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词汇差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

2015-06-11徐敏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汇教学词汇

徐敏

摘要:学习了解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差异,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英语词汇教学的最大产出。英汉词汇在词汇的空缺、词义的范围、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等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有鉴于此,可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结合词汇比对法、词汇联想法并采用随机教学传授、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等方式,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词汇 英汉词汇 文化差异 词汇教学

一、问题的缘起

语言作为人类历史以及文化进步发展的表征, 鉴于各异的生活环境、气候以及历史条件由而生成各异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习俗,在思维理念、价值判断、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准则都存有较为明显直观的文化差异。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具有天然联系,语言与文化相伴相随并且两者互相影响。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构成要件,是语言得以独立存在的根本前提。学习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词汇学习的最大产出。历来学界对于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着墨较少,对于两者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更是鲜有显性成果,而对于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机制研究则更是尚付阙如。

二、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比

(一)词汇的空缺现象

英汉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影响英汉这两门语言依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切分主客观世界, 由而型构各异的词汇系统, 而各异的词汇系统也将导致英汉词语与其意义较难一一对应, 进而产生了词汇中所謂的“ 空缺” 现象。[1]词汇空缺是语言中的一种较为自然的现象。该类词汇有些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不同, 有的来自于人们世界观的迥异, 也有的是来源于宗教、风俗或者神话传说等。一方面,英语中的某些附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单词,在音译为汉语时出现了空缺。比如“cowboy”这个词,其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及明显的浪漫主义,这与美国早期的西部开发相关联。虽然汉语将该单词翻译为“牛仔”,但这种生硬的翻译无法反映该单词的产生背景及其时代意义。而汉语中将“Hippy ”翻译为“嬉皮士”,也并没有反映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些行为怪异、追求特立独行的美国青年群体的特征。另一方面, 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在翻译为英语时也产生了空缺现象。如多数英美国家的民众不了解何为“四合院”,何为“炕”,以及“中山装”“旗袍”等等的来源,也难以理解汉语中的某些礼貌用语及部分谦词,对这些表征独具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汇,难以在英语词汇中找到转换词汇。

(二)词义的范围差异

英语词汇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其虽能在汉语词汇中找到对应词汇,但两者的词义范围存在很大不同。第一种情况,英语词汇的涵义范围大于对应的汉语词汇的词义。如个别表示“亲属”的词汇,如汉语词汇中的“叔叔”指涉的是父亲的弟弟、较父亲更为年轻的长辈。其在英语词汇对应“uncle”,显然,该英语词汇的范围远不止指“叔叔”,还可以是父亲的哥哥,或者是母亲的兄弟。类似的情况不一而足。比如英语词汇中的“drugstore”,其含义不止对应汉语词汇中的“药店”, 还包括出售药品、兼营杂货甚至是便餐的店铺。第二种情况则是英语词汇的涵义范围小于其对应的汉语词汇的词义。如“family”这个英语单词意指包括父母、子女所组成的两代人家庭, 而其所对应的汉语词汇“家庭” 却包括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内的三代人、四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当然这也与中国人的家庭构成方式及其固有的生活习惯相关。因此,“family”所指涉的范围远远小于汉语中的“家庭” 所意指的范围。此外, 基于中西方之间迥异的思维方式,对于英汉中的某些词汇的排位顺序而有所不同。

(三)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差异

一个词不仅包含其字面含义,也具有引起人们进一步联想的深层含义。基于人们对于生活也有某种程度的共同体会、共同感受或者较为相似的生活经验,故而英汉中部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相似的地方。在共性之外更多的往往是差异性。人们在措词造句时一般都是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个人经验甚至是对某个词的特别理解。故而这种使用带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2]加之各个民族各异的价值判断、行为准则以及文化背景,使得词汇的文化意蕴以及对词汇的文化联想皆互为不同。尤其是在描绘颜色、表达数字、以及指代动植物的语词上则更为明显。首先,在描绘颜色的词汇中,英汉词汇的背后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蕴,如汉语词汇中使用“白”则指代丧事,而英语词汇中的“white”则意指纯洁、纯白或纯真、幸福吉祥等。其次,在指代动植物的词汇库中,英汉两门语言对之引致的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如汉语中“龙”指代一种吉祥的且有着巨大力量的神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英语中却是邪恶的指代;汉语中的“九”代表良好的联想,如“九重天”“九天揽月”等等。而对应的英语词汇“nine”却没有此方面的联想,倒是对于“seven”有美好的联想,代表“天堂”。

鉴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也导致英汉中的部分词汇在内涵外延上有所区别。如在汉语语境下,人们往往将“东风”联想到一片春意黯然、草长莺飞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对于“西风”,人们更多是对其寄予惆怅的情绪,如古诗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等等。相反,在英语词汇中学者往往将“east wind”联想为败絮残冬的场景,而对于“west wind”却认为是一种温暖的表征,与我国对两者的解读截然相反。

三、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创新路径

(一)英语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文化要求

鉴于文化包罗万象,包括但不限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习俗、艺术、道德等诸多方面,作为一名英语知识的传授者,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文化语言素养,锲而不舍地学习获取广博的知识,保持较为敏锐的语言感知度和较为全面的跨文化知识。才得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调用其自身的知识资源,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可能随时提出的难题,才能有效促进英语课堂教学之成效,提高英语课堂的应激能力。

(二)采用词汇比对法

实践表明,英语教师采取词汇比对法对英汉这两门语言开展适时比对的,一来便于学生记忆,使得学生掌握词汇的速度、效率更高,二来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把握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促进英语的正确运用。比如英美国家在很多场合都经常使用“dear”这个词, 而在我国,“亲爱的”这个语词则不可随意使用,这就是英汉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可采用词汇联想的方法

通过上述可知,词汇可以产生一连串丰富的联想,故而通过词汇联想的方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比如,中西方在节日这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双方除极为少数的共同节日外(如春节),各自存在独特的节日,如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而英语国家则有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这样独特的节日。

(四)使用随机教学方式

考虑到目前我国开设英美国家文化知识讲授的课程较为欠缺,故而英语教师只能通过讲授现有教材,对于出现的附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特别解析,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促进英语文化的掌握。[3]如英语教师在讲到楼层“floor”这个词时,可以比对下英美两个国家对于楼层的表述方法不一致;在讲到英语数字中的13时可以旁征博引地告诉学生这个词代表不吉利的来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记忆力。

(五)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

除了英语教材之外,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外收集英美国家的邮票、明信片、地图等辅助开展语言教学,方便学生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其历史文化。英语词汇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来源上都有典故,或者是来源于传说,或者是来源于宗教文化,或者也可能是来源于某电影故事、文学著作等等。对于这一类词汇,英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集电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功能载体,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途径,传授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不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外,英语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或者是简易的英语读本,培养英语语感,增进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等活动。还可以开办英语角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创造多样化的英语學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中国学生常有的“哑巴英语”,实效性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结语

学习了解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差异,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英语词汇教学的最大产出。英汉词汇在词汇的空缺、词义的范围、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等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故而通过上述论述可知,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结合词汇比对法、词汇联想法并采用随机教学传授、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等方式,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语

参考文献

[1]李领军.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张琦.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

[3]狄书阁.拓展中学生英汉词汇的跨文化交际信息[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词汇教学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小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