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偏差及应对措施

2015-06-18王双世

新课程·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学生

王双世

摘 要:农村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自负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妒忌心理等心理偏差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偏差;教育应对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农村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使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许多与教育目标相悖的偏差,传统的教育方法作用在这些偏差上显得无能为力,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下面就现在农村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偏差现象及教育应对措施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绩拔尖,活泼好动,较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竞赛获奖、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尤为明显。七年级时班上有位马×同学担任学习委员一职,上课听讲非常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他上课时从来不按老师的要求做笔记、做练习,我就批评了他,认为他对待问题思考不深入,马虎应付。结果这一挨批评,他就与我赌气,不听课,不回答问题,甚至不完成作业。我觉得马×同学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与我的批评有关系,于是我对该学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与调查。原来马×同学小学时一直是这样的习惯,他的老师因为其成绩一直排名在前,也就默认了他的这种习惯,于是孩子便自认为他的这种习惯是正确、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了一种偏差心理——自负。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一旦受挫,会感觉“没面子”,变得较为自卑。于是我便通过真心诚意的劝说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马×逐渐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并且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作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成绩。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这类学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自卑型”的學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有自发上进、摘掉学困生帽子的自信心,也愿意作努力,也努力过,但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心理压力又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对于自卑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学会自尊、自信、不畏艰难。当学生以充足的信心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教师应“小题大做”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扬长避短,以某方面的成就弥补自己的缺陷,逐步建立足够的自信,始终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赏识教育”原则。

三、逆反心理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变时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发育开始。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成人感”增强。随着生理的变化,学生心理上产生“独立”意识倾向,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陡然降低,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增强。但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对老师、父母的管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针对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他们为了证实自己不在是小孩,力图通过“标新立异”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特别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治安,纪律所不允许的个人活动产生“挑战”的心理,也就产生“不让他干什么他偏干什么”的逆反行为。

矫正这种心理,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试着站在这个年龄段的特征上去思考问题,指出他们的错误时要讲究策略,避免简单粗暴,把微笑带给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四、厌学心理

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基础差,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不高,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自信心逐渐丧失,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虽然有时从动机上,想得到好成绩,对学得好的同学也充满羡慕。但他们惰性思想严重,贪玩成性,作业完不成,成绩落后,缺少进取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以确立学习热情和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主,给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指导,适当降低要求,少批评多鼓励;另外这类学生在其他方面肯定有自己的所好与特长,教师要与这些学生多接触,与他们一起劳动,一起游戏,使他们融入师生所营造的大家庭当中,并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给予自己的包容与温暖,增强归属感;在游戏和劳动中创造机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大家庭的特殊贡献,增强其成就感,他们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继而将这种成就感迁移到学习上使他们产生“我要学,而且只要我认真学,我也能学好”的信心。

总之,要矫正学生在成长中的不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心中有爱,要爱生如子。另外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人施教,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影响和感染他们。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0.

[2]陶勑恒.心理咨询与辅导[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04.

?誗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