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陕北民歌歌词英译配的原则
2015-06-12呼媛媛
呼媛媛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浅论陕北民歌歌词英译配的原则
呼媛媛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歌词译配除了受到语言、文化、社会、译者主体性和译语读者接受性的影响外,还受到乐曲旋律的影响。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节奏节拍、音阶调式和旋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音乐的差异及陕北民歌歌词和英文歌词不同的音乐特征,着重探讨陕北民歌歌词译配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陕北民歌;歌词译配;翻译原则
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使得文化交流也随之日趋融合。特别是歌曲这一国际化的“语言”,已成为加强和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有效手段。歌曲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在歌词和旋律里包涵着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世界观、审美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内涵。陕北民歌承载着陕北人的理想、信念、豪爽和酸楚等感情及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目前,陕北民歌已经被许多译者翻译成英文、日文、俄文、德文、法文等不同语种,且已多次代表中国在外国舞台大显身手。然而,陕北民歌的翻译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才初试锋芒,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好的译配歌词才能成功传递陕北民歌的真谛,才能真正走进外国人的心田。歌词译配不仅受语言、文化、社会、译者主体性和译语读者接受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乐曲旋律的影响,因此,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如何将陕北民歌里歌词的语音特色和文化内涵与曲调,通过翻译再次恰如其分地与译地国家的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陕北民歌里的歌词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音符,使陕北民歌翻译成易被人接受、广为传唱的英文歌曲,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加强陕北民歌歌词译配原则问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吸收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陕北民歌歌词译配过程中的翻译原则问题。
一、中西音乐的差异
中西音乐的差异指中西乐曲旋律的差异。主要因中西的宇宙观、审美观、文化差异和音乐思维方式差异而造成。
中国的音乐体现了儒道佛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1]首先,寓教于乐、礼乐结合。比如《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即中国最早歌词,最初是人们用歌声传授耕作技术,交流感情的,后来成为孔子与其弟子施于礼义的政治文本。其次,中国的音乐经验多于科学,起着自娱自乐的作用,多以自然为题材。许多作曲家凭借直观经验而不是逻辑结构来作曲,是一种人文的自然感情的流露。最后,中国的音乐讲究悟性,比较主观。因此,中国音乐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音乐审美体现。
而西方音乐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的特点,而且富有哲理性。[1]西方音乐的“奏鸣曲式”、“回旋曲”、“变奏曲式”等都体现出对立统一的逻辑思维。“和声”、“复调”等复杂的音乐特征按严格意义讲在中国音乐中是缺省的。而且,西方的许多音乐不仅是无标题的纯音乐,而且与歌剧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表达思想上追求深刻。总之,西方音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音乐审美体现。
上述中西音乐的对比会给我们在翻译陕北民歌歌词时提供宏观的概念。陕北民歌属于中国的地方民间音乐,多以生活、爱情、革命为题材,真实再现了陕北人的生活环境和苦乐爱憎。陕北民歌大部分是当地人有感而发创作的,因此,在曲调上粗狂奔放、悠扬高亢,体现了陕北人的性格。
陕北民歌歌词翻译为英文歌词时,陕北民歌的主体旋律本身并不改变。因此,找到更适合陕北民歌旋律的英文歌词,让富含逻辑性的英文歌词适应以线性思维为主的中国音乐,便完成和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二、陕北民歌歌词和英文歌词的音乐特征对比
中国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各音阶分别为宫音、商音、角音、徵音和羽音。陕北民歌是以徵音为核心的音阶调式,其旋法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四度跳进,有双四度跳进,有四度与级进相结合。陕北民歌歌词的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韵律的安排、语调的变化和音节的组合三方面。
陕北民歌多数两句为一段,押同一个韵,如:
这么长的辫子探呀探不上个天,这么好的妹妹见呀见不上个面。
这么大的锅下呀下不了两颗颗米,这么旺的火烧呀烧不热个你。
(《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面》)[2]
