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羊成:苦熬没个尽头 苦干才有出路
2015-06-17吴志菲
吴志菲
50年前,中国林县(今林州),10万英雄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凡是看过电视剧《红旗渠》的人,都会对片中那位腰系围绳荡身在悬崖峭壁之间、万丈深渊之上排除险石的排险队长任羊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名字与红旗渠一起被写入了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课本,从而家喻户晓。半个世纪过去了,老英雄还好么?
就是老虎嘴也要拔掉它几颗牙
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的林县,是一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由于降雨量极小且严重不均,每逢大旱之年,干渴的土地上常常颗粒无收,以至饥民相食的惨剧在历史上多次发生。1928年1月20日,任羊成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
“历史上我们这里水贵如油,群众吃水往往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上千年来林县人为了水,不知流过多少血,发生过多少惨景。我们的小麦没有雨,一点点高,一颗麦穗上也就一两个粒。不引水没法子活。”任羊成说,林县早在1944年就已成为解放区,然而,到解放初期,缺水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全县550个较大的村庄,有307个村需远道取水。其中跑5公里山路取水的村庄就有124个,还有两个村庄的乡亲甚至要翻山越岭奔波20多公里,才能取到赖以活下去的“救命水”。
1954年秋,早年在林县周边地区闹革命、打游击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第一书记。这位年仅26岁的县委书记上任伊始,便怀揣着改变山区面貌、造福林县人民的强烈愿望,亲自带队走进林县的山山岭岭搞调研,组织干部、群众讨论山区前途,很快便把解决林县缺水问题列为县里的头等大事。自1955年至1959年,由于动工修建了多条渠道和数座中小型水库,形成了南、北、中3个水利灌溉体系,林县的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58年,任羊成响应县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和全村90余名社员奔赴南谷洞水库。
上级嘱咐,每个人带5斤面,背20斤柴,10天工夫“就可以修好了”。然而,大山之中这83米高程水库大坝的宏大工程,让任羊成们一干就是整整3年。期间,任羊成担任296人的大炮队队长,在工地上哪里艰险他就往那里闯,哪个活苦就拣那个活干,人称“小老虎”。
其实,任羊成在小时候连纸炮都不敢放,有人说他:“羊成的胆没有跳蚤大。”到了南谷洞,起初任羊成放了一个小炮,只装了一斤药,吓得双手颤抖,半天点不着药捻。好不容易点着了,他一口气跑了两里多,炮响了半晌,他还趴着不敢起来。
越是怕放炮,犟脾气的任羊成自己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没想到还放了几个老炮,“取消”了几个大山头。由于摸索出了一套炸石技巧,任羊成所点的炮,最多时仅埋炸药就达2000多公斤,可以炸平一座山头,从未出现哑炮。“神炮手”的美名就传开了。
随着南谷洞等水库的建成,水利灌溉体系初步形成,1959年林县的小麦喜获丰收。然而,这年麦收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林县境内的河流全部断流,水库见底,渠道干涸,不仅秋播无望,连人畜饮水也发生了困难,很多村庄的群众只得再次踏上了远道取水的漫漫求生路。
严酷的现实,激起了杨贵及县委一班人到境外找水的想法。经过考察,在山西境内的浊漳河那丰富的水源给林县人带来了莫大的惊喜。经双方协商,上级批准,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即不久后正式命名的“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以林县县委领导为先导的3.7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向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浊漳河汇集,一场战天斗地的大战役在巍巍太行山中打响了!
