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15-06-12吴瑞华
吴瑞华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50-01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文言文阅读教学视为简单地读、机械地背诵与不断重复地默写,甚至连文言文翻译都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誊写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失去了应有的教学价值。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要疏通文意,再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从而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实现情感升华。
一、诵读为主,疏通文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读准生字词,疏通文意;其次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之美,培养对于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诵读意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三峡》时,教师不要过多讲解,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与品味。《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短短的文章就把三峡的山与水描写得淋漓尽致。山是那么的连绵起伏、雄奇险拔;水是那么的急湍甚箭、清幽秀丽。琅琅上口的四字短语言简义丰。学生在诵读时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其中,闭了眼奇山秀水仿若就在眼前,读完全篇,学生仿佛也经历了一次三峡之旅。诵读是有技巧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断清节奏,读准句读。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然是四字,仍然要有停顿。扫清文字障碍之后的美读则要读准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教师在训练学生诵读时可以创设语境,为学生的诵读奠定感情基调。像《三峡》要读出赏景的喜悦,而朗读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出师表》时要言辞恳切,表达出诸葛亮对先主刘备的感激以及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二、注重方法,深入体悟
文言文距今年代久远,在语音、词义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距。在教学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帮助学生了解、梳理和总结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现象,让学生举一反三,或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增强文言文教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梳理文言现象
每一篇文言文都会存在相当多的文言现象,如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存在文言现象的词句的含义。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一文,文章虽然很短,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却很多。如“博士”,在文中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现在则是一种学位的名称。如果学生不清楚该词古今意义的区别,对文意的理解就会偏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梳理并总结文中的文言现象,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借用现代媒体技术
对于中学生而言,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语言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使得阅读体验失去了流畅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媒体技术,展现隐藏于文言文语言中的精彩画面,让学生领会其中的丰富意涵。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咏雪》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一个雪的世界。学生看着大屏幕中的雪景,就能体会形态不同的雪的特点,理解“撒盐差可拟”与“柳絮因风起”二者间的区别,感受文字的鲜活与立体,加深对文本的感受,提升对文言文的感悟力。
三、古为今用,升华情感
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是沉闷乏味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激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着用古人的话来表达自己,这样既有趣又新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论语十则》时,针对文中孔子指出的有关学习的内容,笔者在班里组织了一次主题演讲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陶冶;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历练,只有静下心来学习,才能获得提升;还有的学生搜集了一部分网上的资料,将一些学者对《论语》的解读著作拿来分享,如《于丹〈论语〉心得》《傅佩荣细说孔子》等,这些资料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对《论语》产生了研究与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享与交流,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和认知更深了一层,并从多个层面解读了“仁”的核心概念,由此理解了《论语》在今天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珍贵价值,起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在今天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里,文言文教学处于不被学生所喜的尴尬境地。语文教师有责任与义务深入文言文教学之中,不断钻研探索,尝试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困境,真切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笔者相信,只要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光彩!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