句中“天”和“面”押韵,“米”和“你”押韵。使歌声琅琅上口,富含旋律美。
陕北民歌有一韵到底的,如: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那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你哥哥早回到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
只盼你哥哥早回到家门口。
(《走西口》)[2]
整首歌词押同一个韵,也即“十三韵辙”里的“由求辙”,使歌曲富有优美的旋律感。当角色转换、情绪变化时也有为了词意,中间换韵的,如: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朝南得的那个呀咬,
哎呀赶牲灵的那个哥哥哟噢过呀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你的那个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哟走你得那个路。
(《赶牲灵》)[2]
韵脚从“中东辙”变为“遥条辙”,再到“由求辙”,角色从“骡子”到“哈巴狗”,再到“哥哥”。其中“路”在陕北方言中被读作“lou”。
陕北民歌的押韵有时也比较随意,押不上来就不押了,不会以韵害意。如:
瞭不尽的边墙,
瞭不尽的河。
瞭不尽的柳树,
一坡坡。
(《沙柳谣》)[2]
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声音的高低起伏、语速的快慢和声音力度的轻重形成了音乐的节奏美感。
陕北民歌属于数字性节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没有音步性的长短音的结合,也没有重音循环,是以语义为单位的词组的有规律的组合。陕北民歌主要是强弱型的四二拍及其倍数四四拍的单节拍,一少部分陕北民歌节拍交替使用,还有一些,找不到什么节拍规律,被称为散拍。
如以下歌词属于四二拍节奏:
哥哥/走来/妹妹照,
眼泪儿/滴在/大门道。
芦花/公鸡/飞过墙,
我把/哥哥/照过梁。
(《哥哥走来妹妹照》)[2]
西方音乐主要是“七声调式”,各音阶分别为主音(1/C/Ⅰ)、中音(2/D/Ⅱ)、下中音(3/E/Ⅲ)、下属音(4/F/Ⅳ)、属音(5/G/Ⅴ)、上中音(6/A/Ⅵ)、导音(7/B/Ⅶ)。与汉语的数字性节奏不同,英文歌曲是轻重性节奏,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各种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英语单词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为了符合乐曲的节奏和节拍的需要,达到轻松和随意的效果,英文歌词中经常出现省音。省音是指省略一个单词或者短语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音,可以省略一个元音,也可以省略一个辅音或者音节。例如,
This love will last tho'years may go.
(TooYoung)[3]
T'was a moment like this.
(YouBelongToMyHeart)[3]
英文歌词的押韵形式主要有谐音、半谐音和头韵三种。
谐音也叫辅音押韵,是指尾辅音相同但前面的元音不同。谐音可以使英文歌曲达到特殊的音效,悦耳动听。例如,
Dear,this ev'ning seemed to go so awf'lly fast,
We had so much fun and now you're home at last.
I looked forward to a kiss or two at the garden gate,
But you gave me just one peck and insisted it was late.
(FiveMinutesMore)[3]
Ramona,I hear the mission bells above,
Ramona,They're ringing out our song of love.
(Ramona)[3]
半谐音是指在同一句中,词的重读元音被重复,但词尾的辅音却不同。[4]半谐音可以使英文歌曲响亮、和谐,富有节奏感。例如,
And now the purple dusk of twilight time,
(Stardust)[3]
Something in your eyes was so inviting,
Something in your smile was so exciting,
(StrangersInTheNight)[3]
头韵是指两个或多个词的首字母发音相同。头韵顺口、便于记忆,极具美感。例如,
Take the girls tonight,And sing this sleighing song.
(JingleBells)[3]
My bones denounce the buckboard bounce and the cactus hurts my toes.
(ButtonsAndBows)[3]
陕北民歌歌词和英文歌词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陕北民歌是以有规律的语义组为单位组合形成的节奏,而英文歌词是以轻重读音节的有规律组合为单位形成的节奏。在韵律方面,为了产生浑然一体的感觉,陕北民歌大多押韵,有不少歌曲是一韵到底的。而英文歌曲以谐音、半谐音和头韵的方式押韵,歌曲给人的感觉有所不同。因此,在陕北民歌的译配中,我们必须在熟谙中西两种音乐和两种歌词特征的基础上,遵循歌词翻译特殊的翻译原则,利用最基本的汉英翻译技巧,不仅在字意、词意上,更重要的在音乐层面传达原曲的神韵和美感。
三、陕北民歌歌词译配应遵循的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怎样才能使陕北民歌歌词译文在译文歌手的演唱中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演唱效果?除了遵守一般的翻译原则,应用直译、意译、增译、拼音加注等一般的翻译方法外,还应遵循歌曲所特有的用韵规则。
(一)译文的字数与乐曲的音符数和原歌词的字数相等的原则
陕北民歌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我们时常会陶醉于陕北民歌那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松有紧、有长有短的乐音旋律中。但由于中外思维方式和对歌词的再创作等方面的理解差异,如果想要使陕北民歌英译文美好如初的还原陕北民歌原来的音乐节奏和旋律,我们在翻译歌词节奏时,就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在深刻领会原曲旋律走向、节奏安排的基础上,在歌曲主题上使译词与原文的节奏完美融会贯通。