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漳河水入林县,仅总干渠的长度就达70多公里。要在太行山中修渠引水,一个非常艰险的任务就是劈山炸石。任羊成因在1958年林县修建南谷洞水库时就当过炮手,修建红旗渠时,便积极报名加入了爆破队,整天在山腰石壁上打眼放炮。
在红旗渠总干渠经过的山西境内,有一座10公里长的大山叫牛岭山。牛岭山中有一座长方形的山头,向北伸向漳河,朝河的一面是90度的绝壁,有几百米高,经常雾气腾腾,白云缭绕。据当地老人说,除了鸻鹉以外,其他鸟难以飞得上去。因此,群众称这个地方是鸻鹉崖。
1960年6月12日上午,在谷堆寺山下的城关公社槐树池大队工地鸻鹉崖,民工们正在紧张地施工。9点多钟,山上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当场砸死9名民工,另外3名重伤致残。
“被砸死的,最小的是一个女孩,才19岁,最大的不到40岁,当中还有一个才结婚几天的新媳妇,施工时戴着块新头巾的新媳妇。有个人大叫,我双眼没有了,过了四五分钟就牺牲了。”据任羊成回忆,横飞的血肉,贴在山崖上,还有的挂在了荆棵上,血淋淋的,惨不忍睹。
一时间,全线工地情绪消沉。“放炮惹恼了鸻鹉精”的迷信说法不胫而走。民工们不敢起五更到工地,不敢天黑后收工。心中越害怕,还越容易心惊出事。一次,几个民工大白天好像猛然听到山崖石缝“嘎嘎”作响,急忙跑开。一个民工失足跌到高崖下,摔成重伤,经手术抢救才算保住了一条命。
“当时,140多华里的总干渠工程全是在悬崖峭壁上,这么大的事故发生后面临是继续施工还是停工的问题。”任羊成回忆:“党员、团员、干部提出要修,说打仗也有牺牲,不能打了败仗就不打仗了。有人说,没有粮,也没有钱,工程太大,也很危险——当时好多人吃的就是树叶、野菜,群众没有地方住,就住山岩土洞。总之,当时斗争很激烈的。最后,提出‘宁愿苦战,不能苦熬!”
当时,党员、团员、干部一个个站出来表决心。任羊成提出:“要继续修下去,但必须安全施工,先得把险除掉,我作为一个党员我带领除险!”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话音才落,一片欢呼声。
为了确保民工的安全,工程指挥部决定由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逐一除去炸松的悬石。任羊成坦陈:“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底,的确也害怕——除险怎么除呀,能不能找到科学的方法。”、
起初,任羊成手持钢钎,系条粗绳子下崭,可是“缓不了气,很难受的,没法使劲,而下边的群众等着施工,我心里干着急,昨天才表的态,怎么办?好在经过好多次试验,我找到了窍门,用鸡蛋粗的绳子把四肢套住,并在腰间和胯下系成‘十字”。
一次,当地两位老汉见他们在70 多丈高的鸻鹉崖上观察地形,要从那里下崭,大声嚷道:“这儿上不得啊! 那是见阎王的地方,上一个死一个。”但任羊成毅然让同伴们砸实钢钎,系牢大绳,将绳索往腰间一拴,手握带钩的长杆荡向了不时哗哗啦啦掉石块的悬崖。崖深风大,任羊成在悬崖崎壁间来回飞荡,多少次险些撞在石壁上,他都机智地荡开了。崖上的人为他揪心,崖下的人为他捏汗,可是他却成功地除去了一块又一块险石。“钢钎、铁锤、抓钩这些全部在腰里面别着,30多斤啊,两只脚一蹬,使钩子一挡,就悠出去了,用钢钎别掉那石头,就别掉了,别不掉就用大锤,一锤,这石头哗地就塌过去了。”
在悬崖绝壁上排除险石非常危险,必须用除险钩点住崖壁,再往外飞荡,才能躲开往下滚落的飞石。在除险时,任羊成每下一绳时只能排除10米宽的险石,工效太低。他经过长时间思考后,就在悬崖上左右回荡起来,这样一次就能排除30多米宽的险石,一下子使工效提高了两三倍。任羊成将这种作业称之为“走平绳”。不久,任羊成他们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
披坚执锐,众志成城。除险队员们豪迈地提出了自己的口号:“鸻鹉崖就是张着老虎嘴,我们也要拔掉它几颗牙。”任羊成率领队员们每天下崭除险,为建筑大军开路,他们有时像壁虎一样伏在悬崖上,有时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用抓钩和钢钎等把悬崖上的险石活石一个个撬下来。经过50多天的大会战,一条雄伟的大渠通过了鸻鹉崖半山腰。
