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之“三趣”教学
2015-06-12罗忠民
罗忠民
【关键词】以趣入课 以趣活课
以趣思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111-02
新课程改革就是让每一个学生从认知、情感、实践与综合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而目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依旧存在,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成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障碍。作为集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一体的初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化平淡为神奇,点石成金,增强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笔者就课堂教学环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以“趣”入课,点燃求知火焰
新课标的数学教材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它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动机,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做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独具匠心、面目一新,目的是设法让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而一节课能否让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精彩的开始最为关键。巧妙的引课能够点燃学生课堂求知的火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如笔者发现学生经常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概率》时,笔者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如果你和你的同桌玩这个游戏,第一次你决定出“剪刀”的手势,而你的同桌随意出其中的一种,那么,你赢的可能性有多大?通过学生日常的生活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让学生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数学源于生活,将生活事例融于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巧妙地从实践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教师的课堂导课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事物出发。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导课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把他们的思绪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同样是概率问题,笔者针对另一个班男生比较多,而且比较喜欢足球的现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课环节:南美两支足球劲旅巴西队与阿根廷队将在2014年北京鸟巢举行足球赛,请你预测一下这两支球队赢的可能性分别是有多大?足球比赛的输赢,双方人员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学生收集比赛中两支球队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估计出各支球队胜负的概率,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两支球队有学生自己喜欢的球星内马尔和梅西,这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很高,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以“趣”活课,激活互动课堂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因此,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优化互动方式,可让师生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互动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经验。因此“趣味”活课,不是单纯的课堂气氛的热烈热闹。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笔者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各自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块。最后问学生:“从画好的三角形和剪好的三角形中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180度的平角。这样得来的结果比教师在课堂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
课堂中“趣”味活课,能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这样的“趣”味课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利于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以“趣”思课,反刍提升效果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每次讲授新课,临近下课,学生的思维大都是散乱的,难以集中,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好课堂结尾环节。一个精彩的结课环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它不仅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同时它又起着为新课新知识作铺垫的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结课环节中,笔者以“趣”引导学生对课堂获取的知识进行反思,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前,学生大脑中180度的角有平角,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同旁内角的和,证明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就是将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或同旁内角的过程。在课堂小结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设ABC是一个三角形,延长其一边BC至D。那么外角ACD与两个内对角CAB,ABC有什么关系?三个内角ABC、BCA、CAB的和是多少?”学生通过推断、总结、反思,得到结论:“在任意三角形中,如果延长一边,则外角等于二内对角的和,而且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二直角。”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果在课堂的结课反思环节能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认知结构清晰,学有所获,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因此,教师要充分设计好结课时的“反刍点”,让反刍过程有料可嚼、嚼得有味、嚼有所获。
如讲授《相似三角形面积与周长》时,学生在课堂通过操作、猜想、证明、运用等环节,明白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的作用。在最后结果环节,笔者适时抛出话题:“一组相似三角形对应周长的比、面积比与相似比有关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关系呢?”从而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在“反刍”中鲜活,能力也在“反刍”中得到提升。
总之,教师只有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趣”中体验,就会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