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汤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32例
2015-06-14吕强
吕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哈尔滨 150076)
中风后抑郁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脑卒中并发症的70%。中风后长期的抑郁状态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病理生理反应,导致中风的再次发生,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与治疗。本研究采用解郁汤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患者来源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哈尔滨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共64例心脾两虚型中风后抑郁患者,其中脑梗死42例,脑出血22例,病程4~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62.62±9.45)岁;脑出血10例,脑梗塞2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63.54±9.61)岁。脑出血12例,脑梗塞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统计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组予以解郁汤口服,具体用药:黄芪30 g,当归15 g,白术15 g,茯神15 g,酸枣仁15 g,柏子仁15 g,香附15 g,郁金15 g,夜交藤15 g,合欢花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针灸取穴:取百会穴向后平刺0.5~0.8寸,印堂穴沿皮向下平刺0.3~0.5寸,足三里穴直刺1.0~2.0寸,三阴交穴直刺0.1~0.5寸,得气后在穴位上接通D8606-Ⅱ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每周连续针刺6天,休息1天。对照组口服百忧解20mg,每日1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法评定,以HAMD(17项)为疗效评价标准:治愈:HAMD(17项)总分<8分;显效:HAMD(17项)总分前后减少≥50%;好转:HAMD(17项)总分前后减少≥25%且<50%;无效:HAMD(17项)总分前后减少<25%或病情恶化;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2.2 临床疗效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组别治疗组16.46±4.67△9.76±3.34★▲对照组16.52±4.48 9.81±3.57★HAMD评分治疗前治疗后
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具可比性,经治疗两组HAMD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1),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明显抗抑郁作用,疗效相当。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D疗效比较[例(%)]
表2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84.38%,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相当。
3 讨论
中风后抑郁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心脾两虚型患者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解郁,自拟解郁汤治之,黄芪、当归补气生血,白术、茯神补气健脾,酸枣仁、柏子仁安神定志,香附、郁金疏肝理气解郁,夜交藤、合欢花安神解郁,炙甘草补中益气。百会为督脉经穴,印堂位于督脉之上,督脉归属于脑,二穴为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滋阴安神。许多中医学者运用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黄龙[1]分别采用3种方法治疗PSD患者,结果针药组与中药组疗效相近,且两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甘碧坤[2]等人以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针药组和万拉法新组均能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疗效相当。故本人也选用针药并用,经本次研究亦证实解郁汤结合电针治疗使心脾两虚型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得到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黄龙.中药合针灸辨证治疗卒中后抑郁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02-803.
[2]甘碧坤,熊昕,卢伟,等.针药并治干预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3):4057-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