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艺术教学评价中提升育人价值
2015-06-15高红丽
高红丽
【摘要】新世纪以来,一方面信息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体现育人价值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艺术学科中体现的人的艺术素养被视为是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素养。现代教学中教学评价是现在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判学科教学中是否体现育人价值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笔者在艺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探讨总结在高中艺术课堂上提升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育人价值 艺术素养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0-01
高中艺术教学中教授传统的知识技能的方法已成为过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育人价值教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符合艺术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艺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定位
上海二期课改以来,从传统的美术、音乐分科教学进入到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时代,高中艺术学科的育人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高中艺术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与学科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一致的。它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目标,既包括感知、欣赏、创作等基础能力,也包括对艺术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理解等。
高中艺术学科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合作、交流、分享、评价等是高中艺术教学中常见的方式,它们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养成。艺术作品多呈现的时代性、经典型、地域性和民族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我母语文化并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现代教学评价概念与形态
教学评价是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价值做出客观、科学的判定,有效地评估课程、教学方法、教师表现、学生学习状况、教学环境及实现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对教学行为目标的方法做了研究,并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实施课程的保障机制。学习评价的基本依据是课程目标。根据高中艺术课程的性质、功能、目标等方面的定位,根据评价本身具有“增值”的目的,对高中艺术课程的学习评价绝不能用传统的统一的标尺去衡量,而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来设计实施学习评价的方法。
三、从育人角度提升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笔者在教授高二年级《慷慨激越歌好汉京剧新编〈野猪林〉》一课时由于京剧脸谱色彩有“水白奸邪、油白狂傲”一说,但学生在刚开始看到白色脸谱时对白色脸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都认为是奸人脸谱。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了两组,并出示两组脸谱比较一组是高俅和王飞天,一组是曹操和鲁智深。请学生从人物性格体现方面自行选择欣赏分析最终判断出人物名字。在小组交流时引导学生从人物善恶对比进行赏析,比如鲁智深仗义豪爽,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和坚定的斗争精神,这些人性的闪光点在脸谱上如何体现,在赏析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在生生评价时学生对另一小组同学关于人物对比上的审美对比、美丑善恶情感态度等对比进行感触性评价,同时也可阐述对别的同学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在师生评价时,教师从学生对人物性格闪光点的发现程度、阐述深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影响程度及赏析过程中小组配合程度做出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发展育人价值广度。从育人角度进行教学评价不仅促进单维艺术教育评价向多维艺术教育评价的转变,更提升了教学评价的高度,增强了教学评价实效性。
四、在多种教学评价形式融入育人观念
笔者在教授《〈千与千寻〉动漫形寻找自我化纯真》一课时,在河神洗澡片段中,原先河神的骯脏和洗涤后的清新有鲜明的对比,引发学生发散性思考,此处隐喻了什么?有的学生能想到夸张的形象对比衬托千寻的吃苦耐劳,有的学生想到隐喻河水污染问题,有的学生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可以判断出由于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是一个诊断性评价过程。不同的同学可以有不同的感悟,品德无大小之分,只要学生能引发感触,以求“实践立行”。
又比如在本课开头和找工作片段,在千寻父母的变化、无脸人对千寻的馈赠和帮助、千寻克服恐惧找到工作、名字的含义等几个细节,用剪切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千寻的优点并概括本课的主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先分散回答每个细节反映的人性优点,教师评价学生出现的问题,用小故事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能抵制金钱的诱惑、人性的贪婪等,树立学生信心,强化下一步学习动机,为概括主题做准备,此处为形成性评价等以达到各种评价形式的育人价值提升。
总之,提升育人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养,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学生人格,而作为体现艺术课堂成效的重要部分的教学评价提升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春风化雨润育无痕[C].上海: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3][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4]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