Trieub VH,et al.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on the posi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A meta-analysis[J].Sshizophr Res,2005,77(1):1~9.

[2]Dickerson FB.Cognitive 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A review of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0,43:71~90.

[3]黄今茹,郭金明,韩淑芬,等.认知行为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4,14.

[4]赵淑芹,王剑英.认知行为训练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4(30).

[5]Steven JStein,Ph.D.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中文版[M].1992

The Efficacy of Special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es on Schizophrenia During Acute-phase

LIYanlian,XIN Liyun,HOU Lingfeng,et al
(Shalingzi Hospital of Zhangjiakou,Hebei Zhangjiakou 07513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special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es in clinical nursing for the patients schizophrenia during acute-phase.Method:In random number tablemethods, 100 patients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acute-phas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study group(n=50),and control group(n=50),The patients of study group accepted 12 sessions of nursing with special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es,at the same time,control group accepted 12 support psychology nursing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same drug therapy.PANSS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difference of scores at baseline.Drug compliance of both groupswere assessed at the end of 8th weeks.Result:In study group,the total score and two factors of PANSSwere lower at 8th weeks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and drug compliance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were significant.(P<0.01 or P<0.05).Conclusion:It suggest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pecial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es in nursing for patients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acute-phase could improve positive symptoms and drug compliance.So it could improve nursing standard in patientswith schizophrenia during acute-phase,and should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Schizophrenia during acute-phase;Special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6.052

1006-6233(2015)06-1018-03

河北省张家口市科技支撑项目,(编号:1101093D)

猜你喜欢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