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模型及其重要意义
2015-06-15胡启振
胡启振
【摘要】物理模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以及其运动和变化的高度抽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在高中物理中,有诸多物理模型,而物理模型的构建是教学的关键点,合理的构建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能力上、情感上获得巨大收获.本文将从物理模型的概念、构建以及在教学中的作用等角度浅談高中物理中的物理模型。
【关键词】物理模型 分类 构建 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8-01
1.概述
1.1物理模型的概念
物理模型是人们在探索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巧妙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即采取忽略次要的非本质因素,抓住主要的本质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运用理想化、简单化和类比等方法,而建立起来的描述或物理对象、或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的理想化模型。
1.2高中物理模型的分类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活动中,对于任一个物理问题,都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第二,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处于什么状态?第三,状态变化的物理过程是怎样的?基于此三点,物理模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实体模型、状态模型和过程模型。
1.2.1 对象模型: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上,是根据所讨论的物理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把客观实体理想化。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对象模型:质点、轻绳、轻杆、轻弹簧、不可伸长的细线、恒力、光滑表面、理想气体、理想流体、点电荷、检验电荷、匀强电场、平行板电容器、匀强磁场、电流、电流元、纯电阻、理想二级管、理想变压器、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点光源、薄透镜、三棱镜、光子、简谐波、电磁波等等。
1.2.2 过程模型: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运动和变化过程极其复杂,为了突出事物运动和变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就舍弃了次要因素,把物理过程理想化,从而建立过程模型。如力学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热学中的等温过程、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
1.2.3 状态模型:研究流体力学时,流体的稳恒流动状态;研究理想气体时,气体的平衡态;研究原子物理时,原子所处的基态和激发态等都属于状态模型。
此外,在习题教学中,应用以上模型抽象出来比较固定的问题模型,比如:行星运动模型、刹车模型、汽车启动模型、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磁场中金属杆平动切割模型等等。
2.高中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地构建适当的物理模型,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思维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遵循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物理模型在于要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我们首先用抽象的思维,忽略对所研究问题无关的或影响很小的因素,保留对问题有决定性影响到主要因素,然后再利用形象的思维,得到在忽略次要因素以后的物理特征。比如质点模型的建立,抽象掉对物体运动影响很小的大小和形状之后,再利用形象思维,物体就变成了一个有质量的点,从而建立质点模型。
2.2遵循可靠事实和合理外推相统一的原则。物理模型是理想化的,事实并不存在,是人们思维的产物,但是不能脱离事实依据,凭空臆想出来,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可靠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在利用逻辑思维,合理推理,最终建立。比如“自由落体”这一运动模型的建立,伽利略首先从数学推理和实验事实,得到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而将斜面的倾角合理的推广到90°,从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结论,最终建立自由落体这一物理过程模型。
3.物理模型的构建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构过程,并掌握其建构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抓住主要的本质因素,剔除次要的、非本质因素,构建物理模型,并用物理量去量化,由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而上升到物理规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 学生全程参与了知识的建构,不仅获得知识的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物理问题认识,更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科学建构方法。
3.2 有助于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培养其探究意识,发展其探究能力。学生面对物理问题时,首先要从文字和图形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使之图景化。再以高中物理教材中所提供的模型出发,以探究的方式,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效、类比、抽象、概括、迁移等思维方式去综合加工,构建理想化的模型。然后分析物理模型,找到物理量关系,得出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建构是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不仅可提供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3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依据对问题的观察、思考后,用思维打造的理想化模型。它必须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就像是艺术创作,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故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在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溢然.模型[M].新竹凡异出版社,2001.
[2]郑青岳.理想化方法[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阎金铎.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