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二十年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述评
2015-06-17卫晓萍张玉涓穆陟晅
卫晓萍 张玉涓 穆陟晅
(1、3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学会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1]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2]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将会对我国幼儿的发展和幼教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近20年,我国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方法、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现状、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做展望。
一、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幼儿分享”为关键词对期刊进行搜索,共找到和幼儿分享、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关的学术文章43篇。以“幼儿分享”为关键词搜索,共得到8篇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本文主要对此51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总体来说,从文献年度数量统计来看,对幼儿分享的研究文献总量不多,在2012年数量最多,达到顶峰(见图1),说明近年来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从文献的内容来看,实证类研究或包含实证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占文献综述的38%。
二、研究方法
纵观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等方法。实证研究多采用自然观察法、情景故事法、或通过访谈教师和家长获取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情况等方法,其研究的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真实特点。实证研究中期刊文献的数据处理多采用表格统计等较为基础的方法,硕士学位论文基本采用的都是SPSS、t检验等测量统计数据更为客观精准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1.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研究。
(1)分享的年龄研究。对于分享行为的年龄特征,有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前的分享行为没有表现出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3]4~6岁幼儿在对待“偶得物品”和“拥有物品”上,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也有研究表明当玩具数量等于人数时,大班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显著多于小班和中班幼儿。[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3~4岁呈下降趋势,4~6岁呈上升的趋势。[6]总体来讲,幼儿的分享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在涉及到具体年龄阶段时,可能会持平或倒退。
(2)分享的性别研究。有研究表明,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7]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幼儿作为利益主体的利他性分享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性。[8]也有研究得出类似结论,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认同他人具有分享行为的潜质和愿望。[9]关于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的发展有没有性别差异,目前尚无定论,大部分学者的结论是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发生分享行为。
2.影响因素研究。
(1)不同的物品和不同数量的同种物品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中班幼儿对玩具的所属不太在意,大班幼儿有所顾虑。[10]也有研究表明,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的分享最少。[11]总而言之,物品种类的不同或者数量的不同都会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
(2)同伴关系、家庭教育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关于同伴关系对分享行为的影响,现在有两种相反的结论:我国学者张树俊曾指出大多数小朋友分享的对象或范围,只局限于经常与自己一起生活、游玩的伙伴,在幼儿园里只局限于自己的同桌、同组、同班,而对其他班的小朋友或成人不予理睬。[12]而国外学者Fincham和Sharbany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陌生人之间比朋友之间更容易产生分享行为。[13]
关于家庭教育,我国有研究表明,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以及不良的教养态度助长了幼儿的不分享行为。[14]我国另一位研究者王文江也得到了相似结论,并表示如果父母经常关心、信任、理解并尊重幼儿,将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15]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合与整理,现有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四点:
(1)营造良好氛围。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亲密、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形成分享行为,教师首先应该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教师不仅可以在班级内部形成融洽的氛围,而且可以让幼儿走出自己的教室,与其他班级的幼儿形成友好和谐的氛围。例如姜堰市幼儿园采取了在走廊上设“游戏区”的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6]走廊上的游戏区等方法可以扩大幼儿的交际范围,造成一定程度的混龄,提高幼儿照顾同伴的能力或向比自己年龄大的玩伴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分享行为。当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时,老师应该及时用赞扬和肯定等外部激励的方法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感到愉快、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护自身的行为,慢慢内化为自身的分享意识。
(3)榜样和移情训练。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榜样,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榜样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伴。很多研究都表明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适合的同情同伴、理解同伴的机会,幼儿更容易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4)家园合作。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大场所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拥有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和家长应多进行交流,尽量保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现有的研究都是从某个幼儿园或同一个城市的某几个幼儿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所得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幼儿分享行为整体的发展水平。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宽研究对象的范围旨在使所得的数据更加具有说服性。
从研究内容上来说,由于研究工具和方法的限制,现有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停留于被试的现状研究。今后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对幼儿的分享的不同方面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
目前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少,所给出的建议也比较笼统。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注释:
[1]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52-57.
[2]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61-62.
[3]郭力平,杨恒.年有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7-8):79-83.
[4]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01:52-58.
[5]唐慧琳,严娟.玩具数量对3-6 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9:90-95.
[6][8]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16-18.
[7]任虹霏.3—6 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9]杨淑萍,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代际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8:17-19.
[10]邢雯吉.玩具所属性对4-6 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36-40.
[11]李幼穗,赵莹.4~6 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39-41.
[12][16]张树俊.影响幼儿分享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53-56.
[13]Sharabany,R,Hertz Lazarowitz,R.Do Friends Share and Communicate More than non-frien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81,(4):45-59.
[14]田翠芬.城市学龄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探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7,4:89-90.
[15]王文江.3—5 岁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及家庭培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