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活动探索(人教版)
2015-06-18鞠洪英
鞠洪英
一、 剖析课标“活动”要求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它从属于课程标准“认识区域”中的“认识地区”,是“认识地区”的最后一个区域,也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学区域。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本条课程标准对“活动”的要求:提供区域地理位置示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认知和概述地理位置;组织活动或设置问题,让学生对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进行概述。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特点。本条课程标准对“活动”的要求:通过阅读地图和气候图表,归纳总结该区的气候特征。设置活动让学生分析气候特点背后的原因,感受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3)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指出某区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本条课程标准对“活动”的要求:通过阅读资源分布图,了解本区的资源种类和分布。设置活动让学生探寻极地地区资源丰富的原因。
(4)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地区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程标准对“活动”的要求:通过设问以及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知道自然环境的主要方面:地形、地势、气候、生物等。设置活动让学生认识南、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原因以及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二、 审视教材“活动”编写
本章人教版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教材设置3组“活动”、2组问题(6个小问),并提供11幅图示、5份阅读材料作为辅助。
教材活动设计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并完成学习目标提供极大帮助。但从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看,存在一定缺憾:第一组“活动”第一小问,只让学生说出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和环绕北冰洋各大洲的名称,并未让学生明确南、北极地区的范围;另外很多学生对南、北极地区,南、北极(点),南极洲,南极大陆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学生对教材给出的南、北极地区的方位投影图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应在教材活动的基础上添加能让学生清楚这些问题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第一组“活动”第二小问,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结合教材图10.5,学生可在比较南、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同时,与人体体温、水的冰点相比较,得出南、北极地区确实很寒冷,同时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的结论。但极地地区气候特点除气温极低之外,还有降水特别少、风特别大的特点。所以这里也应添加可供学生认识后两个气候特点的活动。第一组“活动”第三小问,归纳和比较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可将此活动具体化,提供表格并列出比较项目:海陆状况、气候状况、代表动物。尤其第三项,弥补了活动中没有提到动物的比较。第二组“活动”讨论我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第一小问很好,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知道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其季节和北半球相反,2月本是北半球的冬季,但却是南极地区的暖季。第二小问讨论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价值。该活动设置简单,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太概括、模糊。即便答出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可为科考提供天然实验室。但南极地区那么寒冷,怎么会有那么多丰富的矿产资源?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考查的?如何通过深层冰芯了解地球的历史状况?学生的这些疑问还需要教师补充材料并设计活动解决。第三组“活动”演讲:保护极地,人人有责。该活动视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并非所有班级都能进行。有的班级可由教师播放关于环保的图片和视频,只要学生能产生共鸣,感受到环保势在必行,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环保做一些事情即可。
三、 优化课堂“活动”内容
活动1:复习式导入
【活动内容】回顾“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地球上有没有所有经线同时穿过的地方?
(2) 南、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
(3) 南、北极地区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深入理解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活动2:南、北极地区方位投影图的阅读
【活动内容】阅读教材“图10.1南极地区”和“图10.2北极地区”,回答以下问题。
(1) 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
(2) 图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是什么线?
(3) 图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表示什么线?
(4) 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
(5) 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
【设计意图】方位投影图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所以通过一步步深入提问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让学生深入理解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活动3:南、北极地区纬度位置和范围的判读
【活动内容】阅读教材“图10.1南极地区”和“图10.2北极地区”,完成下列要求。
(1) 指出南、北极两个地区的范围。说出南极地区、南极(点)、南极洲、南极大陆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 比较南、北极地区海陆分布差异,并说出南极地区被哪三个大洋环绕?北冰洋被哪三个大洲环绕?
【设计意图】确定南、北极地区的范围,纠正和规范生活中人们常常混用南、北极(点)和南、北极地区的现象,同时回顾大陆与大洲的区别和联系;南、北极地区海陆分布差异是造成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在说明范围、组成的同时还为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打下基础。
活动4: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差异的归纳
【活动内容】学生分为四组,自学教材P93~95,包括教材P95活动2,分别讨论南、北极地区的气温、降水、风力大小、代表动物的差异,回答以下问题。
(1) 南极地区“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
(2) 南极地区成为世界“冷极”的原因是什么?
(3) “白色沙漠”说明南极地区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 南极地区成为“风库”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比学习两极地区的气温、降水、风力大小、代表动物的差异,可让学生加深了解其区别;4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让学生知道两极地区的差异,而且能明白差异的原因。
活动5:南、北极地区科学考察意义的探讨
【活动内容】自学教材P96~97以及教材P98活动2,完成下列要求。
(1)阅读教材“图10.1南极地区”,找出我国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判断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哪个方向?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南极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科学考察站?它们分别属于哪些国家?南极地区自然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科学家要去考察?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
(2)阅读教材“图10.1南极地区”,找出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想一想煤、石油的形成条件,为什么在如此寒冷的南极地区还有煤矿、油田和气田?
(3)南极地区除了矿产资源还有哪些资源?
(4)阅读教材“图10.2北极地区”,找出我国黄河站。并对比南极地区说明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我国和世界各国主要科学考察站的方位,一方面巩固方位投影图的阅读,另一方面明确我国昆仑站建立在南极地区的科考意义,激发爱国情怀。并结合气候运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知识,以及正是因为南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没有人破坏,才能使原始的自然环境得以完整保留。知道科学家具体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也可激发学习兴趣、求知和探索欲望。了解南极地区的资源,一方面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还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道理,把过去学过的大陆漂移知识运用起来解决问题。了解我国北极地区的黄河站,同样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学会知识的迁移,知道人们研究北极地区同样有资源的需求以及气候、海洋、生物等研究价值。
活动6:南、北极地区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的探析
【活动内容】阅读教材P98~99,包括2个阅读材料,再观看教师课前准备的图片、视频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 说明极地地区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
(2) 讨论:面对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设计意图】图片、视频可强化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问题的直观认识,激发环保意识。环境问题具体化可让学生讨论保护措施时有的放矢,认识到环保离自己并不远,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影响到“远在天边”的极地地区。这种把现实生活的“小事”同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地区环境问题这样的“大事”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巩固课堂“活动”成果
课程标准对活动的目标要求主要通过课堂“活动”得以实现,但从教育规律看,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尤其是需要平时落实并坚持的具体行为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应延伸到课后,具体问题设置上可加强其拓展性、开放性,更能弥补课堂活动时间短、不便具体落实的不足。本章最后一个活动:为环保提出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就可以延伸到课后。向全校或社区做一次极地地区环保宣传,关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式如何影响极地地区环境。学生可既在活动过程中了解相关事件与知识,也可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得到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