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拂案坐去衫不冷 踏花归来马蹄香*
——谈谈参加赛课的过程性思考

2015-06-12亳州市第一中学安徽亳州236800

中学教研(数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函数教材情境

史 嘉 (亳州市第一中学 安徽亳州 236800)



拂案坐去衫不冷 踏花归来马蹄香*
——谈谈参加赛课的过程性思考

史 嘉 (亳州市第一中学 安徽亳州 236800)

笔者多次问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赛课?

从2013年4月学校选拔,到市,再到省,最终2014年12月7号到重庆参加第7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在这近2年的时间里,笔者先后打磨了3个课题:“正弦定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函数的单调性”.现结合这3个课题谈谈个人对备课的思考和赛课收获,其中教训多于经验,仅供同仁参考,更期待批评指正.

1 理解学生比理解数学更“重要”

针对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现状,章建跃老师概括出指导教学的三大法宝——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我们知道“‘理解数学’是当好数学教师的前提”,但从参加比赛的角度说,理解学生比理解数学更要先行,甚至可以说更重要一些.因为课题一般都是举办方提供的,虽然他们在选择课题时会考虑承办学校的进度,但不同班级还是有差距的.

省赛时,笔者抽到的课题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是北师大版教材第5节的内容.但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才刚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学生没有学习“直观图”、“三视图”、“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连直线与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都还没学,如何学习“平行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呢?上课前才了解到学情,致使笔者一时乱了阵脚,“复习回顾”成了“学习新知”,即便极力调整教学程序和教学速度,“预设与生成”也难免大打折扣.

曲高自然和寡.因此,比赛前最好能先了解一下所任教班级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上课状态.备课要先备学情,理解学生比理解数学更“重要”.

2 构思教学设计要创新,更要继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便是各种资源,但有了“米”,若想做出特色,需要先熟知已有做法,才能推陈出新.因此,确定课题后(即使临时抽题,也会提前给备选课题),除了要研读教材和教参,还要围绕课题搜集相关案例和课件等.海选不可取,建议从中国知网上筛选.因为能够发表的文章都饱含作者的心血,或多或少都有可借鉴之处,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风格甄选、整合、深加工.

图1

设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笔者看到一个案例,在探究判定定理前先给出问题:请你判定直线与平面是怎样的位置关系(配图1,平面上斜放一条直线).感觉此题很好,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线面平行定义的“中看不中用”——不可操作性,直观感知不可靠,而且还自然引出定理的探究.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单.

学习单1 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

在带领学生一起观察身边的实例(红绿灯横梁与马路、单杠与地面、足球门横梁与操场、日光灯与天花板等)后,“回顾”线面平行的定义,接着推出“学习单1”,问:“直线a与平面α平行吗?”学生七嘴八舌,通过举手自然把学生分成3组:认为平行、相交和不置可否.然后发挥多媒体动态优势——延长直线作成相交的效果,平移直线作成平行的效果.总结出“你的眼睛欺骗了你的心,”紧跟着追问:“眼见都不一定为实,该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呢?”开启探究之旅.

3 “用教材教”的教材总共有6套

本次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念中的“教材”应该包括5套课标教材(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湘教版)和上教版教材,这些都是备课所需要参考的.把6套教材对比学习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对相同内容的不同或近似的组织和讲述方式定会给我们启发,选择例题和练习题的空间也大了许多.

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笔者选择了后者.原因有3个:1)函数解析式是分式形式,更具有示范的价值;2)解释物理学中的定律,锻炼学生的应用意识;3)题中“当体积V减小时”与单调性定义中“随x的增大”的表述方向相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因此,选择案例固然重要,但研读各版本教材才是根本.

4 创设的情境需要做到“3个贴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实,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迅速抓住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师常为此殚精竭虑,这或许也是“万事开头难”的原因之一吧.

好情境至少要做到“3个贴近”:1)贴近学生.是指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身处熟悉的情境容易启动思考,思维也活跃.2)贴近数学.是指具有数学味,贴近数学本质.好情境要蕴含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胚胎或雏形,能揭示数学的本质和思想,不仅能把学生引到问题的起点,而且为学生开启探究之路,即具有思考性.3)贴近教学.情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创设的情境要具有教学性,即典型、简短、明了、易操作,兼顾文化性和趣味性.

图2

在设计“正弦定理”时,笔者借鉴下面这个问题开始探究.

