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生真的会学习吗——XX中学高三学生学习方法调查与反思
2015-06-17邓晓莉
邓晓莉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99)
一、问题的提出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走进任何一个高三教室你都会发现类似的励志标语。很多学生即便是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内也仍在低头演算书写。高三的课表从早上7点晨读开始直到夜里10点晚自习结束。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都在数着倒计时,“拼搏努力”成了所有人日记里鞭策自己的主题。
我们多么希望时间的背后全都是收获,每一个愿意付出努力的孩子都能够获得成绩的提高。然而无奈的现实是,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见惯了“没有收获的付出”——总有些平时很努力的孩子成绩徘徊在及格线以下,总有些孩子夜半苦读却换不来成绩提高。究竟是什么吞噬了孩子们的付出?你的学生真的会学习吗?
本文将以高三某班四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观察法对其听课状态表现进行系统观察,并结合课后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有益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两种形式进行。选取某中学高三一班四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学生A和B是综合测评成绩在班级内前5名的成绩优秀者,暂且称之为绩优生;学生C和D为学习动机较强、有上进心但是成绩提高不明显的同学,综合测评成绩在班级内属中下排名。
(二)实施步骤
选定化学两节课,研究者深入课堂,不施加任何干预对四名学生的听课行为进行自然观察,以目标行为进行取样,分别记录每种行为出现的次数。
课堂结束后对四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开头语为“请根据课堂上的感受和平时的学习习惯回答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不必紧张,说出你的直接想法就好。”
(三)研究工具
1.学生听课行为观察表(见表2)。对目标行为的界定如下:
回应老师:当授课老师提出设问问题后,学生出声回答或者点头形式的默默回应均可算作回应老师。
课堂记录:凡学生的记录内容与课堂相关,不论记在何处(笔记或者教材边缘等处)均算作课堂记录。
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跟随老师节奏进行思考或者在不合适的情况下与同学进行讨论均算作“开小差”。
2.访谈记录表。
表1 学生学习策略访谈记录表
三、调查结果及讨论
(一)调查结果
表2 学生听课行为观察表
(二)讨论
1.听课效率普遍偏低,绩优生与绩差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课堂观察可知,上课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多数同学能够跟上老师进度。但在听课效率上,绩优生和绩差生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距,表现为绩差生较少回应教师的引导,且容易脱离课堂开小差。在课堂记录的应用方面,绩优生倾向于随手记录有关内容,相反,绩差生没有很好地利用手中的纸笔,课堂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倾听的过程。课后的访谈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当被问及“你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做笔记?”时,C同学和D同学回答:“很少做笔记、老师提示时或者我认为重要的内容才做笔记”,而A同学则常会“记录课上感到疑问的地方或计划课后问老师的、需要课后加强的知识或者其它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研究者在课后翻阅她的课堂笔记发现了不同颜色的字体,各种标注符号和简略词——这说明A同学已对课堂笔记做了充分的利用。另外,研究者发现,有三位同学在听课遇到阻碍时会立即询问其他同学,这说明仍有很多同学未能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
2.缺少反思疏于总结,绩差生表现更为突出。访谈中,被调查的四位同学均被要求说出“听完这节课你觉得你的薄弱点是什么?收获是什么?”结果,只有A同学可以逐条地说出课程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不足和收获,B同学也可以在提示下说出几个标题,C同学和D同学则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同样,当被要求“画出某章某节的知识结构”时,四位同学均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这说明,学生在知识总结和自我反思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温故”工作不能及时有效进行。经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普遍习惯是,他们的学习节奏完全跟随老师的步骤进行,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除非老师要求,学生自己不会“翻看一下前面复习的内容”。四位同学均表示,过去学习的内容只有当做题用到时或者老师进行统一复习的时候才会再看。及时复习没有跟上,某一章节的内容结束后随即抛开,新的内容紧接着开展。
4.学习缺少主动性计划性。当被问及“自习课你会如何安排”时,三位同学均回答“完成各种作业或者做习题”,只有B同学会“整理笔记,找出自己偏差的某科目或某章节重点补习”。很多同学在学习时是盲目进行的,他们多半时间是完成作业或做试卷然后订正答案。很少有同学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自然更不会制定补习计划。他们的学习是随大流进行的,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作业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学习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个体的主动性。
由此分析,我们已经能够回答前面提出的疑问了:人们在错误的道路上付出再多努力都换不来回报。由于学习方法欠科学,学生的所谓“努力”势必成为无用功。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教给学生更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四、向努力要回报——教师可以做什么
(一)授人以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纠偏
作为教师,我们不厌其烦地跟学生强调“方法大于努力”,然而现实是,学生仍旧重复自己固有的学习方式,日复一日地“上课—做题—考试—受打击”。原因何在呢?因为,学习方法不是口授的知识,而是需要操作练习的“技能”。老师反复地讲方法未必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即便引起重视也未必得到可靠的执行——人们在建立新习惯时均有惰性。这就是我们不厌其烦地说教换不来学生改变的原因。
新习惯建立的前提是学生自己能够意识到旧习惯的弊端和不足,从而产生摒弃旧习惯的心理预备。在这种心理预备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入新方法并创造情境布置任务,提供机会督促学生应用。当个体切身体会到新方法的优势后,便会产生强大的应用动机,建立新习惯逐渐成为个体的发展需要而不再是外界强加的负担。在此过程中,创建恰当任务帮助学生体会成就感是习得新方法建立新习惯的关键。方法的习得是学习事半功倍的基石,建立一个好习惯胜于学会N道习题。
(二)注重反思,留给学生更多自习时间
“反思学习”(reflectivethinking)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向思考,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审查、分析、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对学习的学习”。在反思学习中,学习者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对象。反思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回顾过去──学习者了解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学习者从不同视角和层次探究学习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寻求更为适合、更加有效和高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1]
反思是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重组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提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自我反思与构建需要大量自主支配的时间,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习时间。课不在于讲而在于学,所有的讲授只有经过学生的自我构建才能内化到固有的知识体系。然而,现实总是很难令人满意——调查者所在的学校每日三节晚自习,只有最后一节自习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另外两节自习课均已分配给各学科老师,以授课的形式进行。试想,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怎能产生有效的反思成长呢?
(三)重视课堂总结,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以教为基础,教以学为目的。重、难点突出的授课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在临近课堂尾声的几分钟内对整堂课进行简短总结,既可以突出教学重、难点,又能对所讲知识进行系统概括,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好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总结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在授课方式上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树状图、流程图、表格对比等形式的学习工具能够形成有效的视觉冲击,便于学生将知识编码储存于长时记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四)建立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2]
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制定目标与计划的习惯。长远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近期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律。只顾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式的学习方式很难保证效果,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使其随时监控方法的有效性,学会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任务调整学习策略。
[1]卢瑞玲,郭俊风.加强反思学习 促进知识迁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
[2]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