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极了”还须“糟糕透了”

2015-06-15裴小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铁索否定性动员

裴小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饱含教育哲理: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却评价“糟糕透了”。一肯定,一否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感到“儿时是多么幸运”。“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警醒式的爱。前者让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后者让他不会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及时、公正、合理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扫描现实的课堂,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许多教师在评价学生们的答问时,千方百计地给予肯定——赞许的眼神,欣喜的微笑,充满激励性的语言,有时还外带以示鼓励的小贴纸。有的教师似乎生怕挫败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信心,能得过且过的,都会给予“亲切”的“表扬”,就算是最基本的用词错误,语句不通,最多是 “和风细雨”地说一句“也不错!”“嗯,还行!”。一节课下来,往往是听得“好”声一片。透视现实的课堂,评价方式趋于单一,肯定性评价几乎成为许多教师课堂评价唯一的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往往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最终获得成功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真诚赞美学生的同时,在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谨慎而巧妙地使用否定性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及时、适当的“糟糕透了”,能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学情,找出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学习错误,如何有效、适度地操作否定性评价呢?从几位小语名师的课堂中可窥见一斑。

一、语言表达不准确时,否定中求精当

【案例】薛法根《第八次》教学片段(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师: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现在要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与你一起抵抗外国侵略者,你会怎样动员他们?请你拿起笔,写一份简短有力的动员书。

(生写动员书)

师:谁愿意来发布自己的动员书?

生1: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在山上看到一只蜘蛛结网,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成功,但它并不灰心,终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这是一只坚持不懈的蜘蛛,我们都要像这只蜘蛛一样。如果你们像蜘蛛一样勇敢,我会重重奖赏你们的。

师:“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会去战斗吗?

生:不去!谁稀罕你的钱啊!

师:啊!没有钱是不能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看来你这样动员,只能当光杆司令啦!(众笑)

生2: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师插话:很有哲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掌声)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

生2:不成功,便成仁!

(众大笑)

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

生2: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

师:这么说好像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

生2: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袖!

【赏析】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语言医生,要善于“望、闻、问、切”。薛法根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有着高度的敏感。当第一位学生演讲时的说法不合适时,薛老师以幽默的方式予以否定,学生在笑声中顿悟,迅速作出修改;当第二位学生用词没有针对性,不够恰切时,薛老师在否定中启发学生换用更精当的词语。在薛老师睿智而风趣的否定性评价中,学生纠正了语言运用不当之处,养成了斟词酌句、严谨求实的文风。

二、词语理解较肤浅时,否定中求深刻

【案例】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段(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师出示“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在该生身上做喷洒动作)

(生大笑)

生(喘着气):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赏析】于永正老师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精彩绝伦。于老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调侃式地否定了“你没完”,既巧妙地指出了学生对“有气无力”理解的不足,而且含蓄地指出了学生努力的方向。这样巧妙而幽默的否定,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个否定的过程,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三、文本探究有偏颇时,否定中求正确

【案例】窦桂梅《七律 长征》教学片段(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师:说说你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理解。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是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弹,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们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第二个意思是说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入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泸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士感到心惊胆战。

师:很不错。

【赏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果学生的想法偏离课文主旨,误解文本内涵,教师该怎么做?对学生来说,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关键是教师怎么评价与引导。此案例中,窦桂梅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随即以“她的发言你们满意吗?”引导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巧妙地否定了之前学生对“寒”字理解的偏颇,最终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否定性评价中,在深入对话中,逐步达到准确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走进名师的课堂,有充满鼓励的“精彩极了”,更有指明方向的“糟糕透了”,睿智而精彩的课堂评价让学生获益颇多,让听者拍案称奇。的确,在不断深化和更新的教改中,在以发展个性、倡导人文的今天,并非课堂上不能出现批评与否定的言语,关键要看教师用什么方式将它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愉快接受,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幽默婉转,富有人情味的否定性评价,同样会使语文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铁索否定性动员
穿越长江
国防动员歌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这座吊桥真胆小
国防动员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