除险英雄多次在阎王殿“报名”
9月的一天,在虎口崖施工时,任羊成正在全力除险,没想到很多碎石头从上面掉下来,他躲避不及,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不偏不倚“啪”地砸在嘴上。任羊成感到“嗡”的一声,就失去了知觉。随即,系着他的大绳在空中旋转起来。这种现象对悬在大绳上的任羊成最危险了,幸亏他很快就清醒过来。他想:你砸你的,我只要砸不死,我就干我的。又仰起头准备向崖上喊话。但是他连作张口动作几次,怎么也张不开,觉得嘴是麻木的,似有东西压在舌头上,难以出声。
他用手一摸,原来一排门牙竟被落石砸倒,舌头被砸伤了。情急之下,任羊成从腰间抽出一把手钳,插进嘴里,钳住被砸倒的门牙,用力往外一拔,就拔掉了两颗,他又用手钳把剩下的一颗也拔掉了,鲜血顺着嘴角流下来。想到崖下的民工还在等自己上工,任羊成又坚持“扫石”6个小时,才从悬崖上下来。
“下来后,整个嘴巴肿得像葫芦,我喝了点野菜汤,野菜吃不了。受伤了还不能说,还要挺下来,说了担心人心浮动,当时工地多,除险的人员少。第二天,我只得戴着口罩出工。”任羊成说,受类似的重伤有5次,“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接着干——这是我们当年的口号”。
一个月后,任羊成的左腿又被石块砸折了。当时,工地上连止痛贴也没有,头7天痛得受不了,任羊成没有办法参与除险。可是,有一个工地有险待除,没有人排除只得停工,3000多人一下子没有活干,工程进度受到影响,这个工地的指挥长都落泪了,不敢施工。任羊成得知这些情况后,要人架着自己到这个工地,后背背着钢钎等工具下崭。“我一只腿蹬,干了4个小时。运动了这么久,我不敢休息,怕休息后趴下去了就不能起来,又到另一个工地干了4个多小时,没想到一下来人就休克了,现场40多个人都哭了,说我死了。20多分钟后,我苏醒过来,说:不哭了,我还活着哩。”
杨贵后来知道了这事,狠狠批评了有关负责人,并要处分工地指挥长等。任羊成又找到杨贵,给他们求情:“杨书记,这是我主动去的,那里太危险了,我不去能行吗?”
有一次,任羊成爬上通天沟除险,失足跌进圪针丛里,脊背上扎满了尖尖的枣刺儿,他忍着疼痛,又爬上山崖,坚持除险。晚上,房东老大娘和儿媳妇给他挑刺,一个钟头,挑了一手窝,却一声不吭。
修红旗渠那些年,任羊成一直战斗在排险第一线,梨树崖、老虎嘴、鸻鹉崖、小鬼脸等千百米悬崖绝壁上都留下了他凌空除险的雄姿。长年累月地在山崖间飞来荡去,他腰部被绳子勒出一条条血痕,经常血肉模糊地粘在身上,连衣服也脱不下来……工地上,逐渐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任羊成听到后,笑了笑,说:“我是在苦水里长大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任羊成。我能活到现在,已经赚了20多年了,就是为修建红旗渠被摔死了,也比儿时饿死喂狗有名堂。”说归说,但他也确实意识到了自己干的活太危险,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也不得不做好“光荣”的准备。
因此,任羊成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他借了别人的或别人借了他的东西,不识字的他都要请人一宗一宗地记在小本上,到时候好算账。而且,每天早晨上工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把那个小本子包在里边,然后才去上工。
任羊成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赢得了上至县委书记杨贵、下至修渠民工的赞赏和敬佩,也大大地鼓舞了修渠大军的士气。杨贵每隔两天都要与任羊成所在的工地通电话,只有听到了任羊成的声音,杨贵才能放心。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在林县分水岭隆重举行,漳河水历史上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流入林县境内;1966年4月20日,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当年,林县大张旗鼓地一次表彰了74名建渠英模,其中,“除险英雄”任羊成等8位修渠尖兵还被授予特等劳模的光荣称号。