引题 如图2,在△ABD中,AB=AD,C为BD边上一点,分别作△ABC和△ACD的外接圆.问:2个外接圆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该情境还是不错的,能把学生推向“愤悱”状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过,有些教师一语点中其软肋——“复杂化了”、“不自然”.毕竟三角形的外接圆及其半径是三角形的相关要素,完全可以从其基本要素(边、角关系)入手——从定性到定量.情境只是情境,即使“数学归纳法”经典的引入情境(多米诺骨牌游戏)也有其不足:不满足命题P(n)的无限性.这确实值得我们再思考.

5 明确“教”的目标性和“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南针,时刻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对此,我们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特征鲜明的“三维目标”容易使课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定向和矫正功能不强.因此,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强调具体化、可操作和可检测,还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体现数学思想.

与“教”的目标性相比,“学”的必要性也是需要课前思考的,但多数时候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图像上升或下降”直观明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通俗易懂.处理问题一路顺风顺水,学生心中难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高中要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形式化定义?为解学生心头疑惑,笔者特意设计如下认知冲突情境.

图3

学习单2 设置问题,形成冲突

1)图3是函数y=f(x)的图像,它在定义域R上是递增的吗?

教学时先提出问题1),学生回答后给出此函数图像的解析式f(x)=0.001x+1.再推出问题2),学生会不置可否,或者凭感觉猜测,可追问其判定依据.

问题1)说明函数图像虽然直观,但是缺乏精确性,必须结合函数解析式;问题2)说明单凭解析式常常也难以判断其单调性.以此得出“函数图像不可靠,解析式也不明朗”的结论,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为形式化定义的出场“造势”.

6 在教学重、难点处要“舍得下功夫”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设计教学程序应“因材施教”,在重、难点处要本着“高立意、低起点、小跨度、多层次”的理念,做到“不惜时、不惜力”,浓墨重彩绘重点,抽丝剥茧破难点.

以“函数的单调性”为例,难点(亦重点)是:如何突破用静态的数学符号刻画动态的函数变化趋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困惑是思考的不可或缺的刺激”(杜威语).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串.

学习单3 引导探索,生成新知

1)如何理解“y随x的增大而增大”,怎样用数学符号描述函数图像的“上升”特征?

设计说明 以函数f(x)=x2(其中x≥0)为例,用几何画板演示“y随x的增大而增大”,生成表格,引导学生抽象出:若x1

2)已知a

设计说明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后,拖动“点M”改变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验证2个定点并不能确定函数的单调性.

3)已知a

设计说明 拖动“点M”验证3个点也不行.那么,很多点、无数个点行不行呢?引导学生体会取值的“任意性”.

4)已知a

设计说明 先请赞同者说明理由,再请反对者画图反驳.有意引发争论,促进理解.追问:无数个x也不行,那该怎么办?若学生回答取完或任取,追问:总不能一一验证吧?

5)教材中子集的概念(略).

设计说明 PPT展示概念的截图,提取出“任意……都……”的表达句式.唤醒已有认知经验,寻找知识的固着点.

7 精品课必须经历打磨、打磨、再打磨

公开课、比赛课等常被人诟病为作秀课、假课,甚至有人偏激地认为:参加赛课,只需要练好普通话,至于怎么设计教学那是智囊团的事.致使此类看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认为翻来覆去的磨课,远离了常态课,演戏的成分大,指导意义不强.其实打磨的过程正是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完善的过程,能促使青年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

事实上,无论课前准备多充分,都不如进课堂检验一次,完整地、放开地试讲一遍,成败得失便知十之八九.修改后再试讲时,一定要请指导老师听课,最好请3位左右,这样讨论针对性强,而且高效.建议用录音笔录下整节课和评课教师的“狂轰乱炸”,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你豁然开朗,或启发出奇思妙想.若能定稿,第3次试讲最好录像,方便全面“纠正”语言零碎、倾听不力、表情僵硬、手势凌乱、走位不周等现象,包括时间的安排、课件的合理性等.好课是从课堂中磨砺出来的.一般,课磨5遍为宜,太少心理不踏实,太多自己也就没了激情.

通过打磨,我们磨出了对教材深刻的理解,磨出了富有创意的设计,磨出了因势而变、顺学而导的驾驭力;磨掉了不经意的口头禅、表达不清的乱说、指向不明的乱问,磨掉了干扰学生思考和打断学生回答的抢话,磨掉了只想上完不管教学效果的赶课,磨掉了目中无生和原地不动的自我陶醉.

