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5-06-13肖勤新

亚太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高校

作者简介:肖勤新,三亚学院管理学院辅导员。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并轨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运作,高校收费逐年上升。高校在校生中,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高校贫困生基本情况着手,分析其常见心理特征,探索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53-02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进入大学之后,贫困生首先面对来自于经济上的窘迫。沉重的生活压力,成为不少贫困生内心难以消解的沉重负担。

(一)数量逐年增多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约为10﹪。而又以贵州、云南、广西、甘肃等西部地区的生源为主。

(二)家庭收入、学费和生活来源不稳定

大部分贫困生都是来自农村,父母无固定职业,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或者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相对拮据。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的学费来源也不稳定。即使在勉强凑足学费的情况下,大部分贫困生的生活费来源也很不稳定。大多贫困大学生都是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借贷、学生打假期工等方式凑足在校接受教育及生活所需的费用,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存在欠费现象。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特征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和个案访谈,得出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和自卑

敏感和自卑源自于因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在校学习生活困难,从而产生心理的落差。与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因先天条件不如,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等心理倾向。由此心理状态影响,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大多贫困生会选择刻苦学习,通过完美的学业成绩来提升自我存在的价值,消退心理缺失和自卑,同时也能通过奖学金等缓解学习、生活压力;而极少数贫困生会在比较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选择退缩、逃避、离群,厌世,甚至有极个别的会产生扭曲的心理,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偏执心理强烈和人际交往困难和

偏执心理强烈源之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挫折感,他们对他人很容易形成戒备心理。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而产生的心里缺失,导致自卑、敏感和心理焦虑,在对人、对事的价值判断时,可能会形成片面的观点,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同时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会比较消极。

人际关系困难源之于贫困产生的自卑和自我的自尊需求。作为思想上和行为上成熟的个体,贫困大学生也有与人交流的需要。事实上,由于家庭的贫困,大多贫困生会“精打细算”,除了学习,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勤工助学,来回奔波与各个打工岗位,很少有时间参加集体活动,也很难承担起集体活动的费用,与人的沟通交流是处于匮乏状态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同时,由于“缺钱”的原因,使大多贫困大学生存在自身形象、风度、言谈等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担心嘲笑和鄙视,从而孤僻不合群。

3.紧张和焦虑

紧张和焦虑源自于学习压力。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传统文化理念根深于每个农村家庭,家长普遍的教育观念是“贫穷就要多读书,只有读书能出人头地”,“砸锅卖铁”的送孩子上学。这些贫困大学生大多希望通过用功读书来改变家庭和自己的命运,他们承载了父母的过高的期待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却忽视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自己的要求和预估都偏高,有极少数贫困大学生对待自己甚至达到苛刻的地步。很多大学生在拼命完成学业的同时每天都有勤工助学,极少数同学甚至一天打几份工。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最终对学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使得很多大学贫困生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进而学习压力更大。部分贫困学生甚至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主要源之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

1.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不管是农村家庭还是城镇贫困学生,在面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都会出现矛盾心理。一方面,面对家里倾尽所有凑出的学杂费时心理会存在内疚心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不停打工来改变这种状况,然而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使得他们的想法很难真正实现。另一方面,经济的贫困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失衡。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过少,使得他们很难像富裕同学那样过大学生活,买参考书需要钱,参加聚会需要钱等,这会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久而久之,会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上的贫困。

2.学校原因

很多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和具体。虽然大多高校都有建立贫困生档案,针对贫困生开设勤工助学岗位、评定助学金等。但是,对于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却做得不够。贫困生大多学习好,但是过大的生存压力使得他们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需要定期的进行心理疏导。大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室,没有定期的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很多高校都存在催缴学费现象。没有实际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反倒是通过各种过激的催缴学费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另外,还存在评选助学金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助学金是用于支持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但是很多高校在这项工作中有失偏颇,最终结果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该有的支持。這种现象使得很多贫困生心理偏激,极少数甚至会因此失去信心,变得自暴自弃。

3.社会原因

高校贫困大学生们尚未涉足社会又渴望早日步入社会,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未成熟的心灵。如很多公司用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进行宣传,并让其公开接受捐助并发言等,这些行为会严重伤害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灵;社会文化中的很多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困扰,造成心理失调,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同时,对于即将毕业的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方面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可能会导致抑郁或绝望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四、解决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策略分析

1.高校要做好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在校贫困生而言,不光是经济上贫困,同时也存在心理贫困。在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实现精神上“扶贫”,让他们懂得,贫困只是暂时的,不要有过重的包袱和负担,要自强不息,通過自身艰苦奋斗来改变,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2.开展各类心理知识讲座。通过定期开展各类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正视“贫困”,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学习生活中找准定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3.普及勤工助学制度和单独设立各种贫困生奖助学金制度,以此激励贫困学生努力学习。奖助学金制度和勤工助学能让贫困大学生从被动贫困变为主动改变贫困,在努力学习、锻炼自身的同时,不仅能环节经济压力,更能增强自信心。

4.突破自我,自强不息。对于贫困个体而言,内因即通过自己改变贫困才是自我实现的源泉和动力,而外因即各项资助、辅导只是贫困生健康成长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不能一味地依靠家庭、依靠社会、依靠国家,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自强不息,才能突破自我,改变命运。

5.实现自我心理上脱贫。对于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贫困只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父母“砸锅卖铁”的动力就是子女努力学习,通过自身改变贫困的命运。所以贫困大学生首先要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要自我心理脱贫,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让贫困成为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动力。

6.建立良好的心态。好的心态能让大学贫困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坚强。贫困不能决定一切,虽然暂时物质条件较差,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会实现转变。贫困大学生应有计划、有准备、有方法地开展学习和勤工助学,做品学兼优的学生。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文晖,田永静.谨防贫困生的心理贫困[J].中国教育报,2006(09).

[2]施达顺,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

[3]李建顺李照刚.高校贫生的界定及其自助[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

[4]王海生.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亟待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0(05).

[5]闵家桥.贫困大学生需要走出心理困境[J].南方周末,2004(03).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高校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