穆青与除险英雄几十年不寻常的交往
1966年4月,刚刚发表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著名通讯的穆青,慕名来到热火朝天的红旗渠配套工程工地采访。当他听人介绍了除险队长任羊成的事迹后,便一个人来到任羊成正在除险的现场。任羊成清楚地记得,当时他正在崖上除险,听到崖下有个陌生人在喊他下去说话。任羊成下崖以后,这个陌生人便像拉家常似地向他问了一些排险情况。望着任羊成残缺门牙的嘴巴,这个人还关切地问任羊成:“你腰里勒根大绳,身上疼不疼?”说着,便随手掀起了任羊成的衣衫。此时,任羊成由于长期凌空除险,腰部已被大绳磨出了一圈厚厚的老茧,但老茧的边缘仍然有磨破的新皮在往外渗血。当这个陌生人看到任羊成粘着血迹的内衣时,不由得扭过头去掏出手帕擦起了眼泪,边擦眼泪边连连感叹:“哎呀,真是太苦啊!太苦啊!”任羊成对这个面相和善的陌生人心生疑惑,便问:“你是哪里来的干部啊?”陌生人告诉他说:“我是一个记者。”
过后,任羊成才听领导介绍,他见到的那个记者是北京来的时任新华社副社长,名叫穆青。然而,正当穆青准备深入采访红旗渠时,“文革”爆发了,穆青的计划被迫中止。1969年冬,穆青第二次去林县,但不巧杨贵刚被外调,有人正叫嚷“红旗渠是唯生产力论的活标本”。这样,穆青想再次采写红旗渠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也就是在这次林县之行中,当穆青打听任羊成的消息时,有人竟冷冷地对他说:“任羊成早到阎王殿里报了名,死啦!”为此,不明真相的穆青难过了好一阵子。
1992年初,《安阳日报》的两名记者进京向新华社送一份有关对红旗渠进行技改的内部资料,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在审阅时,任羊成的名字跃入了他的眼帘。穆青当即就问安阳来的两名记者:“上面这个任羊成是不是就是当年红旗渠上的除险英雄?他不是牺牲在工地上了吗?”两名记者告诉穆青:“任羊成现在活得好好的,已经退休两三年了。”
穆青一听,兴奋地笑着说:“哎呀,他活着就好,我真想马上见到他,他腰里那圈带血的厚茧和没有门牙的嘴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任羊成的“死而复生”,使穆青感到分外惊喜,他一边询问任羊成的近况,一边向两位来自安阳的记者布置任务:“本来我应该尽快去林县看望任劳模,但工作忙得实在脱不开身,这样吧,请你们回去把他给我带来,我请他来北京做客!越快越好!”
任羊成得知当年在工地上仅和自己谈了20分钟话,看了他腰部的老茧而直抹眼泪的穆青,时隔26年后还如此挂念着他,感到实在是盛情难却,但空着两手去北京,他和老伴都觉得不大合适。想来想去,任羊成让老伴从家里的粮囤里称出了40斤小米和20斤绿豆,收拾得干干净净,分成两等份,装进了4个小面袋中——任羊成已经想好,这次既然去了北京,见了穆青,正好顺道去见见也在北京的老书记杨贵。给他们带去一点用红旗渠水浇灌出来的小米、绿豆,也总算是林县人的一点心意吧。
1992年1月12日下午,任羊成背着粮袋子,在《安阳日报》记者的陪同下,走进了新华社办公大楼。穆青放下手头的工作,迎候在办公室门口,像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握着任羊成的手,把当年的“除险英雄”迎进了办公室。看着任羊成给他和杨贵背来的小米、绿豆,穆青感动得抱着任羊成泣不成声。待稳定了一下情绪,穆青亲自为任羊成递烟、沏茶,旋即拨通了杨贵的电话。杨贵一听说任羊成来京,大为惊喜,很快赶到了新华社。穆青、杨贵与任羊成3人相会,激动得又抱成一团哭了起来。
当天晚上,在新华社的餐厅里,穆青设宴招待久别重逢的任羊成。宾主入席时,穆青和杨贵硬是把任羊成按到了正座的位置。穆青打趣地对任羊成说:“我、你还有杨贵,论年龄我最大,你最小。我是大哥,杨贵是你二哥,你是三弟,你来北京,就得听我们两个老大哥的!”
