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2015-06-18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燕大司徒雷登燕京大学

方 彦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方彦

摘要:燕京大学诞生于五四时代,它是由外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于北京开办的。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代表,燕京大学不但培养出了众多人才,而且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燕京大学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其高明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就燕京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而言,从学生的入学测试,到与学业相关的选课制、学分制等,再到学生课外生活的管理,都给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气息。

关键字: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学生管理制度

燕京大学创建于伟大的五四时代,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虽然当时教会大学的创办动机并不单纯,但客观来说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中的佼佼者,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它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其高明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学生管理制度。

一、燕京大学与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是我们研究燕京大学时所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司徒雷登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他出生并长期生活在中国,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一生中与三个因素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就是“宗教,教育和中国这个国家”。①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的校长,从此,便为燕京大学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燕京大学来说,司徒雷登做校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当年“学生志愿参加海外传教运动”的领袖罗伯•斯皮尔认为“司徒雷登深切了解中国,于在华传教人士中对中国青年最具影响力,而且才华与学养出众,思想开朗,中外人士都心仪其人。”②事实也的确如此,司徒雷登执掌燕京大学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名校。“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作为燕京大学的校训,深刻的体现着司徒雷登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对研究和实践教育的人来说,司徒雷登对燕京大学成功的教育管理范式对当今的大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燕京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一)学生的入学管理

燕大建立之初,仅有100来名学生,多为教会保送。他们的学费由所选送的教会提供,生源狭窄,素质不高,毕业后也主要在教会方面工作,就业面也不宽。面对如此境况,当1926年燕大搬入新校址的后,司徒雷登先生在拓宽招生渠道、使学生来源世俗化与社会化、提高入学学生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司徒雷登扩大了燕大“中学承认”系统中的学校数量,学生的来源也增加到9个省份,有的甚至来自于港澳、以及南洋地区。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司徒雷登并没有忽视招生的质量过滤问题:想进入燕京大学学习的学生必须参加考试。燕大规定只有那些平时成绩的平均分在85分以上且品行端正的中学毕业生才有报考燕大的资格。燕大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学生的入学考试并不以宗教信仰作为标准,这种公开招生考试的科目有两部分:必考科目和任选科目,前者包括中文、英文、数学和智力测验,后者则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中任选一门。③

(二)学生的学业管理

除了严格的入学制度以外,司徒雷登对待学生的学业管理也绝不含糊。司徒雷登主张实施“通才教育”。燕大虽然分系、科,但并不分的过专、过细。对于进入学校的学生,除了必修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外,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选修其他课程。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燕京大学的选课制度上。全校课程分为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入学后以系为单位,除了学习公共必修课和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与自身专业相接近的专业课程为自己的副修专业。为了贯彻培养目标上广博与专门相结合的原则,燕大根据自己文、理、法学院得专业特点,将课程按学科性质分为三大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且规定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生至少互选入门课程各一门,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愿选读别门科学的高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与选课制度紧密相关的是学分制,燕大规定本科生四年中须修满140-146个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一般占到95-99个学分,其余为选修课的学分。 如果仅仅以是否获得学分来评判学生成绩的话,只会有获得学分和未获得学分两种情况,而且学生的学习质量难于及时检查,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及时剔除或改正提高。绩点制的引进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④为保证学生质量,燕京大学还实行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在燕京大学里,体育也是非常受重视的。燕大的学生不论男女,都要修够38分才能毕业。燕京大学还向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

(三)学生的课外生活管理

作为燕京大学的首位校长,司徒雷登始终坚持:按照西方模式创办起来的燕京大学,既是一个社区,又是一个大的团队,这个团队又是由若干个小社团组合而成的,犹如一个精诚团结的大家庭。燕京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并且通过学生自治的手段来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学生自治会是一个全校性的活动团体,采用自由民主的体制,通过自由投票选举而组成。每年举行一次竞选活动,机会平等,任意角逐。燕京大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让学生自己进行管理。学校和各院系分别组建了学生会,对于学生会,他始终坚持让其自治,他认为:“增进学生实行自治的理由,就是在我们教职员与学生共同的生活上,实行我们理想的爱、服务、友谊和本分。”

三、燕京大学学生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

在当时,燕京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无疑是成功的,否则也不可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优秀人才。其成功的学生管理经验,对当时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以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也是人们从事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大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专业兴趣的培养,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一旦形成,就成为积极探索知识奥秘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倾向,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乐不知疲,经历旺盛。燕京大学在学生选课,以及课外的社团活动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兴趣的尊重。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促使学生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将学校的制度管理转化为有效的自律性约束,依靠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来实现高校的学生管理目标。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尊重学生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是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努力学习,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燕京大学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权,也非常相信学生的自律与自治能力,为学生自治提供充分的机会与保障。

(三)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燕京大学在学生入学标准以及学业考核中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压力与动力。如果不努力,不好好学习,就会面临着退学的危险。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办法,燕京大学学生的质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名章.私立燕京大学[C].南京: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

[2]陈远.燕京大学1919-1952[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郝平.无奈的结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李跃森.司徒雷登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7]陈小刚.司徒雷登的大学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8]黄新宪.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近代化[J].苏州大学学报,1994,(4).

注释:

①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0页.

②陈远.燕京大学1919-1952[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页.

③陈小刚.司徒雷登的大学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第23页.

④陈远.燕京大学1919-1952[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6页.

⑤陈远.燕京大学1919-1952[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7页.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燕大司徒雷登燕京大学
近代燕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农业改良路线的对抗
天高云淡,得幸与你相见
燕京大学教师与学生运动探论(1946—1948年)
依山傍海,燕大腾飞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下级面前心虚气短
燕大教授系狱记
司徒雷登和他的中国事业——司徒雷登在华经历与人物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