8 精彩的生成需要精心的培育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也因此充满挑战性,这恰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不会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经过几次打磨,一节课的“预设生成”和“意外精彩”教师心中应该是有数的.如何把这些“生成”和“精彩”尽可能多地集中到一节课上,需要我们精心地培育和耐心地引导.

比如“函数的单调性中学习单3问题4),该问题思维空间很大,是学生争论最激烈的地方,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也是所谓的亮点或出彩之处.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需要深入学生,摸清哪些学生持赞同观点,在学生交流时有意先请他们发言,如此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反对者的发言欲望和激情,于是出现激烈交锋场面.若僵持不下,可请旁观者出手相助,问题越辩越明朗.精彩的生成也就在精心的培育下自然绽放了.

9 自述要“述”教学构想、突破过程及效果

全国赛课是以录像课展示和自述的形式进行的.有30分钟的时间限制,因此更要思考展示什么、自述什么.通常,除了“述”教学内容解析、学生学情分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反思,更重要的是“述”教学策略分析,并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展示,以视频佐证教学构想、突破过程和教学效果.把45分钟剪辑成25分钟,是一个痛苦的割舍过程,不可能把所有环节都展示,因此要选择必要的、突破难点的、反映独特设计思想的、精彩的环节展示.比如,函数单调性形式化定义的突破,笔者足足用了12分24秒(视频总长23分22秒)连续播放,把“核心”部分如实展示.

自述和教学基本一样,要力求语言准确、简洁、口语化、抑扬顿挫、有感染力及亲和力,过渡合理,衔接自然,手势等肢体语言得体、大方.同时,自述还要力求条理清晰、节奏明快,脱稿而不背稿.当然,幽默风趣也是我们追求的,但要贴合整体教学风格,不恰当的幽默宁可不要.比如在讲授线面平行“学习单2”时,说到“线面平行的定义‘中看不中用’”,其实笔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定义不具有操作性,但专家质疑:“一切都是从定义出发的,怎么能说‘不中用’呢?”再比如,在全国展示时笔者被安排在B组第一个,是否可结合单调性就此幽默一把?一来缓解紧张情绪,二来调动会场气氛.于是拟定开场:“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非常荣幸能作为我们B组这个递增区间的左端点.”征求几位教师的意见后放弃了.主要是担心评委和教师会不会感觉莫名其妙;中间选手会不会想:凭什么说我不是最大值;评委会不会想:你不是在暗指我们的打分会越来越高吗?更致命的是,B组是区间吗?没有十足的把握,宁舍毋滥.

10 教学课件要实用、简洁、不喧宾夺主

最后说说课件.此类课要使用多媒体是不成文的规定,既然必须使用,那就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信息技术在展示、计算、绘图、动态和直观等方面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信息技术只是辅助工具,使用的唯一原则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这要求我们要深入“理解技术”(继“3个理解”之后的第4个理解).除传统的投影仪外,数学教学最常用PPT、几何画板、Excel、图形计算器等工具.在了解各软件优势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先考虑好哪些环节可不用、可用、必须用、用什么、怎么用等问题,还要注意教学多媒体和传统手段的“组合运用”.

针对PPT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课件整体颜色鲜明,干净大气,要统一风格;2)一页内容不能太多,字体颜色和背景对比清晰,32号黑体且加粗为宜;3)要尽可能地减少点击次数,使用翻页笔播放;4)推出或退出方式不宜太花哨,最好不要添加声效;5)一定不要有小马等动画不停地播放,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6)若需要用几何画板等,镶嵌的效果好于链接,上课前可先打开几何画板;7)注意各版本的兼容性,以防课件变形,甚至打不开.因此,调试课件时一定要一项一项地播放,还要注意“屏幕分辨率”的匹配情况.

结束语 为什么要参加赛课呢?笔者的理解是:虽然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教师的一生总得有一节至少让自己满意的课吧.事实上,赛课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促使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的一条快捷通道.教学切忌“轻过程、重结果”,赛课也是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做“拂案坐去衫不冷”的过程,“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结果便是水到渠成般的自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1/2):3-6.

[5] 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3):2-5;11.

[6] 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4):2-6.

[7] 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5):2-5.

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文化数学”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3105)和《基于基本活动经验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4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函数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