任羊成当晚就住在新华社,接受了穆青的连夜采访。随后两天,穆青安排人陪同任羊成游览了天安门和故宫。临别,穆青还特意为任羊成回送了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并事先办理了托运手续。见任羊成执意推让,穆青真诚地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快过年了,你回去把几位红旗渠劳模召到一起包顿饺子吧!”任羊成听着这热乎乎的话语,感动得紧攥着穆青的手,只是一个劲地说:“中!中!中!”
自从与任羊成再次聚首后,穆青总在挂念着这位生活清贫的“老弟”和红旗渠。1993年,河南省委作出了在全省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国务委员陈俊生随之专程到林县考察并向中央写了报告。这年初冬,穆青和他的老搭档冯健、周原采访河南,3人原计划在豫西、豫中采访后再到林县,没想到由于大雪封山把他们困在了安阳。任羊成得知穆青一行就在离林县几十公里的安阳时,马上联系了王师存及红旗渠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等几位当年的劳模,顶风冒雪赶到安阳去看望穆青一行。在安阳,任羊成和几位劳模与穆青一行促膝长谈,话题始终围绕着红旗渠的兴衰。说到动情处,他们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哽咽啜泣。
1994年2月,穆青满含深情地写了讴歌任羊成奉献精神的通讯《两张闪光的照片》,后收入《十个共产党员》一书。看着上面穆青签名留念的《十个共产党员》,任羊成对老伴说:“我们尽管不认识字,这本书可要好好保存,是无价宝!”
1998年深秋,穆青与杨贵一起再次踏访了红旗渠。当时,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在红旗渠青年洞洞口,迎接他们的任羊成抚今追昔,动情地告诉穆青,其实当年杨贵书记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修渠的场景,比电视剧里体现的更艰苦、更生动。穆青听后,一手拉着杨贵,一手拉着任羊成动情地说:“正是有了杨贵这样的县委领导,有了任羊成为代表的修渠劳模和电视剧中‘刘技术(原型为毕业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后任林县水利局技术员的吴祖太。吴祖太在修建红旗渠时,因王家庄隧洞塌方而牺牲)那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才创造了红旗渠这样的人间奇迹。”
“文革”中,许多人和事被弄得黑白颠倒,林县也没有逃出那场劫难。当时,红旗渠被称为“黑旗渠”、“死人渠”,修建红旗渠的功臣变成了“罪人”,任羊成和许多劳模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2002年6月初,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批转一份任羊成等人要求落实待遇的情况反映,说是穆青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交代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把任羊成等几位红旗渠劳模的事迹和未能解决劳模待遇的情况写一篇内参。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经过采访了解,于6月26日发表了一份内参稿件:《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等渴望落实劳模待遇》。
这篇内参稿件刊发后,河南省委、省人大4位领导先后5次批示,要求解决任羊成的省级劳模待遇落实问题。2002年7月1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作出重要批示:“任羊成是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要求享受省级劳模待遇是合情理的。这件事同‘文革的纠纷无关,应作合理的解决。他们几个人年事已高,不要再拖延了。”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也曾两次批示;河南省委常委、秘书长李柏拴,省人大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马宪章,安阳市委书记方晓宇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尽快落实上级领导批示意见,解决任羊成等人的省级劳模待遇落实问题。
