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

2015-06-12凌金波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父与子儿子课文

凌金波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44-02

阅读教学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美丽转身,从“文本解读”转向“表达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态呢?正如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生所言:“如何学习写作,不是在写作中学来,而应当是从阅读中来。”这启示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以语文S版第八册第五单元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的尝试。

片段一:抓对话,体会人物品质

师:请找出儿子在废墟下、父亲在废墟上的对话。

生1:课文第12—22自然段。

师:在这几组对话中,你看到怎样的父亲和儿子?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因为■。(或:这是一个■的儿子,因为■。)}

生2:这是一个自信、镇静的儿子。因为阿曼达说,他在废墟下被掩埋了36个小时,还在安慰别人,他一点儿也不慌张,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生3:这是个聪明的儿子,因为他告诉父亲,自己在那么混乱的情况下会找地方躲藏。

生4:从第22自然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先人后己的儿子,因为在有出口的情况下,他让别人先出去。

师:从父亲的语言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生答不出)

师(感情朗读):“阿曼达,我的儿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5:父亲很急切地想知道儿子的情况,他大喊“我的儿子”。

生6:父亲急,因为他爱儿子,想知道儿子是否安全。

师:从这个感叹号,我们不仅读到着急,还有父亲听到儿子消息时的——

生7:惊喜。

生8:这是一个关心他人的父亲。从第16自然段父亲的话可以知道,他不但问阿曼达的情况,也问其他孩子的情况。

师:父亲关心他人,儿子先人后己。从人物的语言可以看到一个——

生9:急切的父亲。

师:还看到一个——

生10:镇静的儿子。

师:作者将这些赞美之词化作三个简朴的字——

生11:了不起。

师:父子间的爱创造了奇迹。在地震发生36小时之后,父亲找到儿子,救出14个儿童!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父亲的急切惊喜,儿子的镇静从容,以及父子之间那深深的信任。

【分析】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感情朗读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片段二:观察对话特点,体会表达形式的作用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组对话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第12—17自然段)

生1:对话中没有“说”字,也没有冒号,只有双引号。

生2:就是没有提示语。

师:为什么省略了提示语呢?

生3:因为当时情况很紧急。

师:在这样的情形下,省略提示语的两人对话更简洁,更符合当时的情景。(板书:省略提示语突出急切)

生4:每个人说的话自成一段,用双引号标示。

师:当两人对话时,句子独立成段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板书:独立成段更明了)

师:省略提示语更简洁、突出情况急切。(课件出示第18、第21自然段)这里的两人对话为什么要用提示语呢?联系第18自然段之前的对话想一想。

生5:之前是父亲跟儿子的对话,现在是父亲跟周围人的对话。

师:对话人物换了,就要用提示语。

生6:因为之前两段话说的是其他救援人员,这里是父亲说话,如果不用提示语,就不知道是父亲跟儿子说话。

师:当切换人物、场景时,人物的话言要用上提示语。(板书:人物、场景切换要提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总结出:写两人对话时——

生7(读板书):省略提示语突出急切、独立成段更明了、人物场景切换要提示。

【分析】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转向“表达本位型”,就应找准破解形式的“钥匙”,找到课文背后的东西——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心中种下解密的“种子”。在教学中,笔者针对课文集中出现的几种对话形式,着重引领学生思考、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教学引领,为学生将来的习作实践打基础。

片段三:迁移阅读,体会表达形式

师:方法是钥匙,有钥匙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请大家快速阅读《百花园5》阅读平台的《心灵创可贴》,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生默读)

生1:也是写人的。

生2:有很多对话,有的地方有提示语,有些地方省略了提示语。

生3:作者在一件事情中塑造苏茜关心他人的品质,结合人物语言和神态等来写的。

【分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片段设计迁移阅读,加强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认知。

片段四:及时仿写,迁移运用语言形式

师:学以致用才是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人物对话,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场景。

课件出示:

1?郾妈妈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周末,我写完作业想上网半小时,妈妈不同意。我和妈妈之间有了一段对话,后来,爸爸来了,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郾奶奶是个节俭的人。我要把矿泉水瓶和废报纸扔掉,奶奶不同意。我和奶奶之间有了一段对话。后来,妈妈来了,她说了一番话,我也赞同了奶奶的做法。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根据人物特点选一个片段来写,可以用上今天学到的对话描写方法。(生仿写练习并汇报)

【分析】此教学片段结合学生之前“读懂”对话句这一静态知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表达形式,通过外在的言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设计,针对语言形式进行小练笔,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了人物对话描写方法这把“钥匙”。

片段五:对比阅读,体会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师:请大家看一看本单元“笔下生辉”的作文要求。

生1:通过一件事写自己的亲人。

师: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再对照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谈一谈你对一篇写人文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2:我可以写像《莲叶青青》一样的文章,通过描述一件事来写一位亲人。

生3:可以仿照《地震中的父与子》,在人物对话语言中体现亲情。

师:所举的事例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不同,亲人在你的笔下就是独特而有个性的人。

【分析】教师对表达形式的关注有助于突破学生写作文章千篇一律的困境。教学片段将阅读与单元习作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谈想法”,意在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奥秘的启发,这样教学,区别于以往作文教学的教师先讲“写什么”的启发套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构思,学生写作时才有话可说。

【教学总结】

语文S版第八册第五单元课文有《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四篇课文的共同之处是写人、赞美世间之爱,但表达方式却不同,《莲叶青青》《萧山杨梅》采用描述人物所做之事塑造了祖母和金老师的形象;《母亲的呼唤》运用散文的笔调描述几个场景,揭示孩子心中的母亲形象;《地震中的父与子》则大量采用人物对话来塑造一对父子的形象,这在中年级段课文中独树一帜。单元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的表达形式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相似,基于对整个单元教材的解析,教师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就要结合单元习作“写一位自己的亲人”而展开,即写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人物所做之事为主或人物对话为主,可各有侧重。中年级段写作常用到对话,但对话的形式、标点符号的运用却常常出错。因此,笔者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中紧扣文本特点,以两人对话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以对话为主来写人的表达方式,摒弃以往一讲到写人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一把抓的做法,突破了写作的难点。此外,教学如何摆脱内容讲解的束缚,强化写作意识呢?针对语言形式的实践运用,笔者教学设计了“紧扣人物特点,就一个话题开展对话”的练习,摆脱了内容讲解的束缚,强化了学生对表达形式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写作的意识,实现了阅读教学平台对学生写作意识的有效渗透。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父与子儿子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父与子
打儿子
背课文的小偷
有趣的父与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背课文
父与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