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课的教学体会与修订建议
2015-06-18黄李炮
【摘 要】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课程要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于力、运动的分析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促进学生培养用力的规律、能量的观点去科学分析力学、电学等现象的思维习惯。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使课程“接地气”。
【关键词】物理必修;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年后,教育部又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原则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促进公平,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具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要为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本人从多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中物理必修课课程内容要紧抓简要的物理核心知识,课程资源开发要“接地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一、必修课程内容应该紧扣“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规律应用,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
1.现行课程内容与数学教学衔接不畅、数学应用要求太高
必修课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现行新课程共同必修部分仍延续“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不同夹角)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较高要求,使得数学处理的教学比重超过物理规律的教学,这里所涉及的数学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也没有衔接好,如:不在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所需要的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4》等等。这些物理必修所需要数学的教学滞后,是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最主要的原因。大量数学应用的教学“喧宾夺主”,使很多学生没有抓住力和运动的分析要领。
2.改革的历史实践
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国家教委在1990年3月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对物理必修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要求高一、高二上“必修物理课”,高三学理科的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一改革开放以来要求最基本,学生最容易过度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必修物理课”,只要求应用力学规律解决一维情况下的问题,在当时却遭到猛烈的批评。很多老师感到“话到嘴边留半句”6,很多学校都是抛开教材必修选修“打通”教,然而又普遍反映学生在学习高一物理时感到困难。这一矛盾心态反映出缺乏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该保留的就得留,总不能为了“清楚”把理论物理都一并教下去,不能只顾自己讲“清楚了”,而不管学生犯“糊涂了”。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克制高大上的教学癖好。
3.修订建议
课程标准应该坚定地服从、服务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定出恰当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妥善解决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逻辑结构的关系,妥善解决数学等相关学科教学的衔接。建议物理必修课程要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物理规律应用的教学,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对“内容标准”进行修改:《物理1》仍然设两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只要求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直角三角形等有关知识解简单一维的力学问题,降低矢量运算的要求。《物理2》设三个二级主题:机械能和能源;电场;电流。电场着重于一维情境下的电场力和电势能的教学;电流着重于利用电场力做功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解决简单闭合电路的问题。这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排除数学学习滞后的困扰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又学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特别是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物理学核心内容,让学生树立力学现象、电学现象遵循相同物理规律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分析思维习惯。待到选修3系列时学习多维的力学和电学,着重分析二维的矢量运算及曲线运动。选修本系列模块的同学具有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加上高一的数学基础,利于学生对力和运动、功和能规律应用的巩固提高。
二、 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使物理课程“接地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1.当前课程资源的应用上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很有限
现行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尽量使教师方面所作的决策最小化。保姆式的教材、教辅材料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挑战其出版团队所塑造的权威性是相当困难的,敢于删去其中的偏题、难题、怪题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造成对所有学生都进行同样的培养,使得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使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觉得上课是煎熬。建议构建公共的“教育云平台”,广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平台上取来资源,由“取来”替代“删去”,给人以自主和从容。
2. 缺少一线教师参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容易脱离教学实际的设计
探究程序化。例如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在2004年初审通过的一些教材里“实验与探究”后马上给出胡克定律,学生在预习时都已经认识胡克定律,而在课堂上还大搞“作出实验图象”“以弹簧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这样的“探究”大都流于“程序”,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认为“科学研究”也不过是走走过场。
媒体虚拟化。例如在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材里作为学生实验:用可调内阻电池来探究闭合电路中内电压和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其直观的电池结构,改变电池内电解液的横截面积可以调节电池的内阻,通过它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闭合电路。但是2004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删去了这个实验,而是以“滑滑梯”、“抽水机”等代为类比。教学中许多老师还设计生动的动画模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无法达到实验演示所能达到的效果。事实证明实验器材是最好的媒体,清晰的实验现象胜于雄辩。
实验魔术化。有新教材在引入“库仑定律”时利用“迷你实验室——看谁能赢”:给气球充气后,在头发上摩擦,将气球靠近空易拉罐,即使气球未接触易拉罐,易拉罐也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再用另一只气球摩擦头发,从相反方向靠近易拉罐,观察易拉罐的运动情况——看谁能赢。设计趣味十足,然而操作起来很难成功,特别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完成。科学实验首先要严谨,要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展现,不能为了“趣味性”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
3.课程资源的需求是多元的
物理学教育相对于横向的地域差异,纵向的学生个体差异更为显著。虽然当年甲种本、乙种本的探索不是很成功,为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同一地区学生也有不同层次的教材需求。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设计精良的课程资料的功能之一,是在教学中解放教师,发挥他们的独创机智、灵活性、自信心。国家课程作为基础、纲领作用,不应大包大揽,只提出最一般的统一要求。像例题、习题、案例等等都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去补充,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些资源开发中来,既满足横向地区差异的需求,更可以满足同一地区不同特色、不同难度的需要。
4.课程资源应该源于教学实践
教师主要任务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与评价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切磋和合作建构,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观念转变与发展。当前大量的习题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只侧重于演算环节和推导环节,缺少了问题的始末两个环节,直接导致了科学思维开始和终结直觉思维的缺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利用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展实实在在的探究教学。应该说,这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选国外的,就不如选我国的;选外地的,就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就不如选当今的。基于本地的、当今的原始问题解决,才能显示出思维的内涵、色彩,品质,才能显示出思维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概念和规律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去量身打造教学平台,给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是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总之,高中课程改革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共同必修内容要突出基础性,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 以课程多样化来推动高中教育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涛,袁贵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为学生发挥个性留空间[D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5-1
6/6180646.shtml.2014-05-18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李炮.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物理教学探讨[J].2009(11)64
[4]马扎诺著,邓妍妍,彭春艳译.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
[5]艾斯纳著,李雁冰等译.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99
[6]黄李炮.中学物理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应用的探讨.物理教师[J].2012(11)10
[7]邢红军,张喜荣,胡扬洋.创造教育.文化与传统视域下的反思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J].2014(5)20
(※本文为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项目“高中物理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30
087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