这年8月7日,受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委托,分社的一位记者专程到新华总社,向穆青汇报任羊成等人的劳模待遇落实情况。那天,当这位记者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总社新闻大厦6楼时,穆青社长已经在办公室等待,在长达1个半小时的时间内,他一边听取这位记者的汇报,一边谈他与红旗渠劳模的感情故事。穆青说:“‘文革期间的派性斗争,把任羊成等人说成是黑典型,假劳模,人家一个除险英雄、跟着县委书记杨贵修建红旗渠命都不要了,怎么会是黑典型?我当年看到任羊成腰上的伤痕,都掉眼泪了。”谈到开除另一位红旗渠劳模王师存党籍时,他说:“太冤枉了,王师存临死的时候,把党费拿出来,临终遗言说,什么时候把党籍恢复了,就把党费交给组织。”穆青谈红旗渠劳模很动情,眼睛里溢满泪水。
9月27日,安阳市政府108次常务会议,同意并批准任羊成等享受省级劳模待遇;28日,安阳市人民政府下发了专门(144号)文件。10月14日,林州市市长来亮专门到任羊成等家里慰问;26日,林州市召开有任羊成等劳模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市长把安阳市政府的144号文件送到劳模手中。至此,任羊成等几名修渠英雄圆了几十年的梦想,穆青牵挂几十年的事也解决了。
2003年10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任羊成突然接到通知,说是穆青同志在京病危,很想与他再见一面。然而,当任羊成和当时的林州市委领导带着家乡的小米匆匆赶到北京时,穆青已与世长辞!看着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穆青遗体,任羊成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穆青大哥,你醒醒……”
党和国家领导人盛赞平民英雄
早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开通以后,林县里决定将任羊成留在红旗渠上,负责“青年洞”渠段的维护管理工作。当时,渠上的条件相当艰苦,仅有的那点微薄工资,别说养家,就是自己糊口也难以维持。尽管如此,任羊成也从没产生过回家的念头。他说,他太眷恋红旗渠了,别说每月还发点工资,就是不给任何报酬,上级只要让他守渠护渠,他也心甘情愿。为了在渠上生存,任羊成在渠边开出了一小片一小片的荒地,种起了豆角、南瓜、玉米、红薯等。后来,任羊成又带领渠上的几个工友,开始在青年洞及附近渠段植树造林。经过连续几年的栽植,7万余株柏树把昔日的荒坡深沟,装点成满目苍翠的风景区。
任羊成历任红旗渠青年洞管理所所长、管理段段长兼支部书记等职。为了确保前来参观红旗渠的领导和游人的安全,他每年都要重操旧业,带领工友上山除两三次险。
任羊成曾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乌兰夫、姬鹏飞、吴学谦、陈永贵、赵朴初、钱正英、陈慕华等和来访的1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外国朋友参观红旗渠,向世界介绍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在此期间,任羊成同原国家主席、政协主席李先念结下了深厚情谊。
至今让任羊成难以忘怀的是当时还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为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访问,曾在1974年春季来了两次,他也就有幸两次同李先念在一起共话红旗渠。第一次是李先念先期来为卡翁达的到访勘察参观路线。当时,陪同李先念从青年洞、分水苑,到桃源渡槽、红英汇流的一天时间里,任羊成只知道这位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的中央首长是个很不小的官,但究竟是谁,一点儿也不知晓。直到李先念在河顺火车站临上火车时问他:“羊成,你陪了我一天,知道我是谁吗?”在任羊成表示说“不知道”后,李先念才告诉他:“我是先念!以后有什么情况就与我联系!”
时隔不久,李先念陪同卡翁达等外国友人来到青年洞参观。到青年洞不久,几名国外客人听了任羊成关于青年洞的修建经历以及任羊成的情况介绍后,咕咕叽叽地说:“这么高的山崖,鹰也难飞上去,人怎么上去除险?”