一方面,原文唱词中某些词语原在哪些音符下面,译文相对应的词语也应在那些音符下面;原作者特意强调的词语,以及处于音乐高潮的词语,在译配时应尽量与原音符保持一致;原文歌词中如果有不可省略的、必须音译的人名或地名,译配时最好与原音符的位置保持一致。例如:
以上例句,译文与原音符基本保持一致,人名“刘志丹”也放在原音符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翻译过来的字数应与陕北民歌歌词的字数大致相一致:如果陕北民歌一个汉字上仅仅有一个音符,那么翻译过来的一个音节也只能占有一个音符;同理如果陕北民歌一个汉字上标注有多个音符,那么翻译过来的一个音节也应该占有多个音符。若非如此,翻译过来的音节多了使节奏感就不得不加快,翻译过来的音节少了又会使歌曲节奏减慢,翻译过来的音节太多或太少都会打乱原来歌曲紧凑和谐的节奏感。因此,就应该利用增译或省略等技巧来处理,尽量使译文和原文的字数一致。例如: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吆)一道道水,
Mountain after mountain,river after river,
咱们中央(奥)红军到陕北。
Our central Red Army arrives in Shanbei.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2]
其中的“arrives in Shanbei”就是“are arriving in Northern Shaanxi”省略的结果。
(二)译文的气息和句逗与乐曲的节奏和“句法”相一致的原则
翻译过来的陕北民歌节奏的巧妙安排还得要统筹考虑英语音节的特点和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陕北民歌歌词的气息是由以语义为核心的自然音组有规律地组合而形成的。汉语里一个复合词就是该语言韵律系统中的一个音步,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虚字、轻声字。这与英语由一个重读音节单词和一个以上(包含一个)非重读音节单词错落有致的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快慢相间、抑扬顿挫的美妙节律有很大差异。我们要用英文词汇的轻重读音节形成的节奏替换陕北民歌语义组形成的节奏,使其与原歌词达到一样和谐美妙的效果。
歌词的标点符号只是供作曲者谱曲、供歌唱者理解作品的辅助,对于受众,并无实际意义,我们不能听到标点符号。陕北民歌乐曲的“句法”指音乐中动机、乐节、乐句、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和节律等我们只能意会的各种标点符号。译配歌词时,英译文每一行句逗都应与陕北民歌乐曲的“句法”步调相一致。
(三)译文的重音与乐曲的气口和呼吸相一致的原则
在陕北民歌歌词译配中,尽管英译文的音节数可以和陕北民歌歌词的字数相等,但英译文音节重音的位置与汉字重音的位置却未必一致。汉语的两字词组或四字成语,重音大多在头一个字,而英语中的多音节词,重音有时可能在中间,也可能在两头。因此在配歌时,英译文每一个重音只能随着陕北民歌乐曲的气口和呼吸,而不能随着陕北民歌歌词的重音。
(四)译文词语的轻重读必须和乐曲旋律的音调相吻合的原则
在英文歌曲的歌词中,重音节一般都不会安排在音乐的弱拍上,往往标注在音乐的强拍上,如果出现差错就会导致歌词的重音和音乐的强拍错位,“倒字”现象就会乎之而出:“倒字”通俗地讲就像是给歌词标上了错误的声调符号,[6]54-58这样的后果就是造成歌曲的原来曲调改变了字调,可以想象唱出的歌曲有多难听。因此在译配陕北民歌歌词时,我们要在琢磨汉字声调技巧的同时,灵活应用英文单词组合的节律,使英译文词组的轻重读与陕北民歌乐曲旋律的音调相吻合,避免“倒字”现象的出现。
(五)译文尽量变通保持原韵,但切忌以韵害意
如前所述,陕北民歌歌词有一韵到底的,也有换韵和散韵的。但由于汉字以元音结尾,易于演唱,而英文单词多以辅音结尾,翻译时要全部找元音结尾的英文单词放在句末有一定难度。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英文单词的位置实现以元音结尾的目的,或者可以根据英文歌词的谐音、半谐音和头韵三种押韵形式对译文进行变通处理。只要最终能保持同样的演唱效果,就是好的译文。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翻译歌词的再创作问题,在陕北民歌歌词译配过程中,为了保持一定的节奏感,我们常常会被下列情况所困扰:陕北民歌思想主题表达的角度、方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拘泥于一定要与原文一对一的对等翻译,翻译出来的歌曲文字就会晦涩难懂或趋于平淡无味。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要在充分掌握原文表达方式、叙述角度乃至中心思想后,按照西方人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再创造。
对于陕北民歌,多数陕北人对之趋之若鹜、独有钟情。但却认为翻译过来的英文歌曲索然无味,何也?究其根本,翻译过来的陕北民歌已失去了原来令人陶醉的韵味。因此,本文抛砖引玉地探讨了陕北民歌歌词译配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供音乐界和翻译界热衷于陕北民歌歌词英译配的朋友们参考。
[1]相西源.中西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第二届陕北民歌译介全国学术研讨会文集[Z].西安,2012.
[3]顾开明,杨敬慈.百年英文老歌金曲110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马东霞.红色土地上的陕北民歌[Z].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
[6]陈杭.流行歌曲歌词的语音特色[J].语言研究,2011(1):54-58.
[责任编辑 刘国荣]
H059
A
1004-9975(2015)04-0100-04
2015-06-19
呼媛媛(1982—),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