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式授课模式的思考

2015-06-18鹿小沛

新课程·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一节课品德课班会

鹿小沛

《家,温馨的港湾》是初二下学期的第一课。任教的6个班级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效果却截然不同,让我有很多感触。其中的3个班,像课堂的旁观者,安静地观看老师卖力地表演,自己却无动于衷,让我有种自说自话的悲凉;另外3个班,却是课堂的参与者,感受着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画面、每一段视频,被课堂感染,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后一种情形,不知是我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感染了我,学生和我沉浸在同一种情绪里。课堂以分享故事《男孩和树》开始,听着久石让的Mother,学生自觉融入小男孩的角色,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大树的果实、树枝、树干,残忍地对待大树却不自知。学生边欣赏边联想自己,自己曾经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这棵大树,回忆父母这棵大树曾经给予的爱,情境导入引起了学生朦胧的情感共鸣。之后在分享爱的故事时,学生讲述着父母的故事,被自己的父母深深地感动了,内心的“善”“孝”“感恩”都被唤醒了。看着讲述的学生红红的眼圈,听着他们世界里的故事,我竟也眼睛发热。还记得,我当时的反映,在那个学生身旁,咬着牙,生怕自己的眼泪失控。我不能哭,我要安慰我的学生,我也要和他们分享我的“大树”。这一节课,我不要课本的知识点,不要在课本上记“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的文字,我要他们把它们刻在心上。但巧合的是,我们这节课一起分享的巧好是书本上印刷着的文字。我这才真正领会到,思想品德课本上所有的文字都来源于生活,教会学生如何去生活就是在学习课本知识。我不知道这一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仍然是空白,没有停下脚步记问题、整理答案,只是一直自然地往前走,它更像是一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至今能想起学生红红的眼睛,能想起学生诉说父母恩情时的哽咽,能想起自己当时的震撼和感动,原来思想品德学科也可以如此触及学生的灵魂。如果可以,我会继续探索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也许我的学生成绩不是第一名,但他们却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找到方向而感到明朗的同時,我也有很多困惑,3个班给了我无限感动,那其余班级的冷漠说明了什么?直到讲完了《学会与父母沟通》之后,我才找到了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节课的授课效果几乎和上一节课是反转的,曾经课上无动于衷、表情冷淡的几个班级,竟然在这节课有非常精彩的表现,曾经课上现身说法、积极发言、动情流泪的学生竟然异常安静。课堂导入是这样:80、90后子女组成网络论坛小组,这个拥有9万多成员的小组指责“父母皆祸害”,发出各种帖子指责父母的种种不是。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群体现象的原因。部分班级学生激烈讨论,给出的理由其实就是自己的切身遭遇和真实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其实也有很多类似的抱怨,主动交流的学生也很多,而且很多观点引起了其他同学强烈的共鸣。另一部分班级的讨论、发言却并不积极。这种课堂表现的反转是巧合还是必然呢?硬件因素、教师因素排除,只剩下学生内在因素了。主要问题不在于学生是否热爱这个学科,而在于教学设计是否和他们的日常经历契合。在《家,温馨的港湾》中积极参与的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的深爱,更能对父母多一分理解,就自然对父母少了几分抱怨;而家庭学校生活中较为叛逆的学生也许对父母的爱理解不够深刻,与父母存在很多沟通上的问题,所以在《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中有积极的表现。也就是说,当课堂教学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历遭遇相似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交流的主动性,他们会比教师更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当生活与课堂没有交集的时候,就像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看得见却触摸不到,学生的冷处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将思想品德课打造成主题班会,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经历灵活变通,对于同时任教6个班的我来说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但很庆幸的是,我身在一个和谐的三中政治教研组,大家还像我刚踏进这个学校时一样照顾我,没有嫉妒,有的是关注和信任。教研同事们知道我有了这个想法,给予了很大支持,经常听课,课后第一时间评课,说优点的同时也指出我的一些问题,让我及时改变自己,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会离心中的目标越来越近!

?誗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一节课品德课班会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