为了让这几个外国人认识认识英雄的林县人,李先念急中生智,问任羊成:“羊成,能不能现场给他们表演表演,让他们看咱中国人到底有没有这个志气和能力!”任羊成不假思索地说:“完全行,没有问题!”于是,立马安排青年洞管理段两名工作人员打开仓库,抬出了两大盘拳头般的粗绳以及钢钎、钢锹,任羊成麻利地系上了腰带和绳子。
当任羊成向山上走去时,外国客人摆手制止,并伸出大拇指,连连说:“林县人真了不起!真了不起!”这一小小插曲,让李先念对任羊成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他在应对不少外国人提出的各种刁钻古怪问题时表现出的随机应变非常满意。
任羊成的家乡古城村位于林县深山区,交通闭塞,土地瘠薄,红旗渠水一时还流不到那里。1988年,已届60岁的任羊成才恋恋不舍地退休回到了老家。眼看乡亲们吃水、用水困难,他便带头集资组织人员,昼夜打井。山区打井谈何容易,凿下去尽是石块。一口井打到15米深,还没有一点潮气。有一次,任羊成不小心失脚从井壁跌入井底,脚脖骨被摔错位,他咬咬牙坐起来,忍着剧痛自己猛力将错骨扳正,然后让人用绳把他从井底拉了上来,没过几天,他又拖着伤脚系着绳索下井了……
199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参观、考察红旗渠后,于当天下午召开了座谈会。江泽民一进会议室,第一句话就是:“任羊成同志来了没有?”任羊成一面答应一面站起来。江泽民笑着让他坐下,亲切地询问:“听说你修红旗渠时砸掉了几颗门牙,现在怎么样了?”任羊成激动地说:“砸掉的几个门牙都已经补上了……”江泽民拉着任羊成的手说:“任羊成同志,你们在(20世纪)60年代,在困难时期,创造了红旗渠这样的奇迹,这是了不起的工程。你们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你为红旗渠建设立了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座谈会结束时,江泽民说:“任羊成同志,你不要走,咱们一块合个影!”
总书记记下了英雄的名字,记下了英雄的业绩,记下了英雄的红旗渠!在青年洞旁的平台上休息时,江泽民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们。”
2007年5月3日至4日,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任羊成等226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青年英模相聚一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大会致信,高度评价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青年英模取得的突出业绩。任羊成听到总书记在信上写“共和国的发展征程上,深深烙下了青年英模奋斗的足迹;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永远镌刻着青年英模闪光的名字”时,激动地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当年的青年典型,这对我们是极大的关怀。”
5月4日,还不到凌晨4时,任羊成就起了床。让这位红旗渠老英雄如此兴奋的原因,除了是第一次到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还因为和他一起观看升旗仪式的是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时代的青年英模代表。5时12分,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天安门广场上数百名英模和数万名群众的目光,都汇聚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2分07秒的国歌声中,任羊成一直注视着上升的国旗,眼眶湿润。抚今追昔,任羊成感慨不已:“我这个80岁的老人和这么多青年一起观看升旗仪式,感觉自己也年轻了。我相信青年人会继承老一辈的事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永远的情怀不老的精神
退休后的任羊成,因对红旗渠,特别是青年洞爱之弥深,每年都要在春季、秋前、秋后到青年洞几次。去了总要满坡巡看一遍他在退休前10年里带领段里工作人员亲手栽植的柏树,看有没有被损毁或盗伐,何处应该补植但还没有补植上。有一次,只因管理段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把一棵被山雨冲倒的小柏树扶直培好,任羊成便大为光火,冲他们吼道:“如果你们不把这棵小树给我弄好,看我怎样跟你们算账!”
巡看罢柏树,任羊成还要自青年洞南口顺渠岸徒步5华里,走到天桥断再返回来,仔细检查总干渠外岸是否有裂缝渗漏,靠山一帮有无山石滑下堆积现象发生,并将自己了如指掌的70余公里总干渠何处会发生渗漏、何处会出现坍塌,告诉新分配来的管理段负责人以及红旗渠管理处领导。并且,在后来一次修整红旗渠时任羊成又上阵了,“清淤、整坝、勾缝、补漏……我干了60华里”。
