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溶解性的标尺
2015-06-18辛甲明
辛甲明
一、案例背景
《溶解度》是上教版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整节内容分三课时,本课时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整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课时“物质的溶解性”让学生明确应该从量的角度来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而这一课时应从量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其知道溶解度是溶解性的量化表达方式,可用溶解度来衡量物质的溶解性。同时本章与前两章相比难度和思维含量都有了大幅增加。这里还是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尤其是对溶解度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后面关于溶解度的计算和运用。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作为载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为溶解度计算和酸碱盐的相关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教学片段
1.溶解度的定义
师:(展示图片)老师、刘翔和姚明谁高谁矮?
生:老师矮,姚明高。
师:(展示图片,给出具体身高)老师的高度为173cm,姚明的高度为226cm,高矮属于定性描述,而高度就是定量描述。
师: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
生:溶解性是定性的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师:如何比较白糖和食盐谁的溶解性更强?回顾家庭小实验,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性。
组员1:在同一温度,取等量的水,看谁溶解得最多。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定量比较了两种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用量化的数据来比较溶解性更直观。溶解性的大小常用溶解度來表示。
师:溶解度的定义、符号、单位。
生完成【例1】和【例2】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师:碳酸钙是易溶于水还是难溶于水?
生:难溶。
师:这种描述是定量还是定性?
生:定性描述。
师: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阅读教材。
师:溶解度是溶解性的量化表示方法,根据溶解度的数值可将溶解性进行分类。
生:20℃时,
易溶:S>10g/100g水;可溶:1~10g/100g水;
微溶:0.01~1g/100g水;难溶:S<0.01g/100g水。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师:PPT呈现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数据,表格法的优点是什么呢?
生:表格法直观、精确。
师:表格法有什么不足呢?
生:只能观察到这两种物质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
师:还有更好的表示物质溶解度的方法吗?
生:溶解度曲线。
师:将上述数据绘制成溶解度曲线,体会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生绘制溶解度曲线。
师:根据自己绘制出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生: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师: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溶质也可以是气体,你觉得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可能又有哪些?
生完成学生实验。
(1)打开雪碧饮料,观察现象。
(2)对一瓶雪碧饮料加热观察现象。
师:这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压强和温度。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师:思考夏天的鱼塘里会出现“鱼浮头”的现象,找出原因?
生:温度高,压强低,水中溶解的氧气少。
三、案例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和精确化。
本节课,我就以高矮的定性描述和高度的定量描述开始教学引入,再过渡到溶解性和溶解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鉴于本节课是“溶液”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课时,应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引课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前一课时的“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的家庭小实验,从定量的角度引出了溶解度这一概念。而在落实溶解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时,考虑到概念的理解透彻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所以此次概念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四要素”,还通过学生课前探究实验的数据,直观、有效地建构溶解度的概念,介绍溶解性的分类,体现溶解度的标尺功能。考虑到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本课没有将重点放在溶解度曲线的阅读上,只是引导学生注意了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进一步分析和应用,也可以挖掘到另一个深度,计划安排在下一课时完成。由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内因和外因,小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类比引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最后以小结和练习来巩固落实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