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的“难”

2019-02-06吴良琴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修渠林县红旗渠

吴良琴

周总理有次会见外宾,曾自豪地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百闻不如一见。今年8月,终于有幸参观了林县(今林州市)的红旗渠。红旗渠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上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干部群众,历时十年筑成的“人工天河”。据说,如果把挖砌的土石垒成高兩米、宽3米的石墙,可南通广州,北连哈尔滨。真不愧是人间奇迹!

这人间奇迹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波折和磨难。

历史上的林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据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514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次、发生“人相食”5次。老百姓缺水,不是不想修水利,主要是工程浩大,人心难齐。

“水是林县天大的事。”解放后,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干部下决心彻底解决用水问题。时逢1959年大旱,林县人民修渠的愿望更加急迫和强烈。经过广泛动员,一场轰轰烈烈的修渠大战打响了。

1960年3月,项目开始一个月后,进展一度缓慢。原来的口号“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显然不切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物质保障、人地矛盾也日益凸显。怎么办?口号喊出去了,困难这么多,还要不要坚持?林县的决策者们寻思着:还是得坚持干,实事求是地干!于是重新调整规划,一方面作长期苦战的打算,一方面采取修一段通一段的办法,让老百姓看到通水的好处,并争取沿渠各地方支持。

为鼓舞士气,林县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誓要做一面鲜红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路旗。

两年后,正当一期工程即将告捷时,全国开始搞“百日整修”。上级要求红旗渠立即暂停或下马。上级指示要执行,林县的旱情也要彻底解决,怎么办?以杨贵为首的林县领导拍板,执行上级命令,让大多数民工回家休整。但留下300多名工程尖兵,集中力量攻克青年洞等咽喉工程。

此举被反对修渠的个别人当成了“把柄”,一度将杨贵等林县领导推到免职罢官的风口浪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旗渠全面停工,主持者杨贵被打成“走资派”,遭受批斗毒打。幸亏林县群众暗中保护,把他从造反派的手中抢救出来,先送到山西,后又辗转送到北京。后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几位记者联名写信给周总理,反映了杨贵与红旗渠的情况。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68年4月,杨贵等人得以出来工作,继续组织建设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

1969年7月,红旗渠终于全面完工。在没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施工队一直缺衣少粮的情况下,林县人用土石、土灰、土办法,削山1250座、架槽152座、凿洞211个,硬是在巍峨的太行山腰,架起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通天之河!

一渠绕群山,精神恸天下。红旗渠的修建,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的用水问题,造就了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奇迹。这种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红旗渠精神,一举改变了林县的落后面貌,奏响了林县“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闻名全国,震惊世界!

红旗渠不仅是一渠水、一渠电、一渠粮,不仅是一渠艰辛,更是一渠辉煌!

无论什么时候,问题和困难总是客观存在的。但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不愿不敢直面困难、不想不去解决困难。事实证明,红旗渠的难,千难万难,一旦下定了决心,一旦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依靠,一切困难都将不再难。

好事总多磨。世上从来没有能够轻轻松松、一帆风顺办成的好事。但办好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件多么自豪的事情!如果这件事能给广大人民带来长远福祉,那将是多么崇高、多么令人向往的事业!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做到了。所以他们被世世代代的林县人民所铭记,被巍巍太行与盈盈漳河所铭记,被光辉璀璨的共和国历史所铭记!

猜你喜欢

修渠林县红旗渠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间谍修渠反助秦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情系岗黄水库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