1993年冬,河口段数处发生渗漏后,段里领导打电话请任羊成最好来一趟帮助找渗漏点。任羊成只在电话里详细询问了渗漏情况,便断然指出了渗漏点的大致方位。管理段人员在停水后果然从那里找到了渗漏处,经治理后再未发生渗漏。
1998年3月,经杨贵和林州市委主要领导劝说,任羊成自老家搬至红旗渠管理处定居。这时,面对一拨又一拨来自省内外社会各界团体的盛情邀请,任羊成前往红旗渠渠首及青年洞为大家讲解除险经历时,虽极想为大家表演当年的实战情景,但却力不从心的情况,以及对步入“中年”的红旗渠在运作中一旦出现险情,除险者又后继乏人的担忧,经过多年思考萌发了培养新一代除险能手的想法。2002年秋,任羊成再一次重回青年洞与管理段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们谈起这一构想时,立即受到大家的同声称道。当即,50多名工作人员争先恐后报名,表示在任老的面授下精心学艺,力争成为新时期除险队中的一员精兵。之后,经段里向林州市水务局、红旗渠管理处主要领导汇报,争得上级领导同意后,任羊成经与管理段领导多次磋商,又对除险训练工作进行了认真准备后,便优中选优,将各方面比较优秀的4人确立为了最佳人选。因4名队员中任姓占了一半,便被大家戏称为了新一代“任家军”。
“任家军”选出来了,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魔鬼”般的训练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任羊成身上。为完成这一林州人翘首以待的使命,任羊成于2003年春节后就常驻在了青年洞管理段,与4名队员一起开始了紧张而又艰苦的训练生活。为使队员们掌握过硬的除险技巧,任羊成指挥大家自3月上旬起,每天6时半起床,先从练习腰系大绳的方法和要领开始,待熟练掌握系绳技巧后,再进行心理适应训练。为使大伙尽快适应悬身崖畔提壮胆魄,任羊成指挥他们先从不危险的楼房顶开始,而后逐步移到距管理段200余米的路边山崖,再到红旗渠之上高达100多米的壑岸之上,最后又教他们手持对讲机,一个人在山顶,一个人在崖下,上呼下应传递信号。
像是有血缘纽带似的,“任家军”4名学员完全继承了任氏“遗风”。练习一开始,尽管长一百三四十米,直径四五厘米的大绳重达100多斤,缠在胸前背后腰际沉甸甸的,两天过来人人腰部磨出了血泡,晚上躺到床上热辣辣地疼痛不止,但却无一人叫苦叫累。练习飞崖除险时,尽管开始望一眼脚下山谷就头晕目眩,稍一不慎就有飞身山崖粉身碎骨的危险,但却勇气十足,信心倍增,像任羊成样那样不惧“阎王店报了名”似的一次又一次飞身下崖,一天又一天舍身练习,仅仅两个多月,就娴熟地掌握了除险技巧。
2005年5月黄金周期间,“任家军”正式亮相景区。每隔30多分钟一次的表演,一次次将游客的眼球吸引到了山崖之间。听到号声后,争相一睹凌空除险的现场表演。每次大家都随着任羊成的一声令下,只见队员腾转挪移,时而荡起大绳,顺岸而下,时而又向崖口冲去,人人矫健如雄鹰,灵活如脱兔,尽显红旗渠传人的风采。任羊成一边现场指挥,一边不住颔首,以示赞许。表演一次次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纷纷竖起大拇指不断地称赞:“我们又看到了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情节,太刺激了。”“红旗渠人真是了不起啊”!现在,凌空除险以及扶钎打锤的铁姑娘表演成了景区常年保持的节目,定人定时表演,为景区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这些年来,任羊成也一直关注并力推“红旗渠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及“红旗渠精神”的弘扬。
2004年9月以后,随红旗渠精神巡回展览团前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郑州六大城市,任羊成为百余万人次参观者讲述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与红旗渠精神。令老人欣慰的是,红旗渠展每到一处,讲者动情,闻者动容,在当地都掀起不小的轰动,红旗渠的修建和红旗渠精神一次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每年两个黄金周里,是任羊成最忙的日子,他都要受邀前往分水苑、青年洞等地为游客不厌其烦地讲述红旗渠。此外,任羊成还无数次受邀前往林州姚村、东岗、龙山等20多个乡镇、街道、数十家企业、学校作报告,经常不知疲倦地为播“红旗渠精神”之火没个停歇。听众包括各个年龄层次,尤其让老人感到可喜的是,其中不乏年轻的笑靥和稚嫩的面孔。年轻人和孩子们经常围住这位老英雄,怀着对前辈壮举的神往,仔细探询那久远的岁月。
一晃50年过去了,老英雄已迈入耄耋之年,神态略显苍老,但不变的是眼中的豪情。时代在发展,某些东西却是永恒的。谈及红旗渠,任羊成依然神采奕奕。“人需要有种精神,苦熬没个尽头,苦干才有出路。”这是常挂